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請戰

日食在古人眼裡往往意味着上天的警告,說明人間無道。可是,李世民實實在在是個聖明天子,總不能讓君王負這個責任,下罪己詔吧!在一干三省六部的大臣的商議下,裁撤了一批臣子,覺得不大夠,要再找個替罪羊的時候。正好,吐谷渾的可汗伏允冒了出來,爲他的兒子尊王求娶大唐公主爲妻。這倒也罷了,在宗室中找個公主嫁出去也是自漢朝以來的慣例,只要你服服帖帖就行。可是,那個吐谷渾的伏允也很不上道,進獻貢品回去的路上,估計覺得回禮不夠豐厚,乾脆劫掠了鄯州,那邊也算邊境,沒多少油水,李世民本着和平友愛的天朝大國的氣度,便派人去譴責了一番,要伏允到大唐來賠罪,最好帶個人質過來讓大唐上下安安心。那位可汗大概是真把自己當成什麼人物了,乾脆裝病,不肯動身。就這麼拖着,現在想要一個公主做兒媳婦,爲了表示誠意,起碼也要來迎親啊,然而,那位還是裝大牌,不來!這下,可是挑動了大唐上下君臣的那根底線了,你以爲你是什麼東西,大唐現在不想跟你計較,願意促進一下民族融合,一直以來,也就讓你安安穩穩的過日子,現在,日子安穩了,野心也上來了?不把大唐放在眼裡了?朝野上下從來不缺激進分子,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必須要好好敲打一番,把那養不熟的狼打殘了,族人同突厥例,貶爲奴隸。那邊聖上想要給太上皇盡孝心,要修一座大明宮,現在還缺勞力呢,正好弄上一批人,免得還要徵發民夫。

就在朝堂上文臣武將還在扯皮,一大堆儒家的大臣堅持王道教化,不該妄動刀兵,並且舉出孔老夫子的名言:“域雖大,好戰必亡!”堅持聖人之言,恨不得與一幫快要氣得拔刀的武將來一場學術辯論的時候,吐谷渾又傳來了新的消息。

吐谷渾大臣天柱王鼓動伏允再次侵犯了大唐的邊境,屠戮了近萬邊民,還扣押了大唐的使臣趙德楷,這下可是捅了馬蜂窩了!一向對外強硬的魏徵皮笑肉不笑的咧咧嘴:“諸位忘了一句話,好戰必亡的下一句,忘戰必危!”氣得一幫老夫子直哆嗦。

怎麼辦,這還用說嗎?打!將那些狂妄自大的胡人打得落花流水,知道誰纔是主人,哪個纔是強者。依照胡人的規矩,戰敗者的一切財產歸勝利者所有,包括他們的性命與自由!

李承乾同樣很激動,這是一個機會!他需要在軍中擁有一定的威望!一直以來,他給那些大臣的印象都是一個精於文事,在武功上卻沒有多少建樹,而跟隨李世民的老臣,大多數都是戰場上下來的,他們的子孫必將進入帝國的政治中心,爲了獲得他們的支持,他需要軍功來證明自己!更何況,大凡男兒,總有一番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以前是條件不允許,而這次,吐谷渾從來都不是大唐眼中的對手,壓根就是一隻蝨子,壯着膽子在大唐身上吸了幾口血,大唐覺得不耐煩了,就可以一把掐死他!也就是說,只要不出意外的話,這場軍功他是鐵定能到手的。

當他把想法跟長孫衝他們一說,他們也是個個叫好,要知道,或許他們能繼承父親的爵位,但是,自己若是沒有什麼本事,也是不能在朝堂上立足的。當初武家,也就是武則天她家,資助李淵在太原起事,可是,他們沒有半分軍功在身,結果雖然封了個國公,可誰會把他們放在眼裡!現在,幾個人合計了一下,覺得這次的功勞可以說是十拿九穩,鐵定跑不了了,雖說戰場之上刀劍無眼,可是誰真的會讓太子上陣廝殺,也就是在後方觀戰,最多出出主意罷了,安全問題也是不用多考慮的,於是紛紛跑回家跟家人說了,要求他們的老爹支持太子請戰。

李承乾炮製了一份熱情洋溢、熱血沸騰、義憤填膺的奏摺,強烈的譴責了吐谷渾的背信棄義的叛亂行爲,慘無人道的屠殺,不能保護自己的子民,這狠狠的掃了大唐的面子,就是不把大唐放在眼裡,就是不把父皇你放在眼裡,簡直是國家的恥辱,父皇的恥辱,是可忍,孰不可忍,爲了給父皇你找回面子,兒臣願意領兵出征,把伏允那個老混蛋的腦袋獻給父皇你當球踢,那個像癩蛤蟆一樣想要求娶大唐公主的什麼尊王,弄回來給大唐的公主們餵馬……如此一番說辭,總而言之,李承乾明確的提出了要出戰的願望,並且略帶抱怨的提醒李世民:當年你可是答應過讓你兒子我跟突厥作戰的,結果,還沒等到你兒子能夠上戰場。突厥就在你的雄才大略下快要滅族了,因此,爲了實現你當年的諾言,就讓你兒子我這次出戰吧!

李世民收到奏摺的時候,差點沒笑起來,這個大兒子如今已經是一國儲君,還是有些胡鬧,幾乎是在胡攪蠻纏了。不過,他倒也不反感這樣子,畢竟,皇宮中,所有的皇子都要向他表現自己的優秀,害怕他,敬畏他,把他當作皇帝,而不是一個父親,他之所以寵愛幾個女兒,是因爲公主少了幾分利害關係,可能對他更加親近一點。李承乾是他的長子,卻從小聰慧懂事,沒讓他操過什麼心,男人對自己的第一個兒子的感情總是不同的,他能夠隱約感覺到,自己這個兒子並不會因爲他是一個帝王而如何,至於他的親近還是別的什麼,他喜歡歸結爲因爲他是他的父親。(其實是生活在另一個時代的人從根子上就缺少對皇權的敬畏心理。)李承乾用這種幾乎可以說是略帶撒嬌的討價還價的語氣跟他說話,這讓他很新鮮,也很開心。畢竟,他除了是一個帝王,還是一個父親。在不觸及心理底線的情況下,他希望有一份親情,不帶多少功利與雜質的親情,而李承乾很好的把握了那道底線,也就不會觸怒他。

幾天後,一道詔書下發到中書省,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爲西海道行軍總管,左驍衛將軍樊興爲赤水道行軍總管,統率邊境地區以及契、党項族的兵力進攻吐谷渾。太子李承乾爲西海道監軍,率五千御林軍前往邊境效力。

第12章 兄弟鬩牆第129章 你是誰?第109章 雪日第110章 情思第99章 醉 第一百章 情敵?第242章 始動第17章 詩會第180章 傾聽第236章 試探第194章 海盜第八十章第82章 論禪第238章 魔心宗第六十五章第133章 對策第184章 無眠之夜第210章 黑幕的一角第40章 安魂第36章 遇襲第239章 絲帕第130章 佛門之劫第一百二十二章第162章 交易第116章 事敗第七十八章第211章 金陵第209章 勝出者!?第207章 兄弟?第150章 道教新體系第123章 李恪歸來第35章 請戰第247章 楊毅第34章 日食第七十四章第88章 樂師—第八十九章—設想第90章 風華院第54章 銀行開業第230章 插曲第224章 偶遇第34章 日食第12章 兄弟鬩牆第七十四章第33章 內閣初定第六十五章第101章 李佑 第一百零二章 衝突第255章 回程第29章 洞房第189章 流年第七十四章第105章 第一場雨第48章 春天來了?第85章 脫身第七十五章第59章 蕭皇后第176章 帝範第181章 達成一致第139章 平叛第101章 李佑 第一百零二章 衝突第182章 家宴第248章 亂前第231章 花會第五十七章第126章 再見武麗娘第182章 家宴第236章 試探第235章 遇刺第161章 邀請第201章 落水的人第81章 淨土寺第83章 王燕兒第32章 內閣第121章 立後風波第10章 男兒行第136章 宗教管理條例第230章 插曲第160章 衝突第36章 遇襲第233章 霧容番外傅青竹下第15章 元服第24章 拼音第179章 女王第99章 醉 第一百章 情敵?第172章 父子論戰第27章 大婚?選秀?第142章 漢王李元昌第154章 出海計劃第146章 意亂情迷第90章 風華院第37章 守城第34章 日食第六十七章第252章 殺戮之始第3章 轉機第206章 爭風吃醋第49章 賞雪看梅第14章 風雨第55章 得子第231章 花會第8章 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