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邀請

“其縱有不滿又能如何?”

在這聲充滿自信的言語於房間迴響時,袁世凱的脣角微微一揚,神情顯得頗爲自負,就好像於這浙江地界上,士紳生殺之權,全在他手一般,實際上,這恰恰是中樞勢威的一種表現,過去地方士紳們之所以能夠令地方官爲之忌憚,全是因其於中樞任職的省籍官員爲憑,尤其是那些新晉言官,更是偏好以彈劾他人揚名,對新晉官員來說,其當年讀書多受地方士紳接濟、扶助,爲此,其自然會還報其恩,如惹士紳受地方官員“欺壓”,自甘爲鄉黨士紳驅使,可眼下卻是中樞勢微之中。

且不說因“壬辰之變”中言官之名盡毀,世人皆記言官禍國之弊,爲止朝廷只得盡廢言官不說。更重要的是“九督議政”之下,中樞威權掃地,再不爲地方官員所忌憚,如此一來,地方士紳自然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沒有朝中鄉黨的支持與掣肘,如袁世凱一般的地方官員,行起事來,自然是“無法無天”。

或許,對於李鴻章、張之洞等成名已久地方大員而言,其聲名赫赫之下,必須要維持名聲,尚還會有些禁忌,但對於袁世凱來說,儘管其一方面千方百計維持自己的名聲,做出模樣來,但另一方面,做起事來卻也是急功近利,可這恰也正因如此,成就了現在浙江的新政之名。

或許,於李鴻章等人看來,袁世凱的動作是可以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心存觀望之態,放任其於浙江的動作以作試驗。若是成功方可爲之借鑑,但對於本就是地方士紳一員的張謇而言,他卻無法接受這種對士紳利益的打壓。甚至可以說是坑害。

看着眉頭微皺的張謇,心知其想法的袁世凱便長聲感嘆道。

“季直兄。弟聞老兄欲投身實業,那小弟冒然請問,投資實業者,工廠所出當售於何人?”

說罷,袁世凱頗是輕鬆的端起茶來喝了一口,實際上,這件事在他看來,是十拿九穩。任誰也不能否認這是“仁政”,即便是那些士紳也得打掉牙往肚子裡吞。

“自然是全天下的百姓!”

張謇不假思索的回答道,然後又詫異看着袁世凱,似乎是在說,這還需要問題嗎?

“既然如此,若是這全天下的百姓之錢利皆爲高利貸所盤剝,那老兄所辦工廠所出之貨,又售於何人?”

其實,同樣的問題,袁世凱也曾被人所反問。也正是這個反問改變了他的態度。

“這……”

一個簡單的反問只使得張謇不由一愣,以至於半晌都反應不過來,這個問題他可還真沒有想過。以至於吱嘸也好一會才說道。

“這,這借高利貸的畢竟只是一部分……”

“今年浙江全省借出了三百餘萬兩的米糧,若是按鄉間一出三歸的借法,等到收糧時,百姓就要還上千餘萬兩的糧來,屆時,糧商又借鄉民急需還糧,趁機壓低谷價,穀賤傷農之時。鄉民損失又豈下千萬兩?”

袁世凱的話只使得張謇的臉色瞬間變得煞白,他還從未算過這麼一筆細賬。更準確的來說,他從未曾考慮過。放之一省,高利盤剝給鄉民造成的銀錢之虧竟然如此之大。現在細細盤算可不正是如此,所謂“仁借青黃不接餬口之糧”,表面是看似“仁”,可那“仁”的背後卻又是一柄殺人不見血的刀。

“季直兄,小弟請問,如果這兩千餘萬兩本應爲高利盤剝的銀利盡入鄉民之手,那荷包裡豐沛了,鄉民屆時自然會添衣買布,自然會買以商品,到時候何愁商業不振,實業不興?”

自從出任浙江巡撫以來,可以說爲了充實府庫,袁世凱可謂是想盡了種種辦法,除去借着剿滅亂匪的時機重整善後局、厘金局之外,又仿效臺灣建立了禁菸局,以推行煙土專賣,雖說籍此增加了進項,勉強維持新軍編練,但於推行新政而言仍有不足。

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振興商業,而這又是新政的核心。如果振興商業?如何發展實業,這無一不在考驗着袁世凱。

相比於關內任何一位巡撫,袁世凱無疑是最年青的,也正因如此,他更能放開手腳來,更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當然最重要的是善於用人,除了用了一批留美幼童之外,他甚至還從東北挖來了一些人才,也正是那些從東北來的人,把經濟統制理念帶到了浙江,儘管受限於外部環境,僅只是改頭換面推行一部分,但卻已經顯現了其功效。

就如同成立浙江省糧食公司一般,雖說未能如東北一般,“悉數統制糧食購銷、盡得購銷之利”,但仍然打破了糧商對浙江糧價控制,更重要的是通過借糧於民的方式,獲得了百姓的信賴,從而爲將來收購糧食直至壟斷市場打下基礎。而相應的糧食公司的成本亦能從根本上高利盤剝、穀賤傷農等問題,進而使鄉農收入增加,達到增加消費,刺激商業的目的。

按照那些人的說法,這是市場的基本循環,鄉農越窮生意越難做,生意難做就談不上振興商業,反之亦然。正因如此,只有千方百計的增加鄉農的收入,纔有可能刺激商業發展。

雖說不懂做生意,但是袁世凱卻懂得口袋裡有銀子纔敢花銀子的道理,可以說這是最簡單的道理,也正因如此,他纔會從去年開始在權衡數月後,同意設立糧食公司“與民爭利”,而爭的這個利,就是爲了藉手糧食公司把地利從富紳的手中放還到鄉農之手,當然官府亦能從中漁利。

其實,袁世凱之所以能夠下定決心,恰恰是因爲其在心裡同那位東北的三省總督在那裡比着,於其看來既然他唐浩然能用這些法子辦成事業,他袁世凱自然也能憑此成事。也正是這種心態使得袁世凱在無形之中模仿着東北,也正因如此纔有了其主持下浙江的新政銳變。

當然,袁世凱之所以能夠於浙江推行比直隸等地更爲大膽的新政措施。恐怕還是因爲其特殊的位置,在名義上浙江屬閩浙總督轄區。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袁世凱都是北洋布在江南的一着棋子,這使得閩浙總督一直不能插入浙江之事,而另一方面,北洋衙門卻又因種種原因,無法直接插手浙江,這自然導致了袁世凱可以於浙江省“肆意妄爲”,幾乎全無顧忌。當然最重要的是李鴻章支持他的那些“肆意妄爲”的新政之舉,李鴻章,甚至張之洞等人,都需要看看這這種仿效到底能否成事。

恰正像當年唐浩然所說一般,中國太大,船大不易調頭,所以有些新政舉措,需要闢地嘗試,先行以試行,待試行成功後。再放之於全國,東北之政於東北偏遠之地可以成事,但於內地呢?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袁世凱治下的浙江就是答案,就是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需要的答案。

“再則,以季直兄看來,當今之世,若中國之鄉紳仍困守于田,又焉能有將來,困守于田又國家又有何助益?因而於小弟看來,方今之世,非工不強。非商不富,國家欲求富強。必當興辦工業,振興商業。除此之外,別無他途,而今日小弟之所以以糧食公司廢以鄉紳高利,所謀者,正是令其看到田利微薄,進而轉入實業,以工商求富,豈不勝於苛榨鄉農?”

一番大道理從袁世凱的口中傳入張謇的耳內,卻讓張謇驚訝之餘,同樣用佩服的眼光看着袁世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會怕沒有誰比他更能體會其中意味着,以至於好一會方纔感嘆道。

“慰亭之遠見,遠非爲兄所能豈及!爲兄佩服、佩服!浙江父老能得慰亭這般父母,實是三生之幸!”

如果說先前張謇還心存芥蒂,那麼現在聽了袁世凱的這番爲國爲民的話語之後,內心深處充斥的只有佩服之意了,以至於那些許芥蒂全因袁世凱的這爲國爲民之心而蕩然無存了。

張謇在言語以及心態上的變化,讓袁世凱心下一陣得意,他焉能不知其心底在想些什麼,心知其爲自己言語打動的袁世凱言語倒是沒有顯出得意之色,反倒又是誠懇的說道。

“季直兄既然意投身實業,如若兄長不嫌棄,不妨考慮於我浙江投資,若兄能於浙江投資,小弟必給予最優厚之條件,不知兄長以爲如何?”

袁世凱的邀請確實是誠心誠意,於袁世凱看來張謇是個辦事業的人,與其讓他在江蘇辦事業,倒不如請入浙江辦事業,至於浙江本地的商紳,還沒有幾人能入他的眼界,當然更重要的是在浙江,張謇只能依靠他袁世凱,而相比之下浙江的那些地頭蛇……則只能謹慎用之了。

對袁世凱的邀請張謇並沒有立即給予拒絕,而是言道着要加以考慮,隨後他又把話題一轉。

“慰亭,這世人皆知,自他武昌主持東北以來,其所辦之工廠可謂天下獨有,海內無雙!聽人說,那瀋陽槍炮廠要超過德國的克虜伯廠,以弟看來,這將來東北之勢誰人能擋?”

這顯然是不合事實的出格誇大之詞,對歐洲並不陌生的袁世凱,對於國人的這種誇大之詞,只是淡淡地笑着,不吱聲,但在心裡卻又知道張謇話語倒也不是無的放矢,或許現在武昌收斂起了爪牙,可誰都知道,當年他憑着十萬新募之兵,把大清國打了個落花流水,縱是中堂大人……若非如此,現在大傢伙又豈會悶着頭的練新軍。

“無工不強,無商不富,天下之勢莫過於此,東北今日之銳氣,全在工商之興,然東北地處關外,又有俄人相絆,其將來……”

微微搖搖頭,在這一點上,袁世凱倒是如其它人一般,將寶完全壓於俄國對東北的牽制上。

“如若給武昌二十年之功,其興許可與俄人一較長短,畢竟以武昌之能,國內實無人能及!”

一聲讚歎之後,袁世凱又可惜道。

“只可惜,這天下,又豈會給武昌二十年的時間?”

儘管作爲翁同龢最器重的弟子,對唐浩然更是心存敵意,但是張謇卻不像他那位老師那般迂腐將李鴻章、張之洞等地方權臣視爲“奸臣”,在他看來,李鴻章等人之所以淪爲奸臣,完全是爲朝廷所逼,甚至就連同最先挑起叛旗的唐浩然,那也有朝廷相逼的因素。

也正因如此,張謇比他那位恩師更清楚現在的時局至此,已絕無逆轉的道理,所以自然也知道,這天下將變,而能變這天的莫過於地方權臣,而在地方權臣中,又以李張唐三人爲最,這三人實力最強者爲李,而根基薄弱的就是東北的唐浩然。

而袁世凱的這番話,更是讓張謇點頭稱是。

二十年!

可不是嘛,若有二十年時間給唐浩然打下根基,屆時這天下自然無人能出其左,可問題就在於此,李張等人是否會給他二十年的時間,如果不出意料的話,將來唐氏至多也就是東北的土皇帝,嗯,或者說是新朝的異姓王!

而將來這新朝又將姓誰?

是姓李,還是姓張?

瞧着面前的袁世凱,張謇笑道:

“確實,武昌精通西學之名,舉世皆知,只可惜武昌年少輕狂,根基薄弱……”

話至此,張謇又把話峰一轉,輕輕的拍了袁世凱一個馬屁。

“爲兄在京城的時候,就聽說,這天下論辦新政,於關內者,慰亭當爲第一,初時我還以爲只是誇張之言,可這次來了杭州,瞧着杭州的變化,方知絕非誇張之詞,想來,他日慰亭之成就定不下武昌。”

張謇的馬屁倒是讓袁世凱頗爲受用,不過他並沒有飄然,而是連忙笑道:

“不過就是勉強操持罷了,現在浙江新政剛下正,想來過些年後也就會差不多的,季直兄,現在正是我輩銳意進取之時,有弟居於官府,若兄於此投資實業豈不妙哉?”(。)

第222章 試一下第74章 海洋的召喚第163章 叔嫂第33章 何爲騙第234章 外交第180章 絕系第149章 戲法第208章 氣數第290章 屠場第139章 失望第38章 路憂第205章 說客第26章 日子第63章 賭徒第350章 東瀛的春天第77章 不下第47章 先謀官後做事第318章 風雲變幻(上)第26章 何以爲重第212章 末日(上)第18章 謠言第268章 極光第222章 試一下第126章 東洋的希望第276章 海峽驚濤第336章 別無選擇第93章 在京城第189章 風起第193章 東幕之間第2章 朝鮮之困第286章 大決戰(一)第159章 開啓大門第214章 末日(下)第190章 不列顛治世第70章 離別第1章 美國佬的賞識第7章 在海上第8章 一言非是用人道第4章 初見且聽我忽悠第311章 革命之初第52章 基礎第247章 私利第161章 忠誠之士第28章 投機者(下)第75章 遊說第284章 尾聲(二)第214章 末日(下)第321章 北國新丁第244章 啓航第43章 慈禧第318章 風雲變幻(上)第50章 革命第300章 革命第44章 根本第19章 在北洋第279章 勒梅兒大海戰(二)第11章 四策(上)第46章 取捨第33章 風雲微動第155章 雷動第46章 事業之母第141章 風雲際會第108章 北洋之憂第60章 東南雨第24章 合作第266章 分歧第13章 胥吏第45章 興業第214章 末日(下)第176章 心生異第25章 局變第46章 事業之母第109章 尊重何來第145章 山路第197章 心思第327章 去向第133章 發展的需要第139章 失望第236章 雙英第40章 面聖(上)第363章 軍國民化第337章 面對未來的選擇第311章 革命之初第282章 勒梅爾大海戰(五)第284章 尾聲(二)第235章 四九城第60章 棋手與棋子第20章 督府夜話第10章 於此三千里第207章 魔鬼第204章 拿回來第205章 符拉迪沃斯託克第7章 立世之基第145章 起義第71章 試驗室第200章 奉天第3章 壬辰之夏(下)第49章 浮想第93章 彼得堡的眼淚第285章 尾聲(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