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彈劾

北京紫禁城大殿中,此時顯得肅穆非常,作爲皇帝的光緒的坐在龍椅上。奴才和大臣們都肅立站於殿中,這些大們雖然都是蟒袍補褂、朝靴朝珠,心情到底不同。這陣子朝中事務總是爭執不斷,似乎就沒有什麼消停的時候。

所爭的無非就是當前第一緊務是修鐵路重要,還是買軍艦重要,表面上看似臣工們都忠於國事,爲國事操勞,可任誰都知道,這實際上卻是黨爭,卻是帝黨與後黨之間的角力,當然更準確的來說,卻是中央對地方的打壓,對李鴻章的打壓。

面對以翁同龢爲首的清流以試圖將購艦款轉用鐵路的企圖,宦海沉浮幾十年的李鴻章自然有他的應對之策,一方面據理力爭,爲自己爭取時間的同時,另一方面卻藉助英德公司向兩國公使施壓,以確保購艦款不至被挪用,同時又藉此與兩國公司進行談判,藉口朝廷反對將價格壓下。

今日這朝中的氣氛之所以古怪,就是因爲李鴻章的一份奏摺,其已與英德兩國達成協議——自英國購進兩艘戰鬥艦及兩艘防護巡洋艦,又與德國購進三艘裝甲巡洋艦以及多艘雷擊艦,一千六百萬兩的款子更是讓其以“爲免中途漲價、鎊虧”之名,悉數打於兩國船商。

換句話來說,那銀子被李鴻章花了個乾淨,甚至就連同旅順港的改建所需的一百萬兩,都被北洋築港公司拿到手——那是朝鮮的一家公司。

這一記響亮的耳光只扇得翁同龢等人頭暈眼花,儘管他們一面彈劾李鴻章大膽妄爲,一面要求毀約撤款,可誰都知道。無論是違約亦或是轉售,朝廷都會虧空幾百萬兩,這個責任沒人願意擔,這般爭持中,軍機大臣們無不是理智的保持中立。雖說他們需要清流言官在朝中張目打壓地方,可卻也是藉此令地方大員靠近他們,準確的來說是靠近太后。

爭持了近一個鐘頭,眼瞧着沒有結果,坐在龍椅上的光緒開子口,他的聲音談不上響亮。甚至顯得有些氣血不足,而且又極爲緩慢。

“……多年以來,李鴻章兢兢業業,操勞外交、軍務,可謂是焦心勞思。雖偶有失誤,可卻也是爲國事。朕焉能不知,今次李鴻章雖有妄爲之嫌,卻也是心存國事……”

這一段話相當平和,聽上去還是親切有理的,似乎是有爲其開脫之嫌。可衆所周知,現在“東顧之憂”日緊,日本眼瞧着一副亡國的勢頭。在這個時候朝廷自然離不開李鴻章,更離不開他的淮軍,這淮軍駐防全國爲大清國的擎柱。若是動了李鴻章,不定會惹出什麼後患來。

“至於言官,爲耳目之司,朕屢求直言……”

光緒收住話頭,不再說話,用幾句套話結束了這件事。其實事情遠沒有結束,大家都明白這件事的結果——誰也傷不着傷半分。只是這次李鴻章有了當年建北洋,購艦款被挪用的前車後。反應更快,直接來了個先斬後奏。

見皇上止住了話兒,百官們山呼萬歲,再次叩拜,起立,按順序站列殿前。

禮讚官正要宣佈皇上起駕,言官行列中突然閃出一員官吏,此人身材瘦小,尖嘴猴腮的長了一副馬臉,他搶上幾步,跪在殿中,高高託着一疊本章,高聲喊道。

“臣,刑科給事中閆崇年,爲朝鮮統監唐浩然意圖亂朝鮮局政之禍舉,有疏本上奏,請聖上過目。‘衆官爲之一驚,光緒不由一愣,又是彈劾朝鮮的摺子。頃刻之間,閆崇年的奏章已展示在御案之上了。

大殿裡頓時寂靜無聲,所有的滿漢官員都望着閆崇年,耳朵卻仔細聽着龍椅上的聲息。有人惴惴不安,有人暗暗高興,自然也有人無動於衷。但這一切都只能放在心裡,若形於詞色便是失禮,將被當殿糾參處分。

看罷奏章,光緒那臉色頓時沉了下來,沉下來的原因倒不是因爲有人彈劾唐浩然,實際上,現在他反倒將唐浩然看淡了,之所以如此,原因卻是因爲其同李鴻章走的越來越近,而那李鴻章又隱隱成爲其的靠山,雖說還未完全投靠李鴻章,可現在若不敲打一番,他又豈還記得皇上的栽培。

“豈有此理!”

一聲怒斥後,光緒看着臣工們說道。

“朝鮮局勢方穩,焉有有任意妄爲之舉!”

閆崇年彈劾的是經濟統制,指其激起朝鮮官民反彈,更進一步彈劾其與朝鮮無人監督約束,如此其方纔於朝鮮任意妄爲,建議派員往朝鮮巡察,以免統監府任意妄爲,再激朝鮮變亂。於是光緒又一道聖旨下來:

“着總理大臣、北洋大臣會商此事……”

皇上派了這樣兩員大臣,足見對事非常重視。心知此事牽涉到帝后兩黨,百官們無不是格外小心,儘量緘口不言。

剛剛從駐英公使館回到賢良寺的李鴻章下了轎,進了大門。寬闊的石板路兩則古柏參天,株株老槐如今落葉已盡,今天李鴻章的心情着實不錯,一個先斬後奏,非但絕了翁常熟等人圖謀北洋之心,保住了北洋海軍購艦,而且還能再下另一步棋。不多時,周馥、張佩綸、盛宣懷都到了,這朝議的結果已經出來了,他們還要商討下一步棋怎麼走。

僕役送上熱茶,便退下了。李鴻章玩着茶盞蓋,漫不經心地笑笑,掃了衆人一眼,說:

“我看,這次他們是偷雞不成了啊!”

雖說做爲艱難,可卻也勉強談得上事事順遂,所以此下李鴻章纔會流露出幾分心滿意足。

作爲其第一心腹的周馥點點頭,喝了一口茶。雖說於他早已不再爲李鴻章的幕僚,可卻依然是其第一心腹,亦從來以下屬自居,現在正好與京中述職,自然也跟着一同過來商量此事。

“這兵艦要買,鐵路亦也要修,現在俄人於東屯兵豈只數十萬,反觀東北之地,兵力薄弱,交通多少不便,這鐵路卻是非築不可的!”

原本就激動非常的盛宣懷早就按不住心下的激動,連忙跟着說道。:

“可不是!這說築路比購艦重要的可是翁常熟那幫子人,現在咱們只要再把此事提上朝議就行……到時候我看他們怎麼攔……”

張佩綸爲人深沉,凡事非到關鍵之時輕易不動聲色,這時也跟着說道:

“正是,這鐵路是要築的,而且要速修,可問題是……這築路的銀子從那來。”

三人的目光集中到李鴻章的身上。

瞧着幕員們投來的目光,李鴻章心裡暗暗好笑,團團臉,細眯眼,說話之前嘴角先就咧開了,脣上的鬍髭也跟着向兩邊翹起。此刻,他得意地撫着頷下的長鬚,改變一下坐的姿勢,拿出行家裡手的架勢。

“既然購艦的款子可以借洋債,這鐵路的款子自然也能借洋債,這陣子,他們指着那筆款子讓修路,言道着築路之要,既然這花花轎子都造了出來,咱們不擡上一擡,豈不顯得你我不操國事!”

三人這時纔算明白大人的想法,大人非但是路要修、艦要造,還要藉着修路的名義,從朝廷挖出一筆銀子來。

周馥則於一旁說道:

“這,只怕到時候翁常熟會藉口銀錢窘急,無力償還爲由,回絕借款吧!”

於北洋一系眼中,那主持戶部的翁常熟着實不是一個爲國之人,但凡與北洋有關的款子,無不是能壓就壓、能擠便擠,甚至就連淮軍的開拔款都要扣上一扣,這動輒上千萬兩的路款,其又豈能善予。

聽他這麼一說,盛宣懷卻於笑不笑地說:

“到時候,先看看他怎麼說再說,這借款的法子海了去了,他唐子然於朝鮮修鐵路能築成一段抵押一段!咱們也能,關鍵還是得讓朝廷認下這事,當然,若是能擠出一筆銀子來,那豈不更好!”

見盛宣懷提及唐子然,張佩綸則笑說道:

“唐子然統監朝鮮的好日子怕是要到頭了,過去其於朝鮮辦事靠的就是無人擎肘,自然事半功倍,可現在那閆小兒卻是一招卡到其命門上,如若朝廷派員巡察朝鮮,那朝鮮攝政怕也就多了個靠山,到時候……”

張佩綸的話讓李鴻章微微一笑,看着三人說道:

“這事,對咱們倒也是個機會!”

中堂大人的一句話,讓張佩綸和周馥交換一下眼色,然後試探着問道:

“莫非荃帥想派員往朝鮮?”

放下手中的茶杯,李鴻章半眯着眼睛,緩聲說道:

“從去年唐子然任朝鮮總理大臣,這朝鮮與北洋便形若等平,過去是爲權急,現在這權急之事已畢,也差不多是時候改上一改了,現在皇上令總理衙門和北洋衙門會商此事,這不正是咱們的機會嗎?。”

李鴻章的話只引得三人頻頻點頭,縱是盛宣懷現在也不像過去那般警惕——他唐子然在朝鮮辦的洋務,比他還多,還大,沒準若是併入北洋,他還有機會去摘個桃子。

相比之下,反倒是周馥更體諒李鴻章的用意和苦心,便於一旁建議道。

“荃帥,這巡察之人選可得謹慎,若不然,只恐引起後患,不知大人屬意何人?”()

第98章 新一代第97章 轉變第205章 符拉迪沃斯託克第301章 新的開始第76章 道路第25章 慶記公司第359章 英美之間第134章 南浦第47章 先謀官後做事第98章 新一代第324章 金陵事第305章 驚雷第231章 觀察員第60章 東南雨第157章 國之忠臣第368章 最強大的第35章 信唐某第1章 劫後餘生嘆數奇第29章 賤骨頭第197章 潛入第90章 大津第300章 革命第59章 在東南第73章 飛艇第130章 開啓第366章 後進國家第118章 潛伏第59章 在水一方第364章 最終目的第305章 驚雷第269章 南大西洋的雪第8章 一言非是用人道第110章 逃兵第158章 如我所想第39章 求援第235章 四九城第46章 事業之母第214章 末日(下)第280章 勒梅爾大海戰(三)第4章 禍害第81章 大海的饋贈第56章 關內第257章 等待第12章 袁氏之心第277章 攔截第131章 浮想第308章 彼得堡陰雲第174章 激盪第252章 前沿第75章 遊說第80章 牧場第46章 行轅第32章 翁府話(下)第28章 壓迫第180章 激戰第6章 眼光第264章 援助第6章 將欲行第7章 訪客第315章 在湖廣第215章 交易(上)第70章 離別第20章 朝議第367章 軍國之患第129章 剪羊毛(上)第199章 簞食壺漿第357章 走向戰爭第26章 亞洲病患第121章 彈劾第3章 募勇第125章 面對現實第306章 臣民與國民(上)第62章 警察第192章 李鴻章的心思第346章 變革第84章 “保姆”第92章 東亞風雲 下第209章 牛刀小試第171章 旅順口(下)第211章 解釋第299章 陰謀第277章 攔截第145章 山路第208章 氣數第233章 謀略第319章 風雲變幻(下)第189章 人心皆私第99章 用心良苦第69章 緣何第95章 西洋與東亞第379章 絕不妥協第1章 袁世凱的心思第119章 日人之心第17章 紛亂第108章 北洋之憂第251章 走向戰爭的道路第156章 問題的迴歸第49章 湖廣之別第76章 道路第143章 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