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碧雲寺

碧雲寺位於京師西郊,紅牆青瓦的建築羣掩映在一片鬱鬱蔥蔥的長林古木之中,一片幽靜的林海之中。中秋時,寺內外的許多樹木的葉子變色了,柿紅的、硃紅的、金黃的、古銅色的、赫色的,還有那半黃半綠,或半黃半赤的分外的美麗。

除去妖嬈的花葉外,而在碧雲寺的數十株桂花悄然開放,陳香撲鼻,整個寺院都瀰漫濃濃的香味,桂花香寺中大大小小的院落裡瀰漫着,撲鼻的桂花香,似乎總能讓沉迷其中,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大都是用於接禪客,但是那些禪客卻大都沒有禪意。有些客人不過只是借一方寶地,或是居住,或是商議要事罷了。

又一次,李光澤住進了了碧雲寺的西側小院,這是一處極小院子,不過只有兩間正堂和兩間側廂,院中的一棵大槐樹倒是極爲高大,而這株大槐樹下卻又有一石几,若是幾人圍幾團坐,再沏上一壺茶,倒也算合切。

倒不是這寺中住持不願給李光澤換大院子,實際上對於數百年來一直同官員打交道的碧雲寺住持來說,其對官權的追捧早就滲透到骨子裡,或許李光澤不過只是一個特旨的四品道員,但於京師,誰人不知道其是議政會裡的議政員。

這議政員看似不顯,可誰人又不知道,現如今大清國的大小事務都需由議政會處置,這議政會差不多就等於原先的軍機處,現在軍機大臣仍在,只是早沒有了當年的風光。至於那些大都是特旨出身的議政員。雖不過只是四品道員。但卻又享着舊時軍機大臣的典榮。

時局變遷。總讓人有些措手不及。正如這碧雲寺的住持一般,他無論如何也很難想到二十年前西側小院裡住着的那幾名窮舉子中,能出來一位議政員。或許正是當的那份懷舊才使得李光澤於城內按令住賢良寺,於這城外便住進了這碧雲寺的小院之中。一如當年一般,於小院中讀書結友,於樹下石几邊喝茶談論時局。

只不過與舊年間來此時,住持不聞不問不同,現如今每一次李光澤往來碧雲寺時。那主持都會迎出寺外,若非是其堅持住於這舊時小院中,恐怕主持早將其請至其它更爲清潔的院子,但對於李光澤來說,這並不算寬敞的小院卻正符合他的性格。

爲人素來低調的李光澤,從不會像其它人那般張揚,更不爲以議政員的身份於京城彰顯其位,反倒是低調的與京官相交,其偶爾往來碧雲寺,與其說是爲了靜心養性。倒不如說是借這方外安靜之地與他人議事。

恰如當年一般,今日這院中石几邊又一次坐着兩人。兩人對面而坐,言語神情顯得倒是極爲親近。

“聽說當年崇山老弟,就是於友人一同與這小院之中苦讀聖賢書……”

環視着這小院,張佩綸能想到眼前的李光澤當年苦讀狀,只可惜時運不濟啊!屢試不弟之下,只能居於鄉間,若非機緣巧合,其恐怕終其一生也只能遺賢鄉間了,這科舉之下被埋沒的人才何止萬千啊。

瞧着李光澤,張佩綸不禁想到那位岳父大人現在對朝廷科舉的“曖昧”,明年朝廷將開癸巳恩科,雖說現在京城雲集各省士子,可中堂大人那邊卻依然沉默着,無論癸巳恩科如何,中堂那邊是無意接受朝廷委官的,實際上別說是中堂這邊,其它幾位總督無不是將委官之權盡握已手,至於朝廷這邊的恩科——與我何干?

這癸巳恩科取出來的進士,不過只是朝廷取士,這恩出於朝與地方何干?當然避免朝廷插手地方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於中堂而言恐怕還是想借此推動北洋大學以及其它新式學堂的建設,縱是不願承認,張佩綸也不得不承認,這八股擇才已經到了盡頭,將來這北洋能不能同東北那邊相抗衡,關鍵還是得靠西學人才。

“只可惜時運不濟,若不然,沒準你我會同殿爲臣……”

“非時運不濟,文章學識不及人,自無緣金榜!”

搖頭常嘆一聲,未能考取進士是李光澤的遺憾,不過多少已經看開來的他又把話峰一轉。

“再者,時也運也,若是當年考中進士,沒準小弟就將錯過唐大人,恐縱是置身官場也將一生碌碌無爲!”

李光澤的言語雖看似平淡,但多少總帶着些許得意,以白身而進議政會者他是第一人,至於那特旨的道員,不過只是朝廷爲了面子授給他的,若不然這議政會怕當真要出一個白身議政員了。

府中不薦官級,這是襲自統監府時代的規矩,當時無人能理解。畢竟大家入府入幕,爲的也是那一官半職,這倒也逼走了不少投機之徒,使得府中於這官場中保持了那一分難得的清明。現在他反倒能理解唐浩然的想法了,沒有了品級,這府中的官員自然也就遊走官場之外了,這天下也就只有統監府能容下無品的“大員”。

久而久之,對於所謂的品級、進士,李光澤早已完全放下。即便是在接到這個四品的道員時,也是一笑了之,品級再高又能如何?就如同軍機大臣,雖有一品之顯,可不過也就是聾子的耳朵,一個擺設罷了。

更何況,現在的東北上下,又有幾位帶“品級”的官員,於推行新政的東北而言,其最大的特點不正是不委品級之官嘛, 相比於內地的科舉擇官,東北那邊的事務員聘任雖說同樣依靠考試,但其考取不過只是最基層的事務員,而非七品之官。

“再則,與府中,童生也好,秀才也罷,舉人、進人的,都是一率平等,若是讀過專門學堂或者大學,那立即就會受到重用!”

李光澤的話讓張佩綸的心思略微一沉。在議政會裡。以李光澤爲代表的東北系纔是最麻煩的對手。他們幾乎不插手政事,除非涉及到東北。可這並不意味着他們的投票權沒用,他們是拿着自己的投票權交易,通過同各方交易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其甚至正是通過這種投票權的交易,才使得的各方都願意同東北做朋友,對其於各地招聘讀書人、吸引人丁一事完全視而不見。當然這只是其一,除此之外,還有衆多的利益上的糾纏。

“然帥用人之魄力實非他人所能比!”

張佩綸半真半假的恭維一聲。可這恭維中總還帶着些嫉妒,嫉妒的是其用人的大膽與不疑,眼前的李光澤可不就是明例嗎?

相比之下,即便是作爲李鴻章的女婿,張佩綸都深感不受任用的無奈,畢竟對於中堂而言,他需要權衡太多事務,若非這議政會成立也許他至今也不過就是府中的之幕罷了,相比之下,投奔武昌者。但凡有其才,又有幾人不受任用?

“用人……”

沉吟着李光澤看着張佩綸似笑非笑的說道。

“這天下英賢北入北洋。南入湖廣,相比之下,東北不過只是關外酷寒之地,非不得已英賢又豈有入東北幕府之說?如此一來府中自然人才緊窘,這用起人來,也就只有人盡其才了,人盡其用了!”

真真假假的一句話,從李光澤的口中道出時,張佩綸卻是不禁感嘆道,

“人盡其才,人盡其用,若是天下各地皆可如此,這中國的事情,又豈會落得今天這步田地!”

現在即便是於張佩綸的口中“我大清”也變成了“中國”,有許多事情都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改變,“中國”的稱謂只是其一。實際上這種變化並非僅侷限於利益使然的官場,同樣的變化亦發生在普通民衆之間,在《揚州十日記》等刊物的鼓動的傳播下,一種有別於同鄉之情的情緒在人們心底醞釀着,那就是民族主義思想的生成。

在人們的言中,“大清”正在被改變,就如同現在人們對剪辮子不再那般牴觸,甚至於天津等地亦有百姓主動剪辮子一般,而無人再說什麼“這是我大清的典儀所在”。非但如此,甚至就連同對“朝廷”的稱謂也發生了變化。

“若是京城那邊當真能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你讓內城裡的那些個吃閒飯的閒漢該怎麼活?”

李光澤冷嘲一聲,他口中的“京城”便是所謂的“朝廷”,至於“閒漢”自然是那些吃鐵桿莊稼數百年不事正業之人。

“不過,現在中堂大人可不就在這麼做嘛!”

李光澤話鋒突轉,卻讓張佩綸一愣,在其詫異中便聽他說道。

“這中堂大人令這直隸、山東、河南三省各府皆設的新式示範學堂,更命官宦及各地致仕官員子弟入校學習,實是令人佩服的很!”

這一聲感嘆卻是發自內心的,過去於李光澤看來,北洋體系內複雜的裙帶關係是限制其發展的根本原因,那是因爲其在用人上重關係過大於重才能,若非如此那些留美幼童又豈會先後因不受任用,而往統監府或公司任職。

裙帶重於能力非但是北洋的弊端,也是國內官場最大的弊端,再加之用人講究論資排輩,如此一來人才自然談不上人盡其用,其未來發展自然有限,所以其也就不足爲懼,數年後,東北只需憑實力碾壓入關奪取天下即可。

可現在李鴻章卻靠着幾所新學堂,把官員子弟都納入學堂之中,令其盡棄八股文章,於學堂中學習新學,甚至就連同那教材都是特意派人往仁川取回的新式學堂教材,如此一來,將來直隸三省第一批接受新學教育的勢必是官員子弟,他們與官場的聯繫又必會成爲其助力,而待其成才之日,便是李鴻章能人盡其用之時,屆時那北洋衙門中又焉有人會再借口種種對其加以打壓——那時再行打壓可是與同僚結仇生怨。

那位李中堂,當真是個真英雄,從古至今說到用人,大家至少都在明面上言道着“不計出身”,可現在到好,心知無力改變府中用人弊端的他卻直截了當的把出身納到了“新學”之中,成爲其推行新政、新學的助力。雖說難免有一些人會牴觸新學盡棄八股文章,可在“天下選官歸於地方”的大勢下,但凡稍有遠見者都會明白,如若子弟能以李鴻章爲座師,自生計無憂,官場通達,而無論是北洋預備學校也好,北洋大學也罷,甚至北洋高等中學的校長皆是由李鴻章出任。

那個日本的前東京大學校長加藤不過只是出了個主意,而李鴻章,尤其是眼前的張幼樵非但將其實現,更是進一步將其變得對自己更爲有利,雖說其出任校長一事有效仿大帥之嫌,可李光澤所看到的卻是北洋終於找到了一個打破用人困境,爲暮氣已沉的北洋注入新鮮血液的捷徑,這纔是最讓人關心,甚至擔心的地方。

“哎,崇山老弟,外人不知,你還不知?三級學堂看似巧妙,可實則學生不過數千人,絕不能與東北相比,大人這麼做也是無奈而爲之啊!若是不令他們把子弟送往學校,又會有誰讀這新式學堂?就如同現如今那榮祿於京城所做之事一般,若不克扣旗餉,他又豈有銀子練八旗新軍,若不練八旗新軍,又豈會有那些在旗青壯紛紛踊躍投軍?”

今天他來這裡是爲了其談論旗餉一事,還有八旗新軍之事。而直到現在,張佩綸才藉着話頭將事引回了正路。

對於旗餉,東北那邊最不關心,與關內八地各自擔負百五萬至數十萬兩旗餉不同,東北因其建省,朝廷既不助餉,地方亦不解餉,對此因不涉及到他們的利益,其對旗餉自然也就不關心了。

相比於旗餉,朝廷練八旗新軍的事兒,反倒更讓警惕,一鎮八旗新軍看似不多,可對只練了兩鎮新軍的北洋衙門來說,這確實是個威脅,尤其是榮祿等人更是躍躍欲試的意欲編練第二鎮新軍。

這個朝廷啊……

“崇山老弟,你覺得這八旗新軍如何?”

第112章 秋山的選擇第373章 雖遠必誅第110章 逃兵第24章 對牛彈琴第99章 用心良苦第330章 中游第289章 起風了第77章 不下第3章 募勇第139章 南望第144章 新加坡盛宴第379章 絕不妥協第43章 八旗新軍第266章 分歧第304章 天津雨第215章 交易(上)第148章 真真假假第48章 毛遂自薦第169章 旅順口(上)第29章 希望第21章 授田第81章 根基(上)第173章 義務第198章 奇襲(上)第76章 道路第124章 人才第39章 洋操第37章 統監第325章 朋友第28章 壓迫第215章 交易(上)第141章 星洲第10章 於此三千里第222章 試一下第14章 鴻門第307章 臣民與國民(下)第196章 手腕第226章 內外第7章 在海上第93章 在京城第215章 交易(上)第25章 慶記公司第205章 符拉迪沃斯託克第310章 浪潮第27章 幕友第3章 壬辰之夏(下)第48章 毛遂自薦第292章 代價第117章 統制第22章 士兵的野心第78章 梅花第122章 父子第128章 鎮海第46章 事業之母第36章 平壤第34章 山東第129章 剪羊毛(上)第267章 圖存第363章 軍國民化第299章 陰謀第149章 日官第372章 何以應對第53章 啊!海軍第106章 師生間第51章 統籌第103章 軍艦第21章 授田第90章 大津第147章 壞消息第13章 胥吏第7章 入幕且要着書先第153章 從海底出擊第247章 私利第80章 牧場第145章 山路第15章 工地第111章 朋友第3章 募勇第37章 統監第26章 猶商第153章 杭州義(中)第56章 關內第192章 間諜第110章 逃兵第106章 農憫第27章 “難民”第141章 風雲際會第156章 公私難分第382章 最後的抉擇第189章 人心皆私第222章 試一下第80章 參謀旅行第52章 指導第197章 心思第118章 商憂第181章 潛伏第346章 變革第344章 紛亂起第145章 起義第281章 勒梅爾大海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