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

“有許敬宗幫着東宮,您老也不用太過擔憂。”

“嗯。”高士廉舒坦一些,道:“就像是打牌,那涇陽是承乾最重要的一張牌,他不會輕易動用許敬宗的。”

高林笑道:“那還是您老安排得好。”

高士廉低聲道:“別的孩子身邊最好都是好人,這樣的孩子養出來心更正,可承乾不行吶,他身邊不能光只有好人。”

朱雀門的城樓上,三人走在這裡。

李承乾拿着先前做過的預算道:“於詹事,徐長史覺得如何?”

于志寧大致瞭解了這份預算回道:“往後朝中呈報都需要這樣嗎?”

徐孝德道:“會不會太過煩瑣了。”

李承乾揣着手道:“孤向來喜歡秩序,任何事沒了秩序就會一團亂,就跟帶孩子是一樣的。”

徐孝德作揖道:“臣本就是東宮長史,願爲殿下分憂。”

見他答應得快,于志寧道:“臣往後便在中書省,爲太子殿下做預算。”

往後朝中賬目往來,條理清晰,就挺好的。

至少在四月科舉之前,朝中用度不用擔心了。

李承乾停下腳步,看到一羣正在舉着書卷大聲抗辯的幾人,道:“這世上有多少人是帶着滿腹的經綸,雄心與壯志來到長安參加科舉的,明經及第是他們的夢想,這世道有夢想的人太少了。”

于志寧與徐孝德站在太子身後不語。

李承乾繼續道:“如果這個時候朝中還辜負他們的期望,這科舉又有何用。”

于志寧又道:“因此殿下才讓他們在東西市先進行糊名考試?”

李承乾頷首道。

于志寧接着道:“是殿下早就覺得糊名纔是正道,只不過在朝中從未表態?”

徐孝德道:“就算是太子以爲糊名纔是正道,正因如此殿下更不該直言表態。”

“中書省應該堆積了不少卷宗,朝中就要開朝了,兩位就先去忙吧。”

“喏。”

于志寧與徐孝德分別作揖離開。

臨近朝中要開朝,皇城內的官吏也開始多了起來,各部慢慢進入了工作狀態。

這天早晨,東西兩市開始了考試,這一次是給文學館與弘文館,還是四方館挑選學士,參與考試的人也可以繼續參加科舉,四方館與文學館的考試在東市,是糊名考試。

而弘文館則是在西市考試是不糊名的。

李承乾與老師,舅舅在中書省等待着考試的結果。

中書省內很安靜,除了各部官吏來往,三人坐着此刻都很沉默。

過了晌午,中書省的人走了一部分,這裡便清閒了下來。

關中午時的陽光很溫暖,李承乾坐在中書省門前嗮着太陽,悠閒地從袖子裡拿出幾顆棗,放入口中嚼着。

“來了來了!”聲音由遠而近,是馬周與褚遂良各自拿着厚厚一疊紙而來。

等人到了近前,李承乾便站起身,將椅子放在靠牆的位置,走入中書省內。

褚遂良放下一疊紙,放在桌上,“這是弘文館挑選的考卷。”

馬周也放下一疊紙,道:“這是四方館與文學館的。”

房玄齡拿過名單看了起來,“弘文館參試六十七人,錄用世家子弟二十人,寒門子弟十三人。”

長孫無忌拿過一疊糊名的考卷,小心翼翼撕開糊名的封條,看着一個個名字。

幾人分別看着考卷。

在弘文館的考卷上,李承乾注意到了一個名字,裴行儉,字守約,年方十六,籍貫河東裴氏。

文章寫得倒是不怎麼樣,是勉強給弘文館的選中。

弘文館的考題是論述河西走廊治理的問題,而裴行儉回答多是一些行軍打仗方面的問題。

從作文的角度來看,明顯是偏題,或者是離題。

史書上說裴行儉其人是將門之後,怎麼來參加文人科舉?

或許是這個時代太內卷,明經及第的人還要文武雙全?

心中記下這個名字,李承乾默不作聲將這捲紙放下,而後拿起另外一卷。

房玄齡覈對好名單後,言道:“四方館與文學館參試四十一人,選用考卷二十份,世家子弟入選只有三人。”

李承乾繼續沉默不語,揣着手看着幾人的神態。

馬周道:“很明顯,四方館的文章比弘文館的文章更好。”

這位監察御史的話說得也不錯,從兩份試卷來看,四方館的文章確實更好,就比如裴行儉的偏題文章都會被選中。

或者是看出河東裴氏的籍貫,這纔會選中。

正說着,就有一個太監打斷了衆人的對話。

來人面帶笑容,道:“陛下請太子殿下去太液池一趟。”

“太液池?”李承乾詫異道:“陪父皇遊湖嗎?孤很忙的,要不你讓父皇等等,晚點再過去陪他。”

這老太監擠出了一副很爲難的表情。

李承乾嘆道:“好吧,那就走一趟。”

老太監如釋重負,感激涕零道:“謝殿下理解老奴。”

從中書省走出來,李承乾又從袖子裡拿出幾顆棗,遞到這位老太監手裡,道:“吃個棗。”

“謝殿下。”這太監點頭哈腰,接過棗。

見他吃了棗子,兩人一起走入承天門,李承乾道:“父皇找孤是有什麼事?”

“殿下去了就知道了。”

李承乾揣着手,道:“你說孤上個月賣了父皇的葡萄釀,父皇不會懷恨在心,在太液池準備好了刀斧手。”

聞言,這個太監擦了擦額頭的細汗又道:“太子殿下,不要說笑了,嚇壞老奴了。”

“那你說父皇找孤是怎麼回事?”

“唉……”老太監苦着臉道:“殿下去了就知道了。”

“伱看。”李承乾苦惱道:“問你你又不說,是不是真有刀斧手埋伏?”

老太監就差跪下了,他抹了抹眼淚道:“老奴這就一頭撞死在殿下面前。”

“哎!”李承乾連忙喊住他,“不要動不動就尋死覓活的。”

老太監抹了抹眼淚道:“其實太子殿下年滿了十六了,二月乙巳陛下要給太子殿下行冠禮。”

“原來是這種事情,你去回稟父皇就說孤知道了。”

言罷,這位太子得逞了就要走。

這位老太監哭着道:“太子殿下,老奴實在是……”

“行了行了。”李承乾又轉回身朝着太液池走去,拍着這位老太監的後背,“您老不用害怕,孤只不過是一時好奇。”這位老太監撫着心跳,感覺差點一口氣沒回來。

“父皇有旨孤不能抗旨不尊,到頭來父皇還不是爲難你們。”

老太監欲言又止,認慫地點了點頭。

太液池邊,冰雪剛剛消融,湖面上偶爾有魚躍起,而後跳入水中,景色很是宜人。

這裡確實是個散心的好地方。

父皇就站在不遠處的岸邊,與尉遲恭將軍正說着話。

走到近前,李承乾作揖行禮道:“父皇,兒臣來了。”

李世民也沒回頭而是繼續看着前方道;“那裡以前是建章宮的舊址,可惜毀了。”

如今看去,原本是建章宮舊址的所在已成了一片荒草連連。

“最近你都在忙什麼?”

“兒臣一直在房相身邊學習朝政。”

李世民雙手揹負看着遠方又道:“聽說你在東宮又給麗質她們修建幾間屋子?”

“正是,弟弟妹妹又年長了一歲,已到了需要自己房子的年紀了。”

李世民繞着太液池走着,一路踩着還是枯黃的荒草,低聲道:“你是皇子,更是儲君,有些事不僅僅要勸諫朕,你也要以身作則。”

“父皇,兒臣當然以身作則,東宮修房子沒有動用工部的一磚一瓦,自己動手建造的。”

李世民腳步停下,看着水面中的倒影,目光落在兒子倒映在水面的身影,良久不語。

“你長高了。”

“兒臣確實長高了不少。”

“朕與你母后商議過了,下月給你行冠禮,朕大赦天下,太極殿擺宴席,宴請羣臣,長安共賀。”

見兒子半晌不說話,李世民道:“怎麼?心裡很高興?”

李承乾道:“父皇兒臣冠禮不用太隆重。”

李世民道:“怎麼?准許你賣朕的葡萄釀,補貼朝中用度,還不允許朕給你好好辦個冠禮。”

李承乾道:“父皇,兒臣覺得冠禮可以延後。”

“延後?”

李承乾作揖道:“沒錢。”

李世民嘖舌,欲言又止,“沒錢?”

李承乾嘆道:“父皇有所不知,修繕河西走廊四郡的錢還沒着落,等這筆錢有了着落,兒臣再辦冠禮也不遲。”

“你現在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張,這件事朕也不勉強你,冠禮也是你自己的事,延後就延後吧。”

“父皇,兒臣在朝中還有事,就先回去了。”

“嗯。”

這件事異常地順利,直到太子殿下走遠了,陛下還是一言不發。

半晌,李世民指着兒子離開的背影,道:“敬德,你看看這個小子,他這個脾氣到底是誰給教出來的?”

尉遲恭道:“陛下,太子的老師是房相,還是……”

三緘其口,尉遲恭低聲道:“是陛下親自選定的太子少師。”

李世民的呼吸沉重,苦澀一笑道:“你是說太子有這脾氣,是朕自找的?”

尉遲恭連忙抱拳道:“末將不敢。”

“這個小子如今藉着朝中的賢名都敢與朕談條件了?”李世民冷笑着,道:“以身作則?東宮建房子自己動手?他是不是在說朕要建行宮,是不是也要朕自己動手。”

這已不知是第幾次了,陛下見了太子殿下又發脾氣了。

尉遲恭想了片刻回道:“末將沒有聽太子殿下這麼說。”

“他話外音就是這個意思!”

“末將愚鈍。”

“沒錢?他又說沒錢!”李世民來來回回走了幾步,道:“朕倒要看看他是怎麼錢的。”

尉遲恭連忙道:“陛下莫要氣惱,太子殿下向來孝順又勤勉,定能不負陛下苦心教導。”

“你……”

李世民幾度語塞,又想明白了,瞭然點頭道:“朕想起來,當初你金吾衛的兵械甲冑用度,還是這小子批覆的。”

尉遲恭又是行禮道:“陛下,末將絕無偏袒之意。”

李世民反倒笑了,低聲道:“朕知道,朕若是與他計較,是朕氣量小了。”

“陛下英明。”

李世民淡淡一笑,道:“這小子還年少,現在好不容易得到一些權力便心高氣傲,朝政之事哪有他想得這麼容易,等他遇到難事犯了錯,還不是要朕這個父皇,給他斧正,給他教導。”

尉遲恭頷首道:“陛下所言極是。”

“朕且容他幾日,看看他是如何做事的,等他知道做一個賢明的儲君有多難,還不是要朕給他主持公道。”

尉遲恭連忙道:“陛下,太子殿下只是一時年少意氣用事。”

“行了,敬德也不用勸朕,朕都明白。”

李世民又氣笑了,道:“太子這個脾氣不是從玄齡身上學來的,也不知他哪裡來這怪脾氣的。”

尉遲恭悄悄看了一眼陛下,而後低着頭退到一旁。

科舉正在緊張地安排着,魏徵與房相,趙國公三人做出了一個較爲折中的辦法。

考卷是不進行糊名的,考試的過程也是不實名的。

而是在等科舉學子答卷完上交之後,再將考卷進行封存,之後命人統一做好封條,將名字全部封住,再進行閱卷。

等閱卷結束,再將封條拆開,抄錄科舉入選的名字。

到底還是進行了糊名,只不過這一次糊名是將考卷送入朝中之後,將步驟調換了一下而已。

這是貞觀朝的第一次正式的科舉,與以往不同,這一次科舉都是各州府縣鄉所來的學子。

一共分五科,從明經明算明法等開始逐步考試。

現在士林中人普遍的認爲,便是在朝中任職文官的不見得是學究高深之輩,反而士林中有不少名望頗高的老人,他們更有聲望,門生遍佈中原各地。

因此,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個人爲官對世家大族,名門望族來說並不是一件多麼有光輝的事。

歷朝歷代以來,高門子弟任職過程中,撒手不幹的,大有人在。

畢竟與風骨相比,學識高深和爲官與否,這並不是一回事。

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336.第336章 老府兵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第17章 他要卷死孤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第62章 對錯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376.第376章 封禪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第163章 杖責380.第380章 鄭公交代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367.第367章 看洛陽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第179章 效益第23章 太子游長安309.第309章 發兵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第155章 狄家父子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48章 恢復寧靜的東宮(今晚凌晨零點上架)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43章 一朝一夕間第169章 願爲前鋒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第33章 孫神醫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第73章 “肥羊”183.第183章 識大局第82章 搶還是買第17章 他要卷死孤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210.第210章 長安大雨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131章 折衝府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第45章 冒失舉薦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337.第337章 “奇觀”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207.第207章 演武第165章 難免的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385.第385章 登基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343.第343章 皇帝出征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167章 夏收第56章 告老辭官365.第365章 宴席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298.第298章 中秋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第43章 一朝一夕間343.第343章 皇帝出征第104章 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