第一千零一十六章:仁至義盡

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整整齊齊,程處默和李恪算是圓了這少年的夙願了。

程處默是贊同殺了這個少年的,他還沒有笨到留這麼一個人,找無盡的麻煩。

李恪看到了金春秋和王后緊緊的握在一起的手,不由得嘆息一聲。

“金春秋和王后的屍體,妥善安葬了吧,將他們葬在一起。”李恪說道:“至於這少年,就葬在他們旁邊吧。”

“是。”李恪身邊的兵士應聲道。

金春秋好歹也是新羅的亡,雖然是亡國之君,但是當初也是受過大唐的冊封的,只是如今唐軍親自將他的這個冊封重新拿了回來。

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是唐軍並沒有那個條件去爲金春秋建造好的墓室,去嚴格的按照一個王侯該有的牌面去進行葬禮,只能先收斂了這三個人的屍體,找了棺材,停放在後宮之中,等到金城之中的事情收拾妥當之後,再爲他們舉行葬禮。

新羅王的葬禮,卻是要由滅了他們國家的敵人唐軍來舉行,大唐的兵士沒有義務爲他們送葬行禮,但是城中的新羅人有這個義務,他們的君父沒有逃跑,而是選擇殉國,雖然是亡國君,但是依舊足以得到他們的尊敬。

金城被唐軍拿下之後,用了整整兩天的時間纔將城中的一切事務都安置妥當,投降的新羅人都規規矩矩的待在家裡,至於那些戰俘,都被安排在了營地之中,由唐軍的大軍看守。

拿下金城之後,程處默立即八百里加急將消息送到了長安城,而後就是等候長安城那邊的旨意。

至於在等待的期間,就是要爲金春秋辦喪事了。

唐軍的告示已經貼出來了,整個金城的新羅人都知道,他們的王和王后還有王太子,在宮中殉國了,而三天之後,就是他們的葬禮。

作爲新羅人,他們是要出門送行的。

這也是唐軍那邊的意思。

唐軍不會給他們行禮,能夠行禮的,就只有新羅人。

唐軍可是把金春秋和王后還有王太子逼迫到這一地步的罪魁禍首,又怎麼可能去卑躬屈膝的給他們行禮呢?

運送棺木的隊伍很簡單,也是新羅的俘虜在擡棺,走在金城的街上,街道兩邊都是金城之中的百姓,送他們的王最後一程。

金春秋夫婦兩人的墓並不顯眼,即便是一般的王侯,生前也會爲自己找好地方,更別說是整個新羅的王了,或許金春秋也找了,只是唐軍哪兒知道金春秋找哪兒了,所以擡出城之後,隨便在城外找了個不錯的地方,就給挖坑埋了,而後立了碑文。

唐軍這麼做,也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看看當年唐軍滅過的國家,那些國家的王死在了城中,哪個不是草草的埋了,程處默和李恪這事兒做的算是地道的了。

起了墳立了碑,算是給後人一個念想,只要不生事兒,你樂意懷念懷念去吧。

熊津那邊的薛仁貴也接到了金城被唐軍拿下的消息,這下三韓半島盡數歸入大唐的版圖之中了。

但是經過這樣一場戰爭,半個熊津加上剛剛打下來的新羅,這片土地上不管是農田還是城鎮,都已經被戰爭所糟踐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重新建設了,而那些高句麗和百濟的叛逆,還有新羅的那些俘虜,正好用來做苦力。

想到了這一點,薛仁貴也上書朝廷,希望能將這些人充作苦力,來恢復熊津。

玄世璟回到安北都護府之後,整天就在都護府之中等着唐軍的捷報頻傳,當初是爲了防範草原他纔過來的,但是草原上卻是一點兒動靜都沒有,或者說,他們都不敢動。

吐蕃已經派遣使者到長安請和了,新羅被滅國了,倭國被劉仁軌和劉仁願摁在本土使勁兒摩擦。

都這樣了,草原上的部族還敢動嗎?

動就是找死。

形式明朗之後,契苾何力也從部落之中回到了安北都護府,整日與阿史那·思摩混在一塊兒。

兩人都是草原上的漢子,能交流到一起,而且,玄世璟先前所提的計劃是對部落有好處的,因此,阿史那思摩也在琢磨着他所在的部族重新回到草原上的事兒。

所以就跟契苾何力聊到一起了。

玄世璟則是研究大唐東面西面的兩處戰場,或者說是三處也成,倭國那邊多了一處。

現在新羅已經被滅了,倭國的使者在長安,但是仍舊沒有談妥當,劉仁軌和劉仁願還帶着人在倭國那邊爲大唐拿下更多的地盤用來談判。

至於吐蕃,李承乾也是個狠人,與吐蕃談判成功,成功的將邏些的財富挖掘到了長安,在吐蕃人的身上,狠狠的割了一刀子肉。

文成公主的家書,也只是成爲了吐蕃使者的通行證而已,在真正的談判之中,一點兒作用都沒有。

文成公主也只是個宗室女罷了,在吐蕃可能地位很高,但是放在大唐,沒什麼分量的,最多也只是個象徵,是大唐與吐蕃蜜月期的一個象徵罷了。

估計祿東贊也心疼了吧,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他想讓貢鬆貢贊到長安,作爲“質子”,但是大唐根本不要。

所以,貢鬆貢贊還是留在了邏些城之中。

但是如今的貢鬆貢贊對祿東贊和新贊普來說已經絲毫沒有威脅了,打仗打輸了,讓吐蕃賠了大唐這麼多東西,吐蕃之中已經不會有人支持貢鬆貢贊去當什麼贊普了。

仗能打成這個樣子,還是老老實實的在家待着吧,做什麼贊普?

祿東讚的最終目的是達到了,但是付出的代價也不說小。

不過這對於祿東贊來說,可能也是值得的,金銀錢財,可以重新弄到手,但是讓祿東贊最不爽快的是,李靖拿下了吐谷渾的地盤。

原本這是吐蕃的囊中之物來着,卻是在這一戰之中,被貢鬆貢贊給弄丟了,被唐軍給佔領了,而與大唐的談判之中,他們沒能將那片地方給拿回來,雙方停戰,吐蕃付出了邏些城大半的財富。

這不由得他們不給,若是不給,大唐有了原本吐谷渾的地盤,想什麼時候打他們就什麼時候打他們。

第五百零四章:該殺的殺第五百七十四章:釣魚執法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崔孝益“自殺”第三百八十九章:抓捕泉男建第一千零九十六章:時過境遷第五百七十四章:釣魚執法第二百零四章:來啊,互相傷害第七百零七章:聰明這種事第五十五章:探案?第二百九十章:春天來了,又到了第一千二百六十章:熱鬧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崔知溫第六百八十四章:書房對坐第八十一章:藥王離侯府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線索可能在長安第八百零六章:再次集結!第八十四章:兕子上學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傷口縫合第三百六十二章:小麻煩第一百八十九章:暗中的高源!第二章:天生王侯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朝堂爭論第三百二十八章:大表哥與小表妹(上)第一千四百零一章:皇帝不是那麼好糊弄的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沒用的棋子第三百六十二章:唐軍中的泉男生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畫像第四百七十二章:“幼稚”的承諾第九百二十五章:國子監的景象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晉陽入宮第三百二十四章:太子的反應第九百六十九章:半夜急召第三百五十四章:策反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死亡第六百六十七章:縮小範圍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清算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玄清的心思第一百三十三章:孫耀庭第四百一十三章:習俗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侍疾第三百章:蟄伏三載第五十八章:天子徇私第四百零一章:春闈場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李厥回宮第四百三十八章:天家父子第八十六章:對簿朝堂第一千零一十四章:王宮亂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灰頭土臉第十三章:不速之客第一百七十五章:營中的訓練第二百九十二章:李二陛下在準備第八百四十七章:帶着孩子來長安第三十五章:玄世璟的異樣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醒來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弄巧成拙第九百六十四章:面聖第四百七十九章:一朝分娩第八百四十九章:走親戚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一石三鳥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你得活着第八百七十八章:竇孝果第九百八十七章:做黃雀第十八章:朝堂第七十八章:一夜第二百零二章:莊子的繁榮第四百一十六章:商討第二百零二章:莊子的繁榮第四百七十章:李承乾的感情生活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不能慫第三十二章:心意明瞭第一千零一十九章:回家第四十三章:緣分就是這麼奇妙第一百八十一章:商州第三百零一章:有意思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封后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回馬槍第四百七十一章:片刻寧靜第一千二百零五章:天子之怒第四百二十九章:侍女第二百九十七章:軍令狀第一百三十八章:匆匆又三年第三百四十二章:強取手書第四百一十七章:新宮圖紙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恍然大悟第四百三十二章:死認錢第一千零七章:長安的使者第十四章:侯爺的長史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師生再見面第六百一十一章:故人重聚第一百七十三章:購置物資(上)第五十六章:論春秋第六百零五章:撤退,無解的局面第一百七十九章:一夜第三百八十七章:上門祭奠第八百九十四章:世家,鄭半朝第六百九十九章:伏案第一百一十七章:新氣象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站隊第二百零三章:失敗的“帶路”第一千四百零九章:僞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