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問題初步解決,高俊、何志也、殷去寒三個人看着暢通無阻的路,堆積如山的鹽,何志也忍不住笑對高俊:“高郎君聲明可是世人皆知了,蓋山東半邊天。”
“人怕出名豬怕壯啊,現在完顏珣已經跑去開封了,中都失陷也就是一年半載的事兒,你猜蒙古人再次南下的時候,想不想找我的麻煩?”高俊忍不住苦笑。
殷去寒有些擔心的看了高俊一眼:“俊,所以你還要去打仗?”
“是的,我必須這麼做。”高俊看着遠方:“現在山東已經打成一鍋粥,如果再不迅速平定,忍將山東打成白地的話,當蒙古人再次南下的時候,我們只有束手就擒、爲奴爲僕的份了——一個月內,必須再次出征!”
殷去寒看着遠方,似乎若有所思。
很快,軍兵、少年兵開始了緊張的夏季整頓。
趙昉作爲太學生,但是身體素質卻也不錯,沒有和其他太學生一樣進入民政系統,反而跟在高俊身後,代替陳秉彝作爲全軍長史——這一點也沒有人有意見,趙昉死諫,當初在中都也是轟動四方的人物——而陳秉彝作爲佐史,輔助他工作,此時兩個人正在擬寫整訓命令。
夏季整頓的目標,是理順全軍的關係,讓高俊帶來的陝西勇敢和乣軍們融入整個高家軍的集體,使全軍變成一支能夠打出去的力量,爲此,還要進行很多的整訓任務。
在中都之旅之前,高俊已經擁有了十五個都、三個營,這次又添了數百陝西勇敢軍和乣軍,再加上各縣的治安力量,武裝部隊總人數已經超過了3000人,但是體系混亂,指揮不便,權責不明。
亂麻就要用快刀斬,高俊粗暴的推翻了以前的不少體系,以都爲單位重新調整,廢除以往的三個營,確立了營——旗——都的新體制。
高俊只設立一個營,自任營指揮使(完顏珣給高俊的官位是東平府兵馬司都副指揮使,高俊謙虛的認爲,這是自己給自己降了半級官),老將孫庭、新銳潘正二人任副指揮使。
趙昉、陳秉彝擔任長史、佐史,主管軍紀、文書、組織工作。
樓升擔任通判、又舉薦一人爲助判,主管後勤等工作。
這些軍官以下,有軍情、合議、警備、營寨、行軍、訓練、騎兵、作戰八位參軍;軍法、拆發、教導、地政、保衛五位典史;輜重、器械、車馬、厚生、食水五位判官。
營部還有六承局、六押官、十二什將、十二公使。
兩位副指揮使各有兩位傔從;
高俊本人則終於享受到了上位者的待遇:自己有了一位裨將帶着四位傔從負責護衛、一位司吏帶着四位書手幫助處理雜務和文字工作。裨將自然是蒙古人斡脫,而司吏,高俊卻相中了原來壽張縣的教諭程闢——當年,在楊鉉教員的葬禮上,高俊見到了這位管學的負責人,一直覺得這位負責人確實是個很負責的人——可惜軟弱了一點,當校長不合適,倒不如給自己處理一下文字。
郭延嗣曾經跑來,表示願意什麼官都不做,給高俊當個裨將,氣的高俊差點一巴掌糊過去。
四名傔從倒是很有意思——兩名是從野狐嶺就跟隨高俊的軍兵,一個是在壽張縣收來的農民兵,還有一個是呂和——高俊都沒想起來這個人是誰,還是潘正提醒他,這位是當初清剿文太公一黨時立下功勞的老實人呂和。
全營下轄四個正軍旗和兩個貼軍旗,四個正軍旗的指揮分別是馮達、李銘、樓升、溫迪罕僧虔,兩個貼軍旗的指揮分別是郭延嗣、裴真。
每個旗有一名旗指揮、一名副指揮、一名典史、一名判官、傔從、公使、書手各兩人。而每個旗下轄四個都,旗指揮兼任第一都的軍使。
戴慶、張大春、蒲察勇、路哲、範有田依舊擔任軍使,阿里哲孛部的首領桑真也成了軍使,和他搭檔當軍典是個苦差,偏偏落在沐白頭上。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少年軍都和一個主計運輸都,前者都頭是李驍奇,後者是蒲察阿虎。
升職後的軍官們有點興奮,但也有些擔心,倒是高俊去安慰:
“我對你們放心,所以都升了官,但是你們都還兼任着軍使,這個職務你們熟,要好好幹。”
高俊尤其強調:
“一個營怎麼帶?抓軍使!軍使們過硬,都就過硬,都是最基本的單位,不拆分,都裡要是一條心,擺開陣來就能廝殺。”
軍官們都能明白高俊的意思,只有範有田聽見“抓軍使”嚇了一跳,以爲自己向黑韃求饒的事兒被路哲泄露了。
新任的軍使們也親自聆聽高俊的教導:
“一個都要怎麼帶?抓隊正!從隊正以上都是軍官,軍官最重要,你們要是靠得住,讓軍兵子弟們信得過,仗就打得贏!”
除此之外,原有的五個隊也擴編爲八個隊,每隊十人。
教導隊,負責全軍教育;
醫隊,負責全軍醫療,醫監就是中都過來的陳郎中;
軍樂隊,負責號角軍樂,樂監劉德;
旗隊,負責營建旗幟;
材官隊,負責山澤堪輿;
斥候隊,負責偵查;
軍法隊,負責檢查和執行軍紀;
力畜隊,負責軍隊的牛馬驢騾,目前的隊正是段景住。
三十名繡工被選中,成爲了真正的隨軍繡工——繡工已經成了護士的代替詞,繡工長是潘正的愛人白卉。
趙昉寫得一手好魏碑字,所以由他負責謄寫高家軍新的條例和告示,並要求新的指揮關係儘快理順。然而很多職位卻沒有添上名字——高俊這次是大搞封官許願,之後的戰鬥誰打的好,誰就有機會升官,現在什麼都缺,職位不缺!眼下這些職責暫時由別人兼任。
擴編以後,高俊這個營有了四個正軍旗、兩個貼軍旗、一個少年軍都、一個主計運輸都、八個隊,齊裝滿編,總人數2825人。
表面上來看,高俊的人馬並沒有增加多少,但是經過幾次優中選優和整訓裁汰,軍兵們個個健壯有力,富於戰鬥經驗,放眼整個山東,也是不多見的精兵。
除此之外,這次高俊帶回來的各項物資補充了軍隊,現在的高俊軍兵盔明甲亮。想當年轉戰運河的時候,高俊的軍兵們都只能穿兩編甲裙的一件五片甲,而現在的正軍們都可以穿上鐵甲披膊,甲裙也高達五片,還有頭盔,可預計的兩個月內還可以給全軍都武裝上項頓、甲板軍靴、護肘和籠手,這樣的話,士兵們就只有眼睛露着了。
士兵們扔掉了不合手的長槍,換上了統一的白蠟樺木杆的鴉項槍;扔掉了收不進刀鞘的戰刀,換上了小鐔的直刃長戰刀;弓箭手們也扔掉了已經老化的木弓,換上了牛角弓。
當然,高俊也沒混到可以大手大腳過日子的地步,正軍扔下的武器給貼軍和少年兵;軍兵們扔掉了武器給民兵;民兵們換下來的武器給治安隊員。
榮軍農場是無家可歸的傷殘軍人的居住處,種大豆的活相對而言輕鬆一些,而且也沒有生產的硬指標要求,無論豐歉都有高俊兜底,只要能給戰馬添點草料就行。
軍糧生產所,以及一系列的類似單位由鄭迎鄭大廚負責,源源不斷的爲高俊提供軍糧和其他器械。
八月一日,爲期十天的整訓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