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
船塢中傳出的打釘聲日夜迴響着,雖看似嗓音可若是細細品味那氣動鉚釘槍、鑽孔機、切割機等各種機械的燥音卻又全似音樂一般,似乎貯藏着一種節奏,一種充滿着力量的節奏,這種節奏更多的是象徵着工業的力量。『
經過近三年的發展,此時的仁川船廠已經不見了初時的寒酸,作爲北洋船業第一個也是基礎造船廠,從其規劃建立之初,公司便投入大量的資金,使得其能夠引進最新技術和新設備,甚至前所未有的大型船塢、船臺來爲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而相對充沛的資金又使得其能夠從歐美引進技術以及人員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經過後續的大宗投資擴建之後,此時的仁川造船廠逐漸形成了擁有完整的艦船研發和建造體系的現代化工廠。
不過儘管這座造船廠擁有東亞最現代化的造船設備,但其在一開始卻以修船爲主業,直到北洋航運採用運煤船、客貨輪之後,方纔真正進入造船業。去年日俄戰爭爆發後,仁川造船廠第一次接到出口定單——向俄羅斯出口商船,而在這一過程中,俄羅斯海軍的軍艦亦前往仁川維修、保養。
正是大量的維修業務,使得仁川造船廠的工人瞭解了軍艦,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建造一型千噸炮艦的方案被擺上船廠的設計室中,這同樣意味着船廠的開始進入其主業——造艦!北洋船業的目標不僅僅只是能夠建造炮艦、巡洋艦,而是能夠建造主力戰艦
毫無疑問,在這個時代。戰列艦是所有戰艦中最具威懾力也是最爲複雜的。對於建造條件的要求無疑也是最爲嚴苛的。同時對於武備、裝甲、動力裝置、船體等分系統的設計製造能力以及整合能力也有着極高要求,而仁川造船廠的設備恰恰是以建造戰艦爲啓始規劃的。
只不過受限於技術,更多準確的來說是受限於經驗,這家可以製造戰列艦的船廠,直到今天不過只是建造諸如商船、炮艦以及雷擊艦之類的小型軍艦,即便是被船廠以及海軍寄予希望的“平波”級裝甲巡洋艦,那也不過只是幾艘2800餘噸的“小型巡洋艦”。
不過,對於仁川船廠來說。建造小型軍艦無疑是在爲將來的發展積蓄經驗,而有時候,經驗的積蓄卻可以通過其它的渠道獲得。
“這個方案太保守了一些!”
威廉?史司這位畢業於拉鮑船舶工程學院那所德國唯一的船舶工程學校的總工程師,看着史騰閣提出的方案,直截了當的提出了他的想法。
“現在船廠擁有大型船塢以及相應的船臺、泊位,看似船廠初建,工人經驗欠缺,可是不要忘記一點,在船廠中除去上千名從香港聘請的工人,還有四百餘名從英國以及德國聘請的造船工人……”
爲了儘快的掌握造船技術。除直接從香港、上海等地挖來工人之外,公司甚至還不計成本的直接從歐洲聘請了經驗極爲豐富的造船工人。正是那些優秀的工人,使得船廠現在能夠建造五千噸的大型商船。
而與公司聘請的歐美技術專家不同,這些工人現在大都已經申請加入中國國籍——這是繼約的代價,公司在聘請的歐洲工人往往只簽訂五年期的合同,在合同結束後,他們就需要回國。但豐厚的待遇,尤其是穩定的工作以及退休金制度,卻對其中的一些工人產生了吸引力,他們希望如中國工人一般,獲得長期的工作,而不像是在英國時那樣,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在船廠的大門外等待着,等待着上工的機會——此時的歐洲船廠,甚至一些工廠都是根據生產量調整對工人的需求,以至於不少工人那怕就是熟悉技工也不得不往返於各個工廠之中。
相比之下,北洋公司所屬子公司的各個工廠那種穩定的、且有養老金的工作,對於這些異國來客同樣有着極大的吸引力,以至於許多技工在工作一段時間後,紛紛選擇以入籍的方式換取長期合同。
如果說引進的工業產品專利和外國技術人員於工廠中,使工廠掌握了諸如生產流程、金屬加工、質量控制等各種製造層面的知識,那麼這些熟練工人卻給工廠帶來了不可缺少的製造經驗,甚至在很在程度上,正是那些熟練的外國技工保證了上百家新建工廠的加工水平以及產品質量。
現在史司之所以會直截了當指出史騰閣方案中的“缺陷”,其立足點正在於船廠的四百名熟練技工,曾參與過“鎮遠號”鐵甲艦的建造以及勃蘭登堡級鐵甲艦建造他之所以會這麼說,卻有着他的道理。
“即便是在德國,在什切青的船廠之中,在建造勃蘭登堡級鐵甲艦的時候,工廠投入的熟練工人至多也只有百人左右,其它的工人完全是從廠門外招聘,他們中固然有熟練的工人,但相當一部分工人的經驗幾乎爲零……”
史司說的事實,在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會像北洋公司這般,長期僱傭數量從此衆多的工人,在某些工廠那是因爲長期生產,而在擁有近萬名工人的仁川船廠,其實只需要三千人就能滿足現在的生產需求,但他們卻聘請了三倍的工人。爲了讓這些工人獲得工作經驗,他們每週實際工作時間只有不到十八個小時,其它工作時間更多的是在學習。不過額外的工人是以政府提供補貼的方式聘請的。
也正是這種工人養成,使得史司對仁川船廠充滿了信心,認爲他能夠建造更大的軍艦,甚至建造主力戰艦。當然,前提是他們願意自行建造。事實上,作爲公司派往中國的造船工程師,史司更渴望通過建造一型軍艦,向公司展現自己的價值。
史司以及他的三十幾名同事,並不是北洋公司聘請的,而是以技術交換的方式由德國公司派出,他們將協助北洋公司掌握造船、機械生產等各方面的技術,而德國公司獲得的則是包括低合金鋼以及滲碳技術在內的多種技術。
不過德國人在技術人員派遣卻留了一手,他們並沒有派出最優秀的工程師,而選擇了史司這位從魯道夫?哈克便始終是“副總工程師”的船舶工程師。若是是換成普通的工程師,或許會將這五年時間簡單的視線爲“海外工作”。
但對於史司這位在過去的近十幾年間,一直隱藏於“巨人陰影”下的船舶工程師來說,他卻將這五年視若個的機遇,甚至他覺得這裡或許是他實現人生夢想的最後機會,只要抓住這個機會,他纔有可能擠身成爲德國最優秀的船舶工程師,而不是隱於巨人的陰影之下。
“既然設備上、經驗上,都沒有問題,那麼爲什麼還要這麼保守呢?”
瞧着桌面上的那艘6500噸裝甲巡洋艦草圖,史司反倒是覺得史騰閣實在是太過於保守,正如“平波級”巡洋艦是amiralcharner級裝甲巡洋艦的縮小版,其設計的大型裝甲巡洋艦不過只是amiralcharner級裝甲巡洋艦的放大版。
完全沒有任何新意的拷貝!
“不是保守,而是穩妥!”
迎着史司反問,史騰閣從桌上的煙盒中取出一根菸來,默默的點燃它,然後道出了他的顧慮。
“我也知道,現在船廠的設備、工人,甚至技術,都能夠滿足建造主力戰艦的需要,但是……”
話聲微微一頓,史騰閣深吸了一口煙。
“事情卻沒有這麼簡單,按船廠的日裔工程師的介紹,他們在建造嚴島號時,儘管有法國技師的指導,但依然碰到了很多技術上的問題,雖然沒有完工,但是他們相信其質量遠無法同法國人建造的鬆島號相比,每一噸軍艦都需要幾百元,建造兩艘裝甲巡洋艦去試驗一下,總好過建兩艘戰列艦進行試驗的好,這樣慢慢的來,雖說慢了點,可風險也很小……”
史騰閣的想法非常簡單,既然只是嘗試,那就省點錢,而兩艘巡洋艦不過才13000噸,省下來的錢足夠建一艘主力艦了,等經驗積累下來了,再上馬戰列艦也不遲,至少不會給府中造成太多的經濟壓力。
當然更重要的是,巡洋艦從來都不是艦隊主力,自然也就無需擔負重任,可戰列艦卻不同,它不僅是艦隊的主力,還是艦隊的象徵,自然需要擔負重任,而一艘質量不佳的戰艦在戰爭中又豈能擔負重任?
而在另一方面,因爲船廠已經在法國技術專家的指導下建造“靖海號”裝甲巡洋艦,已經獲得了建立4700噸軍艦的部分經驗,建造6500噸級的軍艦無疑更爲穩妥,雖說邁的是小步,但卻沒有多少風險,甚至在史司看來,如果建造時監造再嚴謹一些,完全不會有任何問題。
無疑史騰閣的想法非常現實,而且極爲可行,甚至這同樣也是各國造船業正常的發展過程,都是從建造小艦向大艦一步步的邁進,逐步完成技術積累。
但史騰閣的解釋卻無法讓史司信服,不等史騰閣說完,便被他打斷了。
“可問題是,別人留給你們這麼多時間了嗎?”
(雙十一,光棍節,什麼時候這日子變成了消費的狂歡了……哎,還是迴歸其本質,讓大傢伙今天“脫光”吧,男女光棍們湊成一對是一對!祝大家光棍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