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8章 貞觀通寶,這,這居然是貞觀通寶?(求訂閱求票票)
現如今大唐的鑄幣業務,已經被漢唐商行包圓了,開元通寶也是完全採用衝壓製作。
但是其精緻程度,也都不及眼前這枚大約只有開元通寶三分之一大小的銅幣。
奈何程三郎哼哼哈哈的隨口敷衍着,任憑李恪心中彷彿有一隻貓在亂抓亂撓,程處弼都保留着懸念。
“賢弟啊,咱們這可是爲了漢唐商行着想,這會子你若是知曉了。
萬一你不小心又衝你爹泄了底,咱們還賺不賺錢?還想不想發展壯大了?”
“你也不想想,光是這洛陽城市配套改造擴建工程,咱們漢唐商行就砸了多少財帛進去。”
“這一回,搞這種新幣種的鑄幣機,可是又砸了老鼻子錢進去。再不撈點怎麼夠……”
站在皇宮門口,被李恪這位皇子煩得不行的程處弼只能耐下性子給他打預防針道。
“又來了,這二位……”
守着宮門的禁軍將領,頭疼地看着這兩個傢伙杵在宮門口,進不進,出不出,就站在那裡唾沫星子橫飛的嘰嘰歪歪。
要不是因爲一個是皇子,一個是駙馬,真想抄起大棒棒攆過去讓他們滾遠不要影響大家值勤。
好不容易,程處弼與那李恪達成協議,一會進宮見完李世民,就帶這位皇族浪子到洛水邊上的工坊裡,給他解開迷底。
哥倆這才晃晃悠悠地朝着宮中而去,一干禁軍將士看着這二位,皆是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
別的官員進宮,若是三品以下的官員,都都得通稟知會一聲,等宮中傳出消息,才能入宮。
只有這兩位,進進出出皇宮,簡直猶如家常便飯,而且還經常吃拿卡要的。
特別是程三郎那個妖蛾子,前些日子,暗戳戳地將那宮中的方竹截成短管運出了宮門。
結果不小心因爲袋子被掛破了洞掉出一截來,呵呵……
這個厚臉皮居然說是他在宮中撿了點柴火,準備回家拿去燒。
神特麼的柴火,睜着眼睛珠子說瞎話,還把大夥當成瞎子。
一旁就站着吳王殿下,吳王殿下第一時間擡頭,目光凝望着天空,如同瞎子一般大步前行。
彷彿那掉在地上的不是他爹喜歡的方竹,而只是一根燒火的枯枝。
面對着陛下親兒子和愛婿合夥算計陛下的方竹,再加上陛下也不可能爲了一兩根方竹就收拾這兩個傢伙。
所以一干忠心耿耿的禁軍將士,只能嫌棄地視而不見,裝聾作啞。
#####
剛剛散了朝會,李世民回到了文成殿剛換下了朝服,就尋思着,是不是先去看看那些才被送入宮禁的法蘭克良駒。
萬一它們不太適應宮中的生活鬧脾氣絕食咋辦?畢竟作爲一位愛馬成癡的天子,可不樂意那些好寶貝餓着或者心情不好。
就在這當口,就有宦官來稟報說是程三郎與吳王殿下有要事求見。
“他們這麼早過來做甚?”李世民看了一眼天色,嘖嘖……這兩個臭小子,又早退。
不大會,程三郎與李恪步入了文成殿,恭敬地行禮問候之後,不等李世民開口。
程處弼就已然一本正經地道。
“丈人,之前,漢唐商行,奉了丈人之命鑄幣,每年,新鑄幣是五十萬貫到七十萬貫之間。”
“如今成本,經過了多次的技術改良,一貫錢的成本已經下降到了三百文左右,其中原料成本……”
看到這小子表情很嚴肅地在這侃侃而言,李世民不禁一樂。
“怎麼,你小子嫌賺得少了,還是說想要擴張每年鑄錢的量?”
“不不不,這倒沒有,其實每年就增加五十萬貫到七十萬貫,就已經很好了。”
程處弼可不傻,畢竟一貫錢,光是成本需要的就是六斤四兩的青銅,哪怕是裡邊摻着不值錢的鉛和錫,哪怕是銅都是自家的銅山挖出來的。
可這些都是成本好不好,五十萬貫,就需要三百萬斤的青銅,絕對不是小數目。
再說了,程處弼他們搞出來的銅料,自然不可能全部都拿去製作開元通寶,還有各種各樣的地方,都需要用上這種金屬。
就像是海船的建造,許多容易被海水鏽蝕的地方,用鐵製品,很容易就鏽壞,不得不使用銅製品。
“那你們二人到老夫這裡,到底是爲了何事?”
程處弼遞上前來一個小盒子。“丈人,請你看看此物,這是小婿新制的錢幣。”
“新制的錢幣?”李世民不禁一臉狐疑地看了程三郎一眼,這小子又搞什麼鬼名堂。
下一刻,低頭看向那個業已經打開的盒子,看到了裡邊有一枚十分小巧精緻的圓孔錢幣。
李世民不禁發出了一聲輕咦。“大唐貞觀**年制?這,你小子又幹……貞觀通寶?!”
“不錯,這是小婿設計之後,製作出來的新錢幣:貞觀通寶,不知丈人覺得如何?”
“……”李世民又忍不住看了一眼程三郎,拈起這枚小錢幣湊到了眼皮子底下仔細打量。
當李世民看到了程三郎願意翻轉朝下的那正面四個大字之後,李世民陡然怦然心動。
“貞觀通寶,這,這居然是貞觀通寶?”李世民擡起了臉,看向程三郎。
此刻,李恪覺得自己親爹的表情,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情緒,似乎有點激動,又有點複雜,嗯,不太好形容。
但是,李恪卻很清楚,處弼兄這一擊馬屁,絕對已然擊中了親爹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貞觀通寶,自古以來,就沒有以某一位皇帝陛下的年號來製作錢幣的好不好?
就算自己的親爺爺李淵建立大唐之後,雖然廢除了五銖錢,想要搞大唐自己的貨幣。
卻也沒有說敢厚着臉皮整什麼武德通寶,而是以“開元通寶”四字爲錢幣名稱。
“開元通寶”的意思,是“開元”一詞乃是在東漢初年的著名學者、史學家班固在他的文章中屢次提及。
在《漢書*李尋傳》中寫道:漢興至今二百載,曆紀開元,皇天降非才之右,漢國再獲受命之符。
又在《東都賦》中寫道:夫大漢之開元也,奮布衣以登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