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再亮一下

免除農稅在目前來說,確實是有些不切實際的,因爲,這會便宜了當下擁有土地最多的地主階級。

但這卻給李世民下一步施政,提供了一個方向,在李承乾巴拉巴拉的把免除農稅的好處說出來之後,李世民就更加認可其可行性了。

最後,李世民批准了魏徵的奏請,將銀行借貸雙方應該履行的義務,修訂成法律,先臨時執行,下一次法典修正頒佈的時候,專門在其中加上由錢莊管理制度延伸出來的銀錢法,然之後,他再度將李承乾,蕭瑀,溫彥博,房玄齡,杜如晦,杜正倫,高士廉等人請到了御書房。

而且,他還特意讓杜正倫將朝廷的稅收結構單據,拿到了御書房。

杜正倫也是孫享福的狂熱粉之一,他一手將商部構建起來,現在,十幾個國企產業,每年爲朝廷帶來收益數百萬貫,這個功勞,讓他獲得了金紫光祿大夫的文散官銜,還任了戶部尚書這樣更加實權派的官職,可謂的名利雙收。

而李世民讓他調閱這些東西,他立即就想到了李世民想要知道的是什麼,在將各項單據在書案上展開了之後,他率先開口道,“陛下,我大唐在冊納稅的田畝,除開軍屯之外,約一億六千萬畝,其中,由於中下田的大量退耕,現有田畝中,產出較多的上田,約佔九千萬畝,中田,約佔五千萬畝,下田只佔兩千萬畝,且大多在四邊蠻夷,或者少數民族聚集的山區。

以這些田畝去年的均產量來算,上田一季平均畝產約四石糧,每畝納稅糧約一十六斤,合共算下來,是一千二百萬石糧食。摺合各地稻穀,小麥的價格來算,約市值九十六萬貫。”

稻穀和小麥,在沒有脫殼成爲大米和麪粉之前,即便是在長安,也就八十文一石左右的市價,在其它地方則更低,杜正倫說九十六萬貫,其實還往高裡說了。

當然,畝產方面,他也是往高了在算,這是因爲關中,定襄道,嶺南道,山南道,幾塊逐漸實現了精耕細作的地方的高產量,將其它地方的產量拉高了,除了這幾塊地方,其它地方的上田,其實也就三石多的產量,只比原先農耕工具不發達的時候,多了一兩成左右的收成而已。

“中田畝產約三石,每畝納稅糧約十二斤,共納糧約五百萬石,市值約四十萬貫。”

“下田畝產約兩石,每畝納稅糧約八斤,共納糧約一百三十多萬石,市值約十一萬貫。”

“按照大部分地區實行每年兩季,以及少部分地區實行每年三季來算,全國的農稅總額,約三百萬貫左右,佔去年朝廷所有稅收的一成左右。”

“一成?”

“才一成?”

“這······,怎麼可能才一成。”

等到杜正倫將這些數據報完之後,大家紛紛有些不可置信的道。

杜正倫指了指單據上的數據道,“事實就是如此啊!去年,商稅的收入,佔全國稅收總額的五成,國企經營收入和個人所得稅收,各佔朝廷收入總額的兩成,剩下一成的零頭,纔是農稅這邊的,明年,從正明這邊收歸過來的產業,計入國企收益之後,這三百萬貫的農稅,可能只能佔到半成左右了。”

三百萬貫的農稅,如果按照貞觀元年的稅收來算,已經抵的上全國一年的財稅總結餘了,可是現在,包括李世民在內,都沒有誰把它放在眼裡,朝廷隨便開條河,修條路的花費,也不止三百萬貫。

“看來,正明的心中,對咱們大唐未來的形式,一直都有準確的預估。”李世民最終說了這麼一句,衆臣也是連連點頭。

房玄齡此時算是逮着了一個時機,開口道,“既然如此,還請陛下早日復起正明歸朝,有他在朝,我等施政的方向,肯定也能夠更加明確一些。”

處罰孫享福,是李世民做給天下人看的一種態度,現在,那些番邦代表都回國了,輿論的點,也不在這個方面了,房玄齡覺得也就差不多了。

然而,李世民對於房玄齡此言,卻是不加思索,便搖頭道,“抗旨不遵,乃是大罪,即便是做樣子,也不可以輕易了事,他這幾年,就老老實實待在荊州吧!諸位愛卿若是有事不明,大可以去私信問他就好。”

對於李世民這樣的態度,衆臣心中其實有些詫異,雖然李世民說的這個理由,大家都認可,但是,真就這麼處理,卻不像他以往大肚開明的作風,別說是抗旨了,之前他的酒宴開的頻繁了,賞賜無功無勞的臣子過厚,魏徵當着滿朝文武的面罵他,也沒見他把魏徵怎麼樣啊!怎麼到了孫享福這事上,卻是這麼固執呢!

這事他們不能理解,是因爲他們沒有看到王浩留下來的那本冊子,李世民現在心裡面的疙瘩,是‘封建君主制的弊端’這個問題,他有感覺,大唐照着現在這條路一直走下去,他這個君主的存在感,恐怕將會越來越低。

就比如李承乾先前提到了,用制度管人,所有的東西,都用制度去管了,他這個皇帝管什麼?

當所有管理的制度都健全了,他這個皇帝,還能做到言出法隨,決定天下大事嗎?

恐怕到時候,他想要花國庫裡的一點小錢,修建一個什麼自己心愛的東西,都不是他自己能說了算的。

而且,當百姓不需要靠着皇帝庇護他們,只需要靠制度庇護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擁護制度,而不是擁護他這個皇帝。

這樣的感覺,在他心裡越發的明顯了,孫享福雖然嘴上沒說有什麼制度比封建君主制好,但是,所做的一切,都潛在的影響着封建君主制度的根基,他擔心,自己有一天會鎮不住他,或者說,他有信心自己鎮的住孫享福,但他覺得,他的後世子孫,在這些新的政治模式引發的問題集中爆發的時候,肯定會控制不住局面,導致他所打下的李唐江山,像前漢一樣,政權在強盛中易主的情況出現。

作爲君主,他考慮問題的角度,已經與大臣們有些不同了,所以,即便是知道孫享福在朝,比他在野,對國家的作用大的多,但他也選擇暫時把他晾在外面,在沒有把握把自己擔憂的問題解決的時候,他不會考慮復起孫享福。

“那,這免農稅一事?”杜正倫見李世民對孫享福的事情再度定了調子,便將話題轉到眼前道。

李世民略一思索答道,“戶部可以做一個計劃,朕以爲,可以先逐步減,最後再免,分幾年進行。”

這時,蕭瑀建議道,“如此的話,臣建議,從明年開始,先減免邊地,和少數民族居住的山區,那些糧食和農作物產出不豐的地方的農稅。

咱們今年已經免除了人頭稅和供養府兵的攤派,每年減一點,分三到五年,逐步的將土地結構調配的更加合理了,再全部免除農稅,這樣會讓大家覺得,咱們的大唐,年年都在變好,農民百姓的日子,也有個盼頭。”

所謂的‘將土地結構調配的更加合理’,意思就是指將捏在世家大族手上的那些優質土地,分配給真正種地的人,這一方面,做一個計劃,並不是太難,因爲,大唐有這樣的資源條件,比如,山南道開發的垸田,西邊,東邊,開發的軍屯田地,都是上田,可以逐漸的將這些上田,轉化到現在還在耕種中田,下田的百姓手中,將他們手中的貧瘠之地,退耕。

李世民聽蕭瑀說完,點頭贊同道,“蕭相言之有理,戶部就照此法擬定一個章程出來,在春節之前,對外公佈明年的減稅政策。”

“臣遵旨。”杜正倫領命道。

事情談到了這裡,今天的會議,其實就應該結束了,正當衆臣打算告辭出宮的時候,王得用又捧着一封奏章進來道,“陛下,寧川道有急報送來。”

“急報?念。”

寧川道現在是個軍事敏感區,因爲它有數千裡之地與吐蕃交界,到目前爲止,吐蕃也沒有就祿東贊那幫俘虜跟大唐交涉,某種意義上來說,兩國現在其實處於敵對,甚至是戰爭狀態,在寒冬臘月即將到來之際,有急報傳來,很有可能是戰事要再度開啓了。

然而,當王得用念起奏報之後,大家才知道,不是那麼回事。

松贊干布派了噶爾贊悉若,也就是祿東讚的長子爲使,趕了犛牛三千頭,戰馬五千匹,前來大唐朝貢,並且,以下邦的身份,幫松贊干布求取大唐公主爲妻,以示兩國之好。

對於這樣的求親,歷史上的李世民,一開始是拒絕的。

然而,後面卻被吐蕃這個打又打不過去,守又不好防禦的流氓國度逼迫的沒有辦法,最終同意了和親,這纔有了文成公主進藏事件。

可是,現在的情況不同了,吐蕃主力在延平門一戰,被打殘了,大唐的國力,軍力,比歷史上強了好幾倍,而原本差不多在這個時候來求親的祿東贊,直接被關押在了長安城的監牢裡,松贊干布無人可派,居然派了祿東讚的長子,一個還不到二十歲的毛頭小子過來,李世民瞧的起他纔怪,就他們送來的這點東西,還不夠夷男每次見李世民給的見面禮多呢!

現在漫說李世民沒有合適的女兒嫁給松贊干布,就算是有,也不可能嫁給他,大唐的幾十萬大軍,求戰求的嗷嗷叫,正在西邊冬訓呢!他不介意調他們去吐蕃高原四周亮亮肌肉。

“諸卿以爲如何?”李世民心裡雖然十分的不爽,但還是比較理智的準備聽聽大臣們的意見。

然而,大臣們還沒開口,聽說松贊干布要糟蹋自己那些未成年的妹妹,李承乾先不幹了,開口道,“父皇,兒臣以爲不妥,我巍巍大唐,豈能與一個戰敗的番邦小國和親,不僅不能與之和親,之後也不能與任何番邦和親,孫師曾教導過兒臣,一個王朝,必須得有,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氣節,否則,番邦諸夷,就會認爲我大唐是軟弱可欺之國,會越發不尊重我大唐。”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看着李承乾一臉激憤的氣勢,李世民與衆多大臣嘴裡紛紛默唸着他剛纔所說的這句話,頓時覺得,胸中有一股熱血在升騰。

許久之後,李世民一臉欣慰的道,“如此,吐蕃使節的事情,便交由太子全權處置。”

請記住本書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第331章 種花椰菜第559章 擒王浩第538章 烏龍般的彈劾第341章 再向前進一步第675章 準備迎接新物種第571章 開幕儀式第730章 人類的新時代第五十八章 開業前夕第512章 時代廣場開業第603章 幸福村的產業也需要擴張第378章 農部的工作第534章 出手第189章 建設封地第128章 輕鬆獲勝第758章 終成三足鼎立之勢第482章 雪地裝備第554章 全面佈局第614章 新船出海第一百零四章 避不開第308章 準備迎接第362章 高原上的謀劃第240章 都到坑裡來第518章 大明宮的設計第214章 雙華嶺血戰第六十九章 改戲第665章 遊園會開始第188章 分田到戶第215章 冷靜應對第203章 農門的傳承方式第180章 行軍難第234章 東珠逛街第642章 後宮搬遷第401章 有夢想有未來第403章 恨夫不成聖第148章 王麟的一天第251章 中場休息第296章 準備春耕第227章 驚天大計第497章 周務學的想法第358章 今年科舉不授官第536章 荊湖熟,天下足第167章 嶺南派官第一百零六章 如何盈利第436章 朝臣們的成長第657章 父子談心第744章 被點亮宋小魚第611章 在野草民的生活第426章 最來錢的產業第八十六章 籌備春晚第690章 交易中心第381章 各種忙第136章 政治新星馬周第669章 生物資源的利用第七十一章 太上皇駕到第143章 棉甲和新問題第619章 九垸縣學第538章 烏龍般的彈劾第413章 女子爲官的開端第309章 核心政治第640章 李承乾的想法第141章 嶺南的發展大計第550章 海上絲綢之路第577章 追擊第136章 政治新星馬周第768章 封聖儀式第312章 一臉還比一臉黑第442章 小麥的產量第298章 又是一年春耕時第432章 小事情的必要性第457章 大買賣第二十一章 皇家農莊第328章 全民運動會的構想第423章 春耕調整第451章 誤會第469章 自救第674章 開春後的打算第八十章 偏執的李淳風第403章 恨夫不成聖第542章 武媚孃的天性第601章 李承乾亮了第314章 李世民的新感悟第429章 打工的人們第737章 五年第759章 李世民導演的戲碼第396章 君明臣賢第502章 新的投資計劃第六十七章 繼續戰鬥第336章 再起程第224章 加官進爵第399章 又來鬧事第484章 定襄的核心產業第511章 人才培養第201章 良苦用心第724章 收編大業從吐蕃開始第226章 善陽城的基本面第650章 對比的傷害第644章 貞觀八年第一槍第196章 快馬入長安第449章 閱兵出征第574章 王浩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