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免賦稅

渤海國曾經是靺鞨民族建立的國家,本來國號爲震,在李唐鼎盛的時期依附於唐朝,唐玄宗封其國王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從此靺鞨人已渤海爲號。後來改爲渤海國,全盛時期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地域遼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由於兩百年來渤海國一直與李唐王朝關係密切,所以其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不可避免的受到李唐王朝的影響,李唐王朝由盛而衰,渤海國同樣也沒有逃掉這歷史的規律,曾一度輝煌的渤海國這些年來屢屢被契丹人的遊騎襲擊,已經過慣了安逸日子的渤海國人根本不是契丹人的對手,被契丹人搶去了大批的牛羊和糧食。

渤海國人雖然也是以靺鞨族人爲主,但還有很多回鶻人、韋室人、高句麗人還有契丹人,這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他們大多數人居住在遼河以東地區。從唐朝引進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所以不但畜牧業發達,就連農業也是相當發達的。所以他們不但有大羣的牛羊,還有充足的糧食,黑土地上的小麥產量很高。

充足的糧食對遊牧民族的誘惑很大,所以新近崛起的契丹人老是打渤海國的主意,可這時的渤海國已經風光不再,根本不是契丹人的對手,屢屢敗於契丹人之手,他們向李唐求救,可這時的李唐王朝更是自顧不暇,哪裡有閒工夫去遠征塞北?

就是朱溫也沒有那個功夫去理會遠在數千裡之外的渤海國,畢竟這時北方還剛剛平定下來,百姓需要休養生息,長期的戰亂造成的損失不是一時半刻能夠平復的了的。

朱溫知道,不用他去對付契丹人,李克用到了塞北之後,一定會與契丹人發生衝突,畢竟一山難容二虎,耶律阿保機與李克用都是當世梟雄,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他們在互相攻伐的同時也必將損耗兵力,這正好讓朱溫可以座山觀虎鬥,何樂而不爲呢?

更何況渤海國雖然沒落了,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三方面的局勢很可能在北方的草原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他們在草原上互相攻伐,就有可能讓朱溫有足夠的時間來先平定南方,之後再顧及北方。

這也是華夏民族長期以來襄外必先安內的政治策略,說實在話,這種策略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還是有其必行的理由的,如果連自己都顧及不了,哪裡有力量來對付塞外的事情?

就在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機在塞外爭雄的時候,朱溫在北方正在搞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煤礦、鋼鐵、石油等等的資源相繼被開發,這樣一來原有的交通工具就明顯的不夠用了。

是以朱溫迫不及待的研製了蒸汽機,並用於火車上,並修築了第一條南北交通的火車道,從魏州(河北大名附近)向南一直經過汴梁宋州再到徐州,在經過與楊行密的協商之後,把鐵路修到了揚州,大大加強了南北的交通運輸能力,可以吧北方優秀的工業產品和煤炭等礦產運往南方,而南方的絲綢、瓷器、茶葉還有大批的糧食運往北方。

一時間華夏民族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彷彿又回到了太平盛世的局面。

這些天來朱溫忙的暈頭轉向,他的得力謀士敬翔、李振、韋肇等人也都一個個忙裡忙外不得空閒,但他們一個個看着這些顯而易見的變化,心中充滿了喜悅,雖然很累,但還是樂此不疲。

朱溫的二兒子朱友文善於理財,索性朱溫就任命他爲鹽鐵使,負責全國的財政,由於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各大企業都直接掌握在朱溫的手中,所以錢財當然是滾滾而來,所以現在府庫中根本不卻銀子。

朱溫甚至推出了免卻天下百姓的賦稅的舉措,讓百姓們不需要交賦稅,所有的各級政府的收入全部由各大企業的利潤裡面支付。當然那些有錢的大戶人家還是要交稅的,這一點與以前李唐王朝的執政方針剛好恰恰相反,以前的政策是百姓們都要交各宗各樣的賦稅,而那些有錢人一般都是有功名在身的,或者是與有功名的人事至交好友的,他們都不需要交賦稅,因爲那時候真正要交稅的**多都是窮人,越有錢的人根本就不用交稅,這種政策可想而知,不把平民百姓逼迫反了纔是怪事呢。

可現在朱溫卻把二十一世紀的新政策用到了那個年代,百姓們聽說不用交賦稅,一個個高興的跟什麼似的,民間甚至把朱溫當成了活菩薩來供奉,他們真的無法想象,自己可以不用交賦稅,在他們的想象當中,以前當官的都是以各種各樣的名目來收稅,可現在竟然乾脆把賦稅免了,這怎能不讓他們高興?

以前農民種地,每次都是糧食打下來之後要先上繳一部分給官府,因爲這是賦稅,他們千百年來已經對這種政策視爲想當然的現象,從來沒有奢望官府能夠免去他們的稅收,這讓他們心裡在高興的同時有有些不敢相信。

不管是鄉間小路上,或者是城裡的茶館酒肆之中,每每都能聽見有人在談論這個事情,農民種地可以免去賦稅,可那些擁有大批土地的人卻不能免稅,因爲他們有錢,這是朱溫的說法。

一次在朝堂之上,一個文官義憤填膺的道:“這簡直是胡鬧,讓小民們不交稅,反倒讓士大夫們交稅,這成何體統?”

李曄聽了也是頻頻點頭,可他雖然有心支持他的觀點,卻怕朱溫不答應,當時就把眼睛看向了朱溫,朱溫道:“小民們連飯都吃不上,你讓他們再去交稅,豈不是想讓他們餓死?而所謂的士大夫,他們大多有良田千頃,家財萬貫,讓他們拿出一些錢財來支援國庫有何不可?”

那文官道:“自古以來哪裡見過讓士大夫來交稅的?哪裡有這個道理?如果都這樣的話,大家不如都辭官歸田的好。”

朱溫冷哼一聲道:“做官的不理百姓疾苦,回家種田也無不可!你們想一下,當初如果不是賦稅過重,百姓們也不用流離失所,更不用揭竿而起,鋌而走險,當年正是因爲過重的賦稅,才導致了黃巢之亂,讓天下幾乎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烽煙四起,戰亂不斷。可如果免去了百姓的賦稅,百姓們能夠吃飽飯,就能夠安安穩穩的過太平日子,我們爲政的就是要讓天下人都能夠吃飽飯。”

朱溫凌厲的目光掃視過各位大臣,接着道:“讓有錢的人交賦稅,讓沒錢的人不用交賦稅,這只是第一步,以後還要實施更進一步的政策,就是做官的人不能置辦田產,這也是當年黃巢在廣州時提出的觀點,或許大家都未必贊成,但我還是要說,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無法讓天下太平!”

朱溫的話擲地有聲,一句句話彷彿如有金石之聲一般,敲擊着文武百官的心,一時間沒有人說話,沒有人敢說話,這些話已經出乎了他們的認識範圍,可朱溫是什麼人?樑王,手握重兵的樑王,更是能夠給他們這些人提供衣食住行等所有東西的衣食父母,如果沒有朱溫,他們這些所謂的官員連天子的安全都顧不了,哪裡有權利去討論什麼人用交稅,什麼人不用交稅的問題?

朱溫見一時間沒有人說話,他把眼睛緩緩的移到了宰相崔胤的臉上,崔胤是朱溫的鐵桿支持者,並不是因爲崔胤對朱溫有多崇拜,更不是因爲崔胤憂國憂民,而是因爲他知道現在朱溫能夠決定所有官員的前程,就像當年的曹操,甚至連天子的生死都掌握在他的手裡,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

崔胤哪裡管得了什麼人交稅,什麼人不用交稅的問題?他雖然也有田產,而且有很多,即便是讓他拿出一些來交稅,他雖然有些心疼,但相對於能夠從朱溫這裡得到的好處來說,那交出去的賦稅簡直就是九牛一毛。

所以崔胤當即附和道:“啓稟皇上,臣以爲樑王所說的方法很好,我舉雙手贊成,我身爲宰相,俸祿已經足以養家餬口,可家中還頗有一些田產,每年也能收入萬貫左右,就是讓我每年拿出兩千貫出來捐獻入國庫,有何不可?雖然看上去我吃了些虧,但依舊有八千貫錢的收入。可百姓們每年的收入也就是那麼兩三貫錢,你讓他交出幾百文錢的話,他們都會很是肉痛,爲什麼?因爲他們本身就沒有什麼錢。與其從那些吃不飽飯的人手裡面摳那麼可憐巴巴的幾個小錢兒,何不讓我們這些有錢的人來拿出一些錢來?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第一零一章 大戰前夕第二十九章 楊復光西進第一二三章 直爽的張存敬第一四五章 左輪手槍第七十一章 宜君寨大敗第一三八章 長安亂第七十九章 楊復光的離間計第九十章 其實我是臥底第七十章 高駢發威第十六章 大明宮第三十二章 長槍大戰青龍戟第五十七章 進駐同州第八十五章 徹底翻盤第三十八章 天遁劍法第一一一章 上兵伐謀第二十八章 南下亳州第四十章 精絕的廚藝第一三七章 尚讓之死第七十九章 鏡湖樓上一吻定情第四十四章 朱珍出戰第三十章 與徐懷玉交手第七章 比竇娥還冤第一零六章 劉金枝闖議事廳第一九一章 重逢第五十五章 進軍同州第二十八章 勾心鬥角第八十八章 自立門戶第一零六章 謀士敬翔第七十九章 鏡湖樓上一吻定情第六章 行刺第一一四章第九十二章 心似中秋月第十七章 宋州圍解第七十四章 家宴第九十章 其實我是臥底第六十一章 宏偉藍圖第二十九章 漫天要價第十三章 中秋之夜第十二章 人間地獄第四十三章 朱存的婚事第七十七章 呂用之竟然是呂洞賓的兒子第二十二章 用兵淮南第七章 對決楊家槍第一零二章 大戰樑田坡第一五零章 中原混戰(上)第三十一章 王建出場第一三三章 雨夜苦戰第一三一章 洛陽之行第一七零章 朱溫的憤怒第二十一章 淮南烽煙再起第四十七章 朱溫的坦白第八十二章 北伐滄州第七十六章 抱朴道院第三章 李克用的仿造火槍第一四七章 又是一年第三十二章 尋找煉丹師第一三七章 尚讓之死第五章 進城謀生第七十九章 楊復光的離間計第七十七章 呂用之竟然是呂洞賓的兒子第八十八章 朱晃這個名字的由來第六十九章 草原動盪第一一五章 露水夫妻(下)第五十八章 明修暗度第一四七章 又是一年第五十三章 勝利回城第一八一章 汴徐大戰前夕第九十六章 黃巢趕到第九章 初見黃巢第一一九章 翠紅樓逢故人第一二五章 狗日的關二爺第十五章 野外伏擊第一六六章 張全義投誠第八十六章 難道這裡纔是南少林第一一六章 夜襲張璘第六十三章 韋鳳的心思第六十七章 太巧合了吧第一八三章 明修暗度第一八二章 朱昱的計劃第三章 天蠶背心第七十九章 新皇登基第一一二章 新婚之夜第一五七章 牛存節第一三二章 歪打正着第一六零章 廣陵之戰第七十四章 多謝王將軍借糧第九十二章 八部聯盟第二十五章 我什麼都沒看見第一二零章 大鬧翠紅樓第一九零章 夜闖大營第三十二章 長槍大戰青龍戟第十六章 河東風雲第二十一章 朱溫初領兵第一五二章 中原混戰(下)第一一六章 古井作坊第一一五章 露水夫妻(下)第九十一章 共和制第七十五章 隔岸對持第五十六章 將計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