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大戰前夕

李玄清的到來讓天策軍一下子恢復了最初的精氣神,這位年輕的天策軍最高領袖,已經成了萬千將士的精神寄託。當那一襲白色的身影縱馬從營前掠過,迎來了所有出迎將士山呼海嘯般的歡呼,這股巨大的浪潮甚至都傳到對面十幾裡以外的沙陀人軍營。

不過李玄清也沒打算瞞着對方,自己一萬多騎兵歷時五天,從北到南,跋涉千里,根本就不可能瞞住對方。既然瞞不住那索性就痛痛快快的亮明旗號,一戰打贏對方,關中戰事是時候結束了。年底之前穩定住局勢,明年用一整年的時間改革發展,一大攤子的計劃等着上馬呢。

天策軍大營之內,集中了關中戰役所有的天策軍高層將領。會上徐天翔詳細介紹了長安被襲的前後經過,並且把罪責全部攬到了自己身上。伴隨着他的話整個會場氣氛也變得沉悶起來。

按照徐天翔的彙報這次被襲真的是因爲粗心大意,忽視了沙陀人偷襲的可能,也是連續大勝之後天策軍從指揮部到普通士兵都失去了警惕性造成的。騎兵對騎兵,就算是被偷襲也不會被打成這樣。李玄清也知道了今天徐天翔專門召集將領彙報的原因了,因爲他也注意到這一點,常勝不敗之後一旦失敗,就很容易垂頭喪氣,失去戰心,這可是個嚴重的問題。

“啓稟主公,這件事是末將的錯,是末將粗心大意,沒有料到沙陀人會突然出現在長安附近,猝不及防之下,被打的灰頭土臉。”拓跋思繼是當時的前線指揮官,見到李玄清聽着徐天翔的彙報臉色慢慢變了,急忙站起來道。

李玄清擺擺手示意兩人不要爭論,也不理會大家被沉悶的氣氛,徐徐道:“現在不是爭論這個罪責的時候,我也沒打算讓你們二人擔負起失敗的責任。但是我要強調的是,人不要被失敗打倒,在哪裡跌倒了就在哪裡爬起來。失敗面前不能折了自己的脊樑骨,這個天下沒有百戰不敗的軍隊,但是要有百折不撓的軍魂。我們天策軍秉承安西和靈武兩大邊軍軍魂,不能墮了先人打出來的威名和氣勢。”

李玄清的一番話讓在場的所有將領悚然一驚,思緒也一下子打開,彷彿回憶起了這兩大邊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只聽得李玄清的聲音跟隨着繼續傳到耳邊:“想想吧,安西當年孤軍元戎,遠離中原千萬裡,不是一樣堅守大唐疆土幾十年,即使最後龜茲城破,但是一樣滿城白髮無一投降?這是爲了什麼?因爲那是我大唐的土地,不到最後一人絕對不允許任何人踏入?我們天策軍太年輕了,但是我們也要學習先賢爲國爲民的勇氣,去拿起手中的長劍去掃平天下,還百姓一個太平。大家一路走來也都看到了,當今這個天下是個什麼樣子?藩鎮割據,百姓已經沒有活路了。我們這些自詡爲了百姓而戰的子弟兵難道就因爲一次失敗就喪失了再戰的勇氣了嗎?大家不要會心不要喪氣,我命令,全體擡頭挺胸,拿出你們軍人的勇氣和熱血,打好這一仗,打贏這一仗,不要辜負了天下萬民對我等的希望。”

這番話猶如晨鐘暮鼓一般響徹全場,也讓天策軍從失敗和急躁的陰雲籠罩之下走了出來。望着身邊這羣和自己一樣年輕的將領和帳外這支年輕的軍隊,李玄清忽然充滿了信心,這一戰如果能夠讓身邊的這些人以後警鐘長鳴、迅速成熟的話,那麼即使全軍覆沒都值了。想到這裡李玄清的臉上久違的出現了笑容,點點頭笑道:“好了,大家既然能夠明白這一點也不枉費了我五天五夜從豐州趕到長安。”說完走到拓跋思繼面前道:“拓跋將軍,此戰是我等對不起你党項子弟,等打完這一仗我定當親自扶烈士遺骸返夏州,並在新立的烈士紀念堂焚香祭拜,讓烈士一路走好。”

他這一說也讓拓跋思繼臉上閃過一絲悲壯的神色,朝着李玄清鞠躬一禮拜倒在地:“主公仁厚,我黨項族感恩戴德。請主公放心,末將定當謹記今日之恥,不辜負主公今日訓導。”

李玄清將他扶了起來笑道:“拓跋將軍能這麼想是我天策軍之幸。”說完環顧一週繼續道:“下面我們來研究部署一下這長安之戰,打好這一仗才能對得起將士亡靈。打好這一仗,結束關中戰亂,讓百姓休養生息。”

徐天翔聞言帶人鋪開大幅的作戰地圖正要說話帳外傳來親衛的稟報聲,徐天翔示意參謀走出去之後,不到一會參謀帶着一個沙陀人走了進來,來人呈上一份書信躬身道:“我家將軍讓小人給天策大將軍帶來書信一封。”

李玄清心裡一動,一邊的薛萬里接過書信遞給李玄清之後,後者看了一眼神色變得有點古怪,對沙頭人點頭道:“書信我收到了,請回告玄清會準時赴約。”

沙陀人走後李玄清將書信放在一邊笑道:“李存孝讓我後天去他軍營一敘,還這麼鄭重其事的來書信。算了,不說這些事了,咱們繼續,天翔,你繼續說你的事情。”

徐天翔點點頭道:“目前各營已經在新兵處的新兵到來之後整補完畢,加上主公率領的親衛營到來,長安附近集中了天策軍騎兵營四個營,步兵營八個營,合計大軍十五萬人。後勤部通報的糧草供應很充足,工商廳也提供了關中地區我天策府旗下的各商人集資的七十萬石糧草,足夠我軍持續作戰三個月有餘。另外,玄影衛在長安內部的計劃也已經開展,確保我軍在情報上保持持續性的優勢。”

“總參的意見是我軍可以同時兩面作戰,在和沙陀人對陣的同時執行攻略長安的計劃。”徐天翔看了一眼在坐的所有將領,聲音也變得更加激昂,“各位兄弟,幾天前我們被沙陀人打敗了,損失了一萬多黨項兄弟,我這個做總參謀長的,難辭其咎。但是我要說的是,這不是我們下一場戰爭的理由。如今我們兵強馬壯,正是報仇雪恨,繼續執行主公掃平天下大業的關鍵時刻。希望兄弟們同心同德,抱定必勝的信念打好這一仗。”

李玄清聽着這些話,看了一眼身邊的這位結拜兄弟,點了點頭,這纔是自己欽定的這位總參謀長最好的姿態。當下更不遲疑道:“總參的意見很好。現在我命令,大軍休整三天,三天後我們同時執行兩個計劃,攻城兵團以王厚純指揮官,統一指揮第三營、第七營和第九營三個步兵營。以第七第九爲攻城主力,第三營迂迴到長安南城和東城,協助玄影衛執行截斷長安的計劃;其餘四個步兵營和陌刀營組成中央大陣,以楊天成爲總指揮,騎兵營集中三個營主力由拓跋思繼率領,迂迴敵軍側後,等待中軍命令前後夾擊;親衛營作爲總預備隊。我強調一點,長安戰事統一由總參謀長徐天翔負責指揮。我負責和玄影衛對接,去看看咱們的皇帝陛下願不願意看得上咱們天策軍這座小廟。”

李玄清的最後一句話讓所有人鬨堂大笑,在坐的這羣人對於長安城的皇帝真心不怎麼感冒,這還是從岑天時開始帶來的習慣。想到這裡李玄清拍了拍手笑道:“如果沒有什麼問題的話,你們就按照總參的計劃去準備吧。三天以後我和岑先生在中軍觀戰,坐看大家成就大功。”

李玄清這句話也跟所有人表明,這場大戰雖然自己來了,但是並不會插手戰役的具體指揮,所有的一切都必須依靠總參和徐天翔的表現。這句話也讓所有人都清楚的明白一件事,雖然總參之前的出了問題,但是這位年輕的主公依然力挺。

“請主公放心,天翔必然竭盡全力,不辜負主公,不辜負天策軍。”徐天翔帶頭朝李玄清行禮,所有的將領全部起身,“天佑大唐,漢軍威武。”這股呼喝也遠遠的傳到外面,所有天策軍悚然起立,面向大營中軍大帳,齊刷刷行軍禮。

這一次的經歷讓在場的所有的天策軍將士上了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課,也從這一天開始,天策軍真正成熟,也正式拉開了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李玄清看着所有人都走上正軌,就連這次損失最大的拓跋思繼也專心安排自己騎兵的事情,帶着百信他們走出軍營,來到城南,看着天邊印着夕陽的長安城默默發呆。

此時的長安城早已經在風聲鶴唳之中,這處城南原本有個山莊的,但是此刻卻也是寂寥無人。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看着牆上的留字,李玄清喃喃自語,孑孓的身形被夕陽拉得好長好長。那般模糊而遼遠的身影彷彿穿越了千年而來,在夕陽下的李玄清好像顯得格外的孤立,也顯得格外的挺拔,彷彿這個時空都壓在他的肩上,卻始終沒有辦法將他壓垮。

李玄清盯着遠處的夕陽靜靜的出神,忽然之間來自前世的記憶紛至沓來,一下子充滿了自己的腦海,不過這些都一閃而過,這一世的經歷衝擊着往昔的一切,也似乎在提醒着李玄清,這一世的真實,這一世的責任。

幾乎就在這同一時間,遠在豐州城的巧兮也在這一時刻忽然擡頭盯着夕陽出神,嘴裡面喃喃自語道:“大哥哥,你怎麼啦?”然後猛然間衝出家門朝着遠處豐州刺史府衝了過去。

一盞茶時分以後,刺史府忽然出現一隊兵丁,中間正是巧兮,這隊人馬出城之後立馬朝南而去。

而也就在這一刻,長安城南的李玄清看了看北方,忽然笑了笑,遠在千里之外傳來的莫名的若有若無的訊息讓他知曉巧兮的動靜,這種莫名的聯繫大概也就是自己和她兩世情緣的默契嗎?

“主公,怎麼突然來這裡了?”就在李玄清清楚了巧兮的舉動之後,身後傳來了一個熟悉的聲音,岑天時不知何時也來了。

李玄清回頭一笑,吩咐身邊的親衛派人沿途接應巧兮之後笑道:“先生怎麼有興致來城南莊?”

岑天時笑道:“天時也是閒來無事,忽然想起以前一位詩人曾經在這城南遇到的一個典故,所以興致所至就來了。”

“我才應該就是崔護吧。他的詩還在那呢。”李玄清指着前面那一片斷牆笑道:“我也是剛剛看到,所以想到了很多往事。”

岑天時點點頭道:“主公真性情,也是一件好事。爲上者難得有真性情,天時也是希望主公能夠時時保持這份赤子之心,這樣天下萬民纔有福祉。”

“聽先生這口氣是一點都擔心眼下的這一仗啊。”李玄清見到他這副模樣也是笑了笑,道:“三天後,天翔要指揮大戰了,咱們就在中軍觀戰如何?”

“哈哈,天時到時候一飽眼福,坐看天翔成就大功。也坐看主公領導的這支軍隊魚躍龍門,從此天空海闊。”岑天時哈哈大笑,一語雙關。

李玄清笑道:“天策軍至此成矣。”

兩人相視一笑,攜手離開此地,只剩下遠處的夕陽仍然照在這片斷牆殘壁之上,格外的顯眼。

第二十一章 突擊強化(三)第二百九十二章 承前啓後(上)第六百零八章 東西對進和中央突破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守北攻(下)第三百八十二章 工業革命與五年計劃第三百六十一章 清水河之戰(四)第二百零六章 風起洛陽第二百三十九章 長洛鐵路第一百一十三章 亂世清流(上)第三百七十五章 最後的葬禮(上)第一百一十六章 整編授銜(下)第三百零四章 南詔分裂第七十四章 新式火鍋第四十一章 豐州新政(上)第三百七十三章 上下離心第九十三章 城郊之戰(三)第六百二十四章 異域戰爭第五百零九章 狂飆突進(上)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出無敵威勢第一百五十七章 滄州之戰(六)第二百六十三章 錢鏐渡海(下)第四百九十五章 烈烈唐風第四百二十四章 海外行省第六百一十八章 捨近求遠第三百九十七章 于闐國滅(四)第三十一章 朱玫之死第三百二十四章 缺錢與改制第一百五十六章 滄州之戰(五)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運河(一)第三百四十六章 肅州風雲(上)第六百三十三章 環球航行第四十六章 河套狼煙第十一章 橫霜劍鋒第四百八十三章 兩部合一(下)第五章 純陽心法第一百零九章 軍政聯席會議第六百一十六章 偷樑換柱第五百八十一章 坐觀成敗第五百四十二章 南洋大探險第七十二章 平地驚雷第五百八十四章 十字軍生變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秦的戰前會議第五百四十八章 中南半島統一進程第四百七十三章 兵發疏勒第四百九十八章 工業擴張(下)第一百零三章 關中發展(四)第六十一章 西進戰略第三百七十一章 諸教隱沒(中)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三百五十八章 清水河之戰(一)第五十八章 跨州救援(下)第三百零六章 洱海平復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臨德州第五百四十四章 重工業的出路第一百六十九章 南守北攻(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劉士政的寶藏第二百三十四章 登基開元(上)第三百二十七章 西出陽關無故人第四百二十八章 水源地之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登基開元(上)第十四章 三年學藝(下)第三百三十一章 野火燒不盡第三百零九章 吐蕃覆滅第一百四十九章 河中底定第三百零六章 洱海平復第四百五十八章 奉命叛變第二百六十四章 澎湖海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五)第五百一十五章 瘋狂的教徒第三百八十九章 佛國之殤(下)第二百九十九章 逼降曲承美(下)第六百一十五章 戰術佯動第五百一十九章 馬穆魯克的無奈第三百二十八章 唐民唐寇第三百三十章 火燒虎丘關第四百零八章 特種作戰第三百五十二章 西南直道計劃第八十一章 夏州易幟(上)第五百三十一章 鹹海攻略第二百九十九章 逼降曲承美(下)第四百四十五章 瀚海難幹(五)第六百零一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上)第一百一十六章 整編授銜(下)第四百四十二章 瀚海難幹(二)第六百零六章 海上游擊戰(下)第四百二十三章 兵出鳳凰城(下)第二百零五章 胡小四的後手第十二章 三年學藝(上)第五十章 打出來的帶路黨第六百三十二章 新式船隻第三百八十二章 工業革命與五年計劃第二百零七章 天策大義第五章 純陽心法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式武器第三百四十八章 肅州風雲(下)第六百二十八章 最後的爭奪(下)第三百三十七章 東西商路第五百零八章 以打促和第二百六十八章 海軍艦隊編制和佈局第三百二十七章 西出陽關無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