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最後的清點,大名府超過八萬名男女百姓被蒙古人所殺,高家軍軍兵、貼軍損失481人,根據地百姓傷亡兩千人左右。由於扯兒必、也古撤退的快,沒有對根據地造成嚴重不良影響。

而這一戰俘獲、擊殺蒙古軍共計七千三百餘人,斬下的首級就有四千多個,其中蒙古真番兩千六白多人。

但是,在三天後,第482名陣亡將士出現了:戴慶連續三天不眠不食,口述完成了大名府作戰記錄之後,在當天夜裡仰藥而死。

高俊得到消息的時候,戴慶已然去世,他平靜的躺在牀上,桌上是留下的八個大字。

“食蛆飲漚,味在其中。”

看着室內的景象,高俊臉色鐵青,以後應當爲將士們設立必要的心理疏導,就算是沒有心理學的年代,也應該意識到經過一場大戰之後,人的情緒需要發泄,高俊疏忽了,沒有意識到戴慶巨大的壓力。

慘勝如敗。

所有被殺掉的俘虜也被集中埋葬,他們的盔甲和武器作爲屠殺的見證被封存,大名府內的場景,高俊找來了周邊的文人和畫家一一記錄,作詩、作文、作畫作歌,雕出來,說出來,刻出來,將這一幕儘可能永久性的保存下來。

天陰沉沉的,空氣裡都是悲痛的成分,不時傳來隱隱的哭聲,主持完祭祀儀式的高俊心情很沉重。全體軍兵站在他身後,隊列排成一條長長的線,一直模糊的消失在盡頭,他們拿着武器,沒有擡頭。這些玄色盔甲的軍兵與陰白的天顯出了鮮明的對比。

根據地的人終於見識到了蒙古入侵的殘酷,高俊一直孜孜不倦對他們說的話在這一刻終於變成了現實,他們看到了,清楚的看到了,他們看到敵人是怎麼焚燬城市、殺害平民的。

他們終於看到了,知道高俊所說的一切都是完完全全的實話。

高家軍違背了以往的規定,殘酷的殺害了上千名蒙軍戰俘,沒有人提出異議。

也是從這一刻開始,高俊與鐵木真真正的變成了不死不休的敵人,沒有妥協,沒有諒解,直到一方徹底的毀滅另一方。

就在高俊收復大名府城兩天之後,臨陣脫逃的完顏承裔率軍來到大名府,並且立刻向完顏珣寫了札子,吹噓大名府的收復。高俊也不動聲色地寫下了另一份札子,把來龍去脈一一向完顏珣講明。所幸的是,完顏珣確實懲罰了承裔,然而在高俊看來,程度上太輕太輕。

率軍脫逃導致上萬人死亡,下獄處死並不爲過,然而只是革職,日後必然有起復之機。

儘管這場戰爭進行的十分慘烈,但生活還是要繼續。春天來了,一年之計在於春,農民們再次忙碌起來,大名府的重建工作也提上日程,在朝廷的命令沒有來到之前,高俊毫不客氣的佔據了大名府。

第三屆小學生畢業之後,高俊終於創辦了女學,學生還湊不夠一個班,阿紅、左綾等人連同根據地裡十幾個富家女的女子一起上了學。

夏啓此時與阿紅已經是親密無間,得知阿紅能夠在高郎君創辦的學校裡上學,也爲她感到高興。

春天到了,又到了萬物交配的季節,養馬場的母馬們也都做好了繁衍下一代的準備,高俊對於養馬的工作極爲重視,這可是千年大計,爲了能夠培育出優良的馬種,高俊、李銘、段景住三個人這幾天天天泡在養馬場裡,按照每匹馬的高矮胖瘦分成不同的類別,制定了配種計劃。

這次戰鬥之後,高家軍一下子擁有了兩三千匹大小馬匹,短時間內是不愁戰馬了,但是養馬是長久的工作,絕不能爲眼下有了幾匹馬而掉以輕心,除了戰馬之外,高俊也開始了牛、豬、驢、犬和鴿子的培養。

何志也一直籌劃的中學終於掛牌成立,已經從小學畢業的學生中有一部分選擇考入中學,而另一部分覺得讀完小學之後已然不錯,眼下在衙門辦事也有錢拿,所以沒有選擇繼續深造。

高家軍中的少年軍們終於立下了第二塊牌子:軍事中學,除了戰爭遺孤之外,也開始面向普通小學畢業生招生,畢業之後就有可能在高家軍當上軍官。

當年的師範學校也培養出了兩屆畢業生了,因而學校進一步擴大了規模,開始向全根據地推廣教育。

學生們的學習任務很辛苦,但是待遇還算不錯。高俊合何志也都向他們強調:根據地以超乎平均生活水平的待遇給予學生,因而學習是學生絕對不可推卸的任務。(國家待士深厚,唯求進學)

也要適當的參加勞動,何志也帶着中學生們在院子裡種了兩畦豌豆,既是爲了吃,也是爲了講述遺傳學原理。

以玻璃器和香皂爲代表的衛生運動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在高俊的土地上,這兩個東西的價格都不算昂貴,分到地產的中農們也消費得起。潔淨的器皿和日常清潔身體能夠有效的抑制夏季傳染病。

來自河北山東的難民無窮無盡,高俊已經有計劃利用這批人開發嶧山的煤炭,這既是未來工業的能源,在眼下的生活上也至少能保證讓大家喝熱水。

在根據地範圍內開展了全方位的剿匪活動,以高家軍正軍爲中堅,各地民兵配合,掃蕩了大大小小十幾個山頭,勞改營近乎於人滿爲患。

正當高俊忙碌於這些工作的時候,完顏珣的命令終於下來了。

高俊賜姓溫敦氏,除正五品宣威將軍,實授沂州防禦使、總押泰安、兗、沂三州兵馬事、加授山東路宣撫副使、賜金帶、行六部事於三州、兼任管內廉訪使。

這些都在意料之中,甚至還薄了些,但是下面的話就讓高俊震驚不止了。

“授都尉,尚真寧縣主。”

這真是晴天一個大霹靂,讓高俊徹底懵了,但是宣讀詔書的人卻與高俊賀喜:

“高建麾真真年輕有爲,本朝開國以來,縣主們多是嫁於世家大族,高郎君以諸色人尚縣主,真是本朝前所未有之景,此乃國家獎進人才之體……”

第十三章 成敗瞬間判若雲泥(上)第十七章 地陷魯南(上)第十六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下)第七章 郭延嗣(上)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二十二章 太平軍南線大戰,盧鼓椎語涉謗譏(上)第十四章 工兵(下)第二十四章 法?理?情(下)第十五章 高舉正義之劍(上)第二章 混戰泰西(下)第三章 步兵(上)第十九章 以人民的名義(上)第一章 桃花盡日隨流水(上)第二十章 鹽糧事發,高畢相競(下)第四章 忍耐不是壞事(下)第三章 淚河在,血海涌(上)第一章 赤紅血(上)第三章 商業(上)第六章 倍則分之(下)第二十章 霸州的阻滯(下)第十一章 中戰整頓(上)第十六章 糧食(下)第十六章 豬(下)第二十三章 風雷還,雷霆破(上)第五章 和議成(上)第十一章 堅持(上)第二十三章 諸神的黃昏(上)第七章 萬壑千巖位置雄(上)第四章 南宋的混亂(下)尾聲第十一章 人(上)第四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下)第二十一章 心念忉忉(上)尾聲第六章 辛勞的家主(下)第九章 勾腸債務(上)第八章 尺素傳(下)第四章 狗(下)第二十四章 史無前例的對決(下)第一章 令人疑惑的情報(上)第二十三章 天淨沙(上)第二十二章 順與叛(下)第四章 事與願(下)第十六章 軍管法令(下)第十六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下)第七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上)第六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下)第十四章 石橫鎮強攻戰(下)第七章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上)第十一章 雪之進軍(上)第十六章 蔓纏藤絆(下)第十二章 磨刀霍霍(下)第八章 東真的遺產(下)第三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上)第十五章 合(上)第八章 人心難測(下)第二十四章 吹不散的悲怮(下)第二十四章 千萬人的復仇(下)第十二章 守衛與潰散(下)第二十二章 錯轂短兵(下)第六章 血戰房山兩元帥(下)第十五章 叱吒灤河張實濟(上)第十二章 奮進的義軍(下)第十九章 衝鋒與後撤(上)第十二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下)第五章 玉碎瓦全(上)第十七章 鼠(上)第十七章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上)第十三章 工兵(上)第八章 東真的遺產(下)第十七章 濱州混戰(上)第二十三章 戰爭與和平(上)第五章 自杞的挽馬(上)第十七章 中軍帳(上)第四章 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下)第一章 船隊(上)第十五章 勝利與復仇(上)第十五章 崩潰(上)第二十一章 血情(上)第二十三章 蛆(上)第十八章 烽火揚州路(下)第十四章 妥協(下)第一章 風雨欲來(上)第五章 揭秘利國寨(上)第二十二章 山如是,海如是(下)第十八章 理不清的變亂(下)第十四章 霹靂現,狂飆落(下)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二十四章 王克儉(下)第九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上)第五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上)第十九章 李銘(上)第一章 博州的大炮(上)第七章 曬網村逆擊戰(上)第十九章 李銘(上)第三章 起落山道(上)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一章 東真的覆滅(上)第四章 轉運司(下)第六章 彩票法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