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面聖(下)

“皇上明鑑。”

光緒的問題讓唐浩然的心底一笑,他焉不知這位在歷史上堪稱“悲劇”的小皇上的想法,他所說的掣肘,與其說是對新政的掣肘,倒不如說是對他這位皇上的掣肘,所謂的變法維新,不過只是皇上藉機“奪權”的法子罷了。

早已成腹在胸的唐浩然連忙答道。

“依小臣看來,變法維新,真正的問題是大臣太守舊。他們爲什麼守舊?倒不是說大臣們不知要變,而正是因爲大臣們心懷大清江山,心知要變,所以纔會如此!”

哦!

唐浩然的這句話,頓時讓光緒來了興趣,這與他先前所想的截然不同。

“因爲大臣們不知道,這變過之後,這國家會是如何,大臣不能推行變法維新,說到根子上也是爲了皇上,爲了大清江山,害怕變法若出來亂子,所以,小臣纔會建議,擇於大局無損之一地,試行變法,這試行,難免會出些差池,朝中大臣們皆是賢臣,有他們在一旁指點着,也能省得小臣辦錯了事,到時候,若是臺灣新政成了,大臣們知道這推行新政會在什麼地方出亂子,什麼地方需要改的,自然心裡也就有數了,到時候,大臣們自然也就不會反對了……”

唐浩然說的倒是事實,現在≮∧,..之所以包括後黨一衆人亦不反對,正是因爲他們也明白,中國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了,可怎麼變、如何變,誰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生怕若出什麼不可收拾的亂子來。

在歷史上,那位“康聖人”鼓吹用“小臣代大臣”直接要奪人家的官帽子,甚至主張砍幾個大臣的腦袋,爲變法樹威,可殊不知,越是如此越會激起他們的反彈,更何況,其變法主張原本就不切合實際,至於那位“康聖人”亦也是志在攬權,而非變法。

不過現在唐浩然卻送了一個高帽子給那些大臣,那些大臣們即便是再保守,也知道了洋人的堅船利炮,若是他們當真保守,又豈會對《泰西策》讚譽有加,畢竟,現在並不是1870或者1880,即便是再不願睜眼看世界者,也被人家打的睜開了眼睛了,這會唐浩然的“擇一地試行”,倒是讓大臣們看到了機會,這如何變、怎麼變,有一個地方先試試,總好過閉上眼睛不聞不問的好,若是有了什麼亂子,不過就是孤懸一省而已。

“皇上破格提用小臣,小臣雖心願爲國家做事,可說到底這經驗還是少了點,到時候,有大臣們在一旁幫襯着指點着,小臣試行這變法維新的時候,這掣肘之力,或許還是有些,可說到底,大家都是給皇上辦差,爲的是這大清國,幫忙的總還是多些。”

這次召見,時間很長,大概光緒也知道這種召見的情況也很難得、也不宜多,所以一談就談了兩小時。

就光緒聽唐浩然講解着有關新政的事宜時,卻聽有太監通傳。

“太后有旨,請同文館教習唐浩然覲見!”

一個簡單的旨意,不單把唐浩然打了個措手不及,就連同光緒的臉色亦是急變,甚至流露出恐懼之意,雖是跪在地上,可唐浩然還是用餘光注意到光緒臉上的恐懼之色,頓時便明白史書上記載的光緒膽小,見太后如老鼠見貓一般,果然誠不欺我啊。

太后,那老孃們爲何要見自己?

隨着光緒的鑾駕在後面拖着有些麻木的雙腿,唐浩然的腦海中反覆思索着這個問題,這老孃們這時候見自己,該不會是要打自己幾個殺威棒吧?

作爲“帝黨”的新寵,在光緒召見自己時,這老孃們又橫插一槓子,怕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召見吧,是殺威棒還是?

第一次,唐浩然終於體會到了爲何在歷史上,無論是李鴻章也好,亦或是張之洞也罷,以至袁世凱,對慈禧都是一副又敬又懼的樣子,那老孃們行事太出乎所料了。

儘管在史書上,後人對那老孃們沒有一個說好的,可在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承認,若是沒有那老孃們,沒準滿清提前幾十年便亡了,論其政治手段,這晚清前後幾代皇上,可沒有一個能比得上的。

“那人是怎麼答的?”

在德和園正看着戲的慈禧太后,一邊賞着戲,一邊問道身邊的李蓮英。

“那唐浩然回答道依小臣看來,變法維新,真正的問題是大臣太守舊。他們爲什麼守舊?倒不是說大臣們不知要變,而正是因爲大臣們心懷大清江山,心知要變,所以纔會如此……”

垂首恭立在太后身邊的李蓮英一一將光緒召見唐浩然時,兩人對話一一道出,若是光緒在這,指不定會嚇的五魂不在,其實這倒也不怪,早在慈安太后還活着的時候,慈禧便慢慢的掌握了後宮,這後宮內諸人的一言一行,只要她願意,自然沒人能落得過她的法眼。

“小臣雖心願爲國家做事,可說到底這經驗還是少了點,到時候,有大臣們在一旁幫襯着指點着,小臣試行這變法維新的時候,這掣肘之力,或許還是有些,可說到底,大家都是給皇上辦差,爲的是這大清國,幫忙的總還是多些。”

李蓮英這樣回答,語氣平靜,是那種據實而陳的神態,不過說到最後,他卻是還忍不住嘀咕道。

“太后,你瞧這唐浩然得瑟的,還真道這差事非得他辦不可似的!”

“難得他有這份心思!”

慈禧反倒是出言誇了一句來,別的不說,單就是那句到“經驗還是少了點”,就說到了她的心坎裡,這撤了簾子後,之所以還會插手國家大事,不就是不能由着小皇帝在那邊由着性子胡來嘛,雖說皇上不是親生的,可也是看着長大的,皇上是什麼脾性,自然瞞不過她。

最近這些日子,什麼新政、變法的,她都是看在眼裡,甚至還讓人讀了讀唐浩然的《盛世危言》,雖不見得完全贊同,可主持了這麼多年朝事,自然也知道大清國的底細,這大清國確實到了非變不可的時候了。

可如何變,怎麼變,她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要不這麼多年,也不會由着老六、李鴻章他們辦洋務,且不說怎麼變,這買船造炮的總沒錯吧。這當真要變的話,可真怕變出什麼亂子,到最後,討論來討論去,最穩妥的辦法,還是不變,唐浩然到是說到大傢伙的心裡了。

所以,她纔會由着皇上的性子來,在這事一開始並沒有插話,甚至還默許了此事,可是思前想後的,她卻總也是放不下心來,畢竟,那翁同和安的是什麼心思,她是再清楚不過了,不過就是想趁着辦新政的功夫,廣結黨羽罷了。

這事可不能由着他,可若是不由着他,豈不就是回了皇上?這不就讓外人看笑話了嗎?倒是李鴻章前日出的那個主意出的好,正好了,趁着今個的功夫,把這事都一併了了吧。

“若是皇上也能有這番心思,知道這國事非小事,處處向人請教着點,哀家豈不知道在園子裡享享清福。”

李蓮英聽着太后那似感似嘆的話語,立即明白太后賞識那個人的原因了,連忙說道。

“太后,這大清國還是得您給掌着舵不是!有太后在一旁瞧着,皇上纔不知匆忙誤了國事。”

“這唐浩然雖說沒中過進士,這麼看倒也是有才學的人。”

或許是因爲唐浩然的那番話說到了慈禧的心裡,也可能是因爲唐浩然的於一地試行新政的建議,確實有幾分可爲的地方,又看了一會戲,慈禧卻突然問道。

“小李子,你說這皇上想變法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雖說知道這大清國要變,可慈禧卻也明白,若是真個變了法,以那些人的心思,沒準就把自己這個太后給踢到一邊去了。思來想去,這疆臣裡頭,也就是李鴻章明白自己的心思,知道爲自己解憂。

“老佛爺,這國家大事,那是奴才能插得上嘴的,奴才只知道,這國事還是離不開老佛爺您,這麼多年,若不是老佛爺您在一旁指點着,這國朝不定亂成什麼樣子!”

李蓮英的馬屁,並沒有讓慈禧太后露出笑來,她知道李蓮英話裡的意思,意思再簡單不過,這國家大事,她這個當大後的還不是不能放手,便是皇上要行新政也不能放手,若是放了手,那不就像唐浩然說的那樣嘛,皇上終歸還是年青,經驗還是少了點。

可若是不準皇上辦新政,傳到外面,不定會給傳成什麼樣子,說皇帝剛剛親政,母子便失了和,自己面子上又有什麼光彩!

“好吧!”

慈禧太后自語似地說,

“先且由着他,倒要看看他能把這新政辦成什麼樣子。”

李蓮英聽出話風,太后這是同意皇上辦新政了,就在這會又聽着太后問道。

“皇上這會兒幹什麼那?”

“還在同那唐大人聊着那。”

思索片刻,慈禧朝着戲臺子看了一眼,然後終於開口了。

“咱們也瞧瞧這個讓皇上賞識的唐大人吧!差人去傳旨,就說哀家想見見這個唐浩然,聽他說說這個新政!”

第370章 託雷翁事件第18章 謠言第47章 流亡者第146章 杭州城第59章 在東南第2章 朝鮮之困第90章 下南洋第150章 東洋暗潮第17章 藉機第315章 在湖廣第126章 東洋的希望第142章 日月昭昭第134章 學習之道第98章 恰同學少年第21章 授田第45章 天津衛第196章 手腕第224章 火焰第160章 主子奴才第41章 嫁衣第320章 去北國第199章 簞食壺漿第245章 多佛爾的夜戰第226章 內外第42章 謀財第54章 清爲中否第376章 鐵釘第293章 不爲奴第325章 朋友第215章 交易(上)第76章 道路第375章 外交風雲第96章 日本的命運第364章 最終目的第227章 鴻章第220章 沙皇的決斷第132章 海軍的春天第255章 心思浮動第221章 爲了勝利第182章 遼陽戰役(一)第100章 擇才第159章 盡人事第116章 命運第321章 北國新丁第17章 心病第219章 未來第97章 轉變第121章 彈劾第34章 求知識於世界第249章 遠航第181章 重創第8章 一言非是用人道第324章 金陵事第28章 壓迫第307章 臣民與國民(下)第42章 恭王第107章 李合肥的憂慮第187章 相商第32章 前途第301章 新的開始第178章 紛亂第63章 賭徒第188章 不可避免第22章 士兵的野心第4章 練兵先練官第301章 新的開始第8章 一言非是用人道第121章 彈劾第182章 情報決定一切第132章 銳變第149章 日官第323章 南下第327章 去向第226章 內外第186章 遼陽戰役(五)第50章 革命第46章 取捨第118章 潛伏第307章 臣民與國民(下)第12章 蓋平縣第44章 差遣第106章 師生間第58章 到海上去第254章 難擇第201章 激戰(下)第321章 北國新丁第160章 主子奴才第27章 “難民”第71章 試驗室第141章 星洲第140章 出航第192章 李鴻章的心思第86章 見聞第122章 濱江第143章 行軍第57章 華之萬東第363章 軍國民化第35章 強國之道第2章 朝鮮之困第231章 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