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周務學的想法

信息的發達,會給所有人帶來改變,最明顯的就是這些經常看報紙的讀書人的想法會多起來,每個人的腦回路都不一樣,想到的東西也不一樣,所以,這個周務學能有這樣的想法,孫享福一點都不奇怪。

在得到孫享福的點頭示意後,周務學又道,“當今陛下的施政策略,是以民爲本,不分胡漢,邊鎮之地的地,是我大唐的地,邊地的胡人百姓,也是我大唐的民,適才,諸位同窗所講的遷民,易俗,區別對待,學生以爲,都不妥。

尊重他們的習俗,反而會讓他們更加容易安定,試想一下,你讓吃牛羊肉吃習慣了的草原人,天天和漢人百姓一樣吃大米,他們樂意嗎?你讓世代在溫暖的地區耕種田地的漢人百姓,去北方草原上挨凍,放牧,他們樂意嗎?

還有很多類似情況,學生就不一一列舉了,這種不樂意,就是隔閡,有了隔閡,必生間隙,有間隙,則久必生患。”

周務學說到這裡,故意停頓了下來,他要確定孫享福是不是認同他說的這番話,纔好繼續說下去,然而,適才在孫享福面提了那些他所不認可的意見的那些學子,此刻,看向周務學的目光,都充滿鄙夷,會產生問題,大家都知道,解決的辦法,纔是關鍵,具體如何把邊鎮變成中樞,把中樞,變成邊鎮,你倒是說出來啊!

可孫享福不這麼看,很明顯,周務學對於李世民的政治方針的理解,比諸多學子更高一籌,他覺得,這樣優秀的學子,應該表表揚幾句,於是開口道,“你說的不錯,孔聖人曾經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誰都不願意被逼着改變自己的習慣,強制執行,只會讓大家都不樂意,大家都不樂意的事情,註定是做不好的。

陛下曾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是一種一視同仁的大胸懷,你等當謹記,不要以爲邊地的少數民族百姓,就不重要了。

另外,周同學所說的邊地的土地,也是大唐土地,這一點十分重要,我大唐,是不容許失去寸土的,更不能因爲它是邊地,而不去好好治理它,荒廢它,一旦有了這樣的心態在,那麼,咱們的國土,就會一寸寸的失去,因爲,邊地一直會存在,領土會越縮越小。”

孫享福一番話,等於全面肯定了周務學所說的論點,待得那些適才發表意見的學子們一臉慚愧的低下頭之後,孫享福又看向周務學道,“周同學,你可以繼續發表自己的意見了。”

在得到孫享福肯定的時候,周務學臉上明顯更多了幾分信心,得到准許,他又道,“自古以來,首都皆設於一地,皇帝皆長於深宮,在學生看來,這是非常不利於一個國家長久傳承的。

比如咱們大唐,首都在長安,距最東邊的安東大都督府,有五千裡之遙的距離。到嶺南,也有四千多裡的距離。到安西大都護府的治所碎葉城,更是有七八千里距離。

如此遙遠的距離,百姓不識君面,更缺乏與朝廷中樞的有效溝通,致使朝廷政令不暢,官民不與朝廷同心,久之,便會如同前漢一般,對這些疆域失去控制。

而皇帝長於深宮,不知民間疾苦,便如前漢,軍強,國富,但深宮中的皇帝,根本不顧民間疾苦,使得民間發生動亂軍閥亂國,再有宦官亂政,權臣獨霸朝綱等情況,都是其倒塌的原因,我大唐不改,這些情況,可能還是會出現。

是以,學生以爲,不應將國都,建於一地,不應該將讓君主,以及君主的繼承人,常年生活在宮中,脫離民衆。

故而,學生想到一策,便是,在四方邊地,各建一都,與中央首都,遙相呼應,讓皇帝輪流在各都城執政。這樣,即可將邊地當成中樞來治理,又可以讓皇帝,頻繁的行走於民間,知道整個天下的具體情況,乃安邊,治國之良策也!”

周務學的這段話說完,整個客廳就異常的安靜下來,這傢伙腦洞開的也太大了,而且,以當下人的目光來看,有些太不切實際了。

首先,建幾座都城的花費就十分巨大。其次,讓皇帝活動起來,費用就更大了。要知道,皇帝出行,肯定是數萬人的大隊隨行,這一走就是幾千裡,耗時數月,如果經常要輪換的話,豈不是要長年的奔走,這個花費能小嗎?

不光是這,皇帝走,朝臣是不是也要跟着走,那麼,讓皇帝和朝臣們一輩子生活在趕路的過程中,他們能願意嗎?這完全不現實嘛!

然而,孫享福卻不這麼看,在後世的長大的他,其實見慣了國家領導四處跑的情況,他們全年幾乎有一大半時間,是在飛機上渡過的,不僅在國內跑,還在國際跑,今天這個國,明天那個國,不在是國內有重要會議要在首都召開,不會老老實實在首都待幾天。

шωш● ttκá n● ¢ 〇

可惜這個時代沒有飛機,沒有方便的通信,所以,周務學說的,確實有些不切實際。

但是,他思索的方向是對的。

只要方向是對的,孫享福就要出面鼓勵,於是再度開口道,“你的想法很有新意,現在,或許還不能立即實現,未來卻是有可能實現,這能給咱們今後施政的方向,提供很重要的啓發,而且,朝廷,其實已經在試圖去做了。”

孫享福就是現場最大的領導,他肯定了周務學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倒是叫諸多學子面上更加疑惑起來。

於是孫享福組織了一下語言,又道,“剛纔咱們討論的是‘權重於邊,久必生患’,然而,這個‘患’,可並不是只有內患,既然還存在邊,那麼就肯定存在外患,邊鎮,就是咱們的國門。

是以,周同學提出來的,邊鎮就是中樞,中樞就在邊鎮,我將其歸納爲,‘天子守國門’,而且,我認爲,這是十分有必要的。

咱們要先確定一個未來的目標,至少,應該是國家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子民,都應該受到國家,或者說,天子的保護。

而只有邊地的政治能力,軍事實力強硬,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

當然,你們大多數人之所以有疑惑,就是覺得,這些東西不太現實,建造幾座都城,需要很多錢,皇帝和大臣們,怎麼可能幾千裡幾千裡的四處跑,這樣消耗太大,也太累人,然而,事實證明,這麼做,其實是有效的。

陛下的北巡,就是例子,現在的南巡,也即將成爲例子,巡視能讓邊地百姓得見君面,給國家帶來安定,親臨當地,瞭解民情,能讓朝廷出臺更加適合治理當地的施政策略,這對於國家的長治久安,都是積極的。

那麼,咱麼應該考慮的,就是阻礙咱們推動國家積極發展的那些困難。

幾千裡地很遠嗎?確實很遠,在我沒有當官以前,甚至覺得,幾十裡地都很遠,那個時候,我和幸福村的村民們捕撈了很多魚貨,但是沒有能力將其送到五十里以外的縣城去售賣,運氣使然,才碰到了翼公,讓我將魚貨賣給了他。

而後來呢?我有了船,有了馬,別說幾十裡地的縣城,就是一百多裡地的長安,我兩個多時辰,就能跑一趟了。

再後來,咱們關中有了水泥路,而且,車廠造出了三輪車,自行車,現在,我往返於幸福村與長安,就更快了。

還有個例子,前年高句麗戰爭爆發的時候,鄒國公緊急受命趕往前線,知道他從長安去到平壤,用了多長時間嗎?”

這種高官的調動,學子們又怎麼可能知道,皆是一臉茫然的等着孫享福自己公佈答案。

孫享福擡了擡手比了個六的姿勢道,“六天。”

“六天?”

聽到這個數據,在場的諸多學子,嘴巴都不由的抽了抽,平壤距離長安,可是有四五千裡,這個趕路的速度,可都快超過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了,可是,八百里加急,只是能讓信每天送八百里左右,這個速度,是靠沿途無數的信使,馬匹完全不間斷的替換,輪番全速奔跑,才達到的速度。

一個人,就算沿途有無限量的馬匹供你替換,可你也不能一天十二個時辰不間斷的跑啊!

見到大家更加疑惑的看向自己,孫享福便解釋道,“船廠有專門爲航行速度而針對性設計的快船,順風順水,走筆直的運河航行,速度比奔馬不間斷的跑還快的多,十二個時辰不斷的走,一日航行可達千里,而隨着咱們的工藝的進步,未來,咱們或許能更快的從長安到達邊地。”

以前,從長安走水路到洛陽,大家都習慣了需要兩天,甚至三天,但是現在,基本都是一天多,因爲只有幾百裡的距離,又是是順水,以水輪船的速度,就算沒什麼風,不升帆的情況下,光靠水輪和水流的速度加成,跑二十幾個小時也差不多就到了。

現在,不僅水路快了,陸路也快了,因爲,現在有了取直好走的水泥路的原因,即便是商隊,沒有官方換馬的渠道,只靠自己的馬力,走陸路,三天也能到洛陽。

孫享福先前說,朝廷已經試圖去做了,這就讓大家想到了,王家從去年開始,從關中往馬邑修的那條水泥路,現在,只怕早就已經修到幷州境內了,應該會比預期提前幾個月完工,也就是說,以後,從長安,到善陽,定襄,會有好走的水泥路走,全程不到兩千裡,以現在比較普遍的馬車在水泥路上的速度,大家只需要**天的時間,便能到善陽走一趟了,如果是沿途有換馬,還能更快,畢竟,自從關中的水泥路修建好以後,沿途就有一些能夠提供換馬,或者代爲照料馬匹的客棧出現,只要出點錢,他們是可以一路打馬飛奔到善陽去的。

那麼以後,大唐是不是會出現通往廣州,平壤,甚至碎葉城的水泥路,讓從長安去往這些地方的速度更快捷,更方便呢?

孫享福既然說了,朝廷已經在做了,那麼,就是必然的,以大唐現在飛速增長的經濟實力,完全能夠支撐更多的水泥公路的修建,那麼,以後或許會有跑的更快的車子出現吧!

第306章 關中計劃的推進第344章 一環扣一環第四十二章 頡利的困境第686章 世界逐漸清晰第112章 到洛陽第148章 王麟的一天第601章 李承乾亮了第424章 給杜正倫出的主意第722章 遼東的養殖產業第三十七章 毀孩子的李世民第156章 溪村的發展第599章 國家要承受的起失敗第五十五章 考評藝人第189章 建設封地第738章 併入南亞的計劃第568章 李世民要加尊號第635章 小池和江河大海第527章 進村第556章 抓捕第372 人才缺乏第599章 國家要承受的起失敗第五十一章 亂兵第320章 長孫衝的成長第573章 開賽第310章 種樹競賽第200章 繼續參觀第459章 人生這場戲第744章 被點亮宋小魚第348章 田地置換第729章 說服第609章 上元節的熱門娛樂項目第342章 新一輪的忽悠開始第349章 崔氏的決定第194章 你不敢我敢第596章 輾轉反側的人們第605章 貞觀七年第250章 一號地塊第196章 快馬入長安第449章 閱兵出征第437章 農工商學院第252章 昂貴的午餐第502章 新的投資計劃第543章 採紅菱第295章 貞觀三年第142章 封爵與否第493章 儒家出招了第168章 情報組織第655章 思考和擔憂第702章 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第620章 九垸夜第280章 餐桌議事第509章 大招工第657章 父子談心第518章 大明宮的設計第115章 下揚州第753章 準備出使第267章 受邀第五十章 豆腐它有關政治第329章 演武環節第223章 拳頭大才是硬道理第287章 宴會第651章 穩步推進亦爲求穩第655章 思考和擔憂第九十四章 孫享福的目的第272章 文化的重要性第五十五章 考評藝人第734章 宣撫第八十四章 佛與道第680章 新的國家方向第199章 幸福村的一天第738章 併入南亞的計劃第512章 時代廣場開業第 681章 再臨嶺南第七十一章 太上皇駕到第552章 熱氣球升空第460章 到處都是大生意第164章 秀兒探監第144章 越來越不懂第719章 蒸汽機試驗第691章 瘋狂的股價第248章 魏徵到善陽第350章 中秋大秀第703章 送葡萄第343章 藍莓的坑第449章 閱兵出征第651章 穩步推進亦爲求穩第 637章 宗族改革的浪潮第238章 都來了第451章 誤會第758章 終成三足鼎立之勢第416章 看似溫和的策略第596章 輾轉反側的人們第442章 小麥的產量第370章 論洛陽的經濟發展第630章 設計管理制度第二十五章 酸菜魚出鍋第613章 和李泰談談心第356章 杜如晦的病症第330章 四部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