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席擺上,衆人都吃得很少,大部分時間在閒聊。
練武初始,由於運動量比常人要多,故不論男女都會食量大增。
但一但突破先天,人體對食物的需求會急劇下降。強者不飲不食辟穀月餘,戰鬥力依然可保持在最佳狀態。印度瑜伽術更是此中翹楚,吸收了瑜伽精華的《易筋經》自不在話下,不然當初獨孤求敗亦不會逼凌風辟穀來突破先天境界了。
所以先天高手大多多飲少食,只需攝取足夠人體需求的養分便可。
只有獨孤求敗這樣的變態人物,對美食有着特殊的感情,纔會滿天下地尋找新鮮食譜(還有比武吧)。或許他與老叫化子洪七公更能走到一塊去。
可惜凌風忘了問他們是否相識,白白錯過一個考證的好機會。
當然,凌風三人吃得少還有一重要原因是,宋閥這船上的廚子手藝太差了,遠遠達不到凌風同志的境界。就像一個窮人吃次燕窩再吃家裡的青稞總會吃不慣。
經過交談,他們瞭解到,宋閥是要去歷陽向杜伏威討個公道。
原來,江淮軍攻佔歷陽後,截斷了長江水道的交通,肆意搶掠來往船隻,誰都不賣人情。最近居然扣起了宋閥的三條鹽船,任誰也不懂杜伏威怎會有如此大的膽子。
長江鹽運乃宋閥命脈所在,杜伏威這麼搶截鹽船,大大威脅宋閥的威望和生計。
由於江淮軍對丹陽、江都的威脅,隋軍正源源進駐江東。而此際杜伏威如此開罪宋閥,殊爲不智。難道他腦袋秀逗了?
當着凌風的面,宋閥幾人並未涉及深度的秘密。
但熟讀原著的凌風,自然知道,此番若交涉不果,宋閥定會與瓦崗寨的李密合作,一南一北,共謀天下。
當然,貌似他對面的這位便宜侄女宋玉致正是合作的一環,任務是嫁給李密的獨子李天凡,但前提是瓦崗軍必須佔據東都洛陽,這樣瓦崗纔有真正爭雄天下的本錢,以現在李密的實力還沒有被強大的宋閥看在眼裡。
這種合作是多麼的蒼白無力,頗像個空頭支票,最重要的一點是協議還是秘密性質的。從始至終,宋閥未給過李密任何兵力上的支持,其他方面能有多少幫助也讓人懷疑。
從這方面講,這更像是一條驅虎吞狼之計,宋閥從不介意中原的戰局搞得再亂上一些。
人家不說,凌風自然不會沒趣地去細問。但以其在宋月媛的薰陶下鍛煉出的察言觀色的能力,仍可看出宋玉致這位豪門貴女隱約的傷痛與無奈。
或許她在自憐身世,註定要像她大姐一樣爲家族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婚姻。
但人在這亂世,哪有自己的選擇?若在貧困人家,或許早已餓死或遭到權貴霸佔。
不過現在的她未必想得到這些。即使想到了又能如何呢?
衆生皆苦。誰能真正超脫苦海,登臨彼岸?只要是人,便有各種各樣的無奈。就看她能否抗爭,如何抗爭了。
飯後,宋師道向凌風請教武功,免不得要動手。
衆人來到甲板,所有人都圍成一大圈,個個興奮。
傳聞中的明宗越的武功可是高得離譜,有好事者甚至推許爲大宗師之下第一人,這當然是扯淡了。能觀戰一次他的出手,對日後的修行益處無量。
宋師道是向他二叔宋智學劍的,已有幾分造詣,只是缺乏實戰經驗。
據說宋閥爲表示對“天刀”這個絕世高手的尊重,都棄刀不用。多數人都還信了,可凌風怎麼都覺得在胡扯。要說宋缺沒個用刀的徒弟,殺了他都不信。現在的宋閥可說是靠宋缺一手撐起來的,他怎會不留下守護門閥的力量?
將要動手,宋月媛拉住他,勸他留點手,別把侄兒傷了。
凌風自然答應,你的侄兒不就是我的侄兒嘛。
他仍未用兵器。這自然是老頭子教導有方。
宋閥諸人都知其威名(或兇名),倒不覺他託大。有人認爲他並不會使用兵器,因爲他全身上下無一處不可作爲兵器。
凌風早在考慮要使用什麼武功好,自己還真不會什麼特別的武功。
他這個化名“明宗越”在時未寒《偷天換日》系列中可是BOSS級人物,獨門武功爲流轉神功,借力打力超牛叉。那他這個冒牌“明宗越”該用什麼來呢?
思來想去,還是無恥地盜用也不知是否由武當張三丰真人所創的太極拳。
關於流傳華夏的太極拳的起源與創始人,衆說紛紜,大致有唐朝許宣平,宋朝張三峰,明朝張三丰,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嶽等5種不同的說法。
雖然張三丰和王宗嶽各著有《太極拳論》,但華夏多數拳家亦以現傳各式太極拳均源出陳氏太極拳,而持陳王廷創拳之說。
總的來講,太極拳是綜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別是吸取了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並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氣功之術和中醫經絡學說,以及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陰陽五行學說,以道教、太極八卦等理論爲太極拳哲學基礎,使太極拳蘊含着豐富的華夏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思想。
經過長期的流傳,演變出了許多的流派,有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五大派系,並稱爲“五式太極拳”。
在華夏,上點年紀的老爺爺、老太太都能耍上兩手太極,但多數並非純正的武學,只是藉助緩慢而合乎科學機理的動作來平靜心神,充其量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真正的太極融合了“易經”“中庸”與“理學”,並把拳架功法、散手打法、技擊、推手和十八般器械熔爲一體,如雙劍、雙刀、雙錘、棍、槍等均可按套路順序得心應手地施展招勢,無需另學器械套路。
凌風自然沒資格繼承人家的正統太極。但要說自創太極,就有些可笑了。他對傳統文化雖有所涉獵,但哪有這份才情?
只是他知道的道理多,太極的基本招式在中學都有學習,配合他現在的修爲和見識,要創出一盜版的太極來還不成問題。
簡言之,把握幾個要訣:以柔克剛,以慢打快,以靜制動!
宋師道左手在劍鞘上一按,嗤的一聲響,長劍在劍鞘中躍出,青光閃動,長劍上騰,他右手伸處,挽住了劍柄。這一手悅目之極,而左手一按劍鞘,便能以內力逼出長劍,可見其內功已有相當的火候。他捏個劍訣,恭請凌風指教。
宋閥門下大聲歡呼,爲少主喝彩,宋魯亦目露欣然之意。
凌風緩慢走到場中,未如以往發揮出超人的氣勢,而是站定後,雙手下垂,手背向外,手指微舒,兩足分開平行,接着兩臂慢慢提起至胸前,左臂半環,掌與面對成陰掌,右掌翻過成陽掌,正是太極的起手式。
衆人都露出訝異的神色,這種軟綿綿的姿勢是什麼功夫?可擋得住鋒利的長劍?
對面的宋師道絲毫不敢大意,凌風那不敗的戰績絕非作假可得。何況,先天高手不懼刀劍實在再正常不過!
他神情靜如止水,跨前兩步,雙眉一軒,一劍自上而下直劈,真有石破天驚的聲勢,速度和力量均不同凡響。這招簡單的“獨劈華山”卻是試探凌風而來。
凌風正後悔,他這太極拳有了一定雛形,但只想了數日而已,而且每天得陪宋月媛研究造人的大計,哪有多餘心思細想?
以拳接劍,確有些難爲。
但事到臨頭,不容半點退縮,他體內易筋真氣流轉,受這一劍的勁風所激,青衫立即鼓舞,面容肅然,一派出塵之意。
換作從前,以他的步伐絕對可避過,再以硬碰硬,或輔以精神攻擊,擾亂對方的真氣,從容取勝。但這樣一來,宋師道不死也得殘廢!
唉!都怪老頭子沒傳什麼特別的拳腳功夫或者點穴手法,當時要隨便來點降龍十八掌啦,天山折梅手之類,現在何需這麼頭疼?獨孤九劍雖非一定要以劍來使,但亦是直接以力道對敵,早融入在他平時的武功中。
劍近胸膛,凌風斜退半步,順手使出太極拳中的一招“攬雀尾”,右腳實,左腳虛,一掌切在劍身,輔以粘勁,立即化去這劍的氣勢。
宋師道劍勢爲他一帶,不由自主地向前一衝,跨出兩步,只覺這對方的泄勁法門奇妙非常。
長劍並未傳來真氣,讓他有些納悶,不及細想,雙目神光大盛,長劍自右而左急削,劍身似曲似直,長劍有如活物般。
太極圓轉,最忌使力。
凌風自然按照此點要求使出,一招“手揮琵琶”迎上,右捺左收,凝重如山,卻又輕靈似羽,將長劍籠住,立即劍上千百斤的力氣似化入汪洋大海,消失地無影無形。
兩招湊效,凌風信心大增,野馬分鬃、白鶴亮翅、摟膝拗步、單鞭、雲手等一一使出,越使越覺太極微妙無窮,動作圓滑順轉許多,心神浸入一種玄妙的境界,舉手投足,有如行雲流水,毫無滯澀。
宋師道的劍術不差,一招招使出,卻怎麼也觸碰不到對方的手掌與身軀,這種感覺難受之極,渾欲吐血。
對方的每一招都讓自己看得分明,簡單之至,卻恰到好處把自己猛厲靈活的攻勢完全化解,使自己再難組織持續的攻勢,後續的變化招式許多都胎死腹中,徒勞無功!
在外人看來,他們就像不相干的兩個人,一個在慢悠悠地耍拳,一個在自在地表演劍術。
但沒有人會這樣想,任誰都看出主攻的宋師道額頭冒出的汗珠。可是沒有幾人能看懂其中暗藏的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