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排戰鬥隊列之前,坎寧安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即讓與德艦遭遇的輕巡洋艦後撤——
這麼做,不是怯懦避戰,而是不想過早暴露
。
此時,在戰線對方,公海艦隊的值班參謀依然沒有產生警覺,也沒有對艦隊的部署做出任何調整
。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麼做並沒有太大的錯誤。
要知道,公海艦隊的輕巡洋艦上也裝備了雷達,因此才能在夜間執行偵察任務。
雖然當時中國沒有向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二百八十毫米新式穿甲彈,一是新式穿甲彈的產量本來就不高,首先得滿足中國海軍的作戰需求,二是炮彈的運輸非常麻煩,還無法進行空運。但是早在一九四一年,也就是中德間的空中航線開通之後,中國就開始向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各種各樣的雷達。到了一九四一年底,中國甚至以技術援助的方式,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獲得了自行生產雷達的能力。
可以說,這些雷達在戰爭中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本土防空戰中,雷達就起到了極爲關鍵的作用。到一九四二年初,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建起了本土防空雷達網,還在荷蘭、比利時與法國北部地區修建了前沿雷達探測與警戒基地,把探測與發現敵機的距離增加了數百公里,爲防空部隊提供了半個小時以上的預警時間。正是如此,帝國空軍的防空作戰效率才大幅度提高,並且導致美英轟炸機的損失率居高不下。如果沒有本土防空雷達網,帝國空軍的防空作戰能力肯定會大幅度降低,美英的報復性轟炸必然會收穫更多的戰果。
當然,雷達不僅僅用在地面上。
在大戰爆發的時候,帝國海軍還沒有爲戰艦安裝雷達。到一九四一年,獲得來自中國的雷達之後,帝國海軍開始爲所有主力艦安裝對空與對海搜索雷達。到了一九四二年,裝備範圍擴大到了中型戰艦,也就是輕巡洋艦上。到年底,隨着帝國自產雷達的產量提升,不但所有大中型戰艦都裝備了搜索雷達,主力艦上還裝備了炮瞄雷達,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與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更是利用大修的機會,安裝了由中國海軍提供的雷達火控系統。
可以說,當時帝國海軍的主力艦的火控系統絲毫不差,甚至優於英國皇家海軍。
當時,那艘輕巡洋艦如果一直呆在原來的位置上,即與後方的主力編隊保持五十公里以上的距離,那麼在本土艦隊靠近的時候,就能提供近一個小時的預警時間,讓公海艦隊有機會逃脫。當然,是否轉向撤退,還得看斯佩的決定,而之前發生的事情來看,斯佩很有可能不會選擇撤退。
問題是,那艘輕巡洋艦沒有留下來。
在英艦轉向撤退後,加上沒有收到來自旗艦的命令,德艦減慢了航速。
到凌晨一點左右,前出的輕巡洋艦與主力編隊的距離縮短到了三十公里左右。
也就在這個時候,德艦上的雷達再次探測到了那艘英國輕巡洋艦。問題是,德艦並沒有加速衝上去。也許,在德艦艦長看來,那只是一艘巡邏艦,肯定不會與之交戰,即便加速衝上去也沒有用。
此時,坎寧安指揮的主力編隊就在偵察巡洋艦後面大約十公里處!
一點二十分,“北卡羅來納”號上的對海搜索雷達率先發現了德艦,並且立即發出了戰鬥警報。
雖然在大戰爆發之前,英國的雷達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而美國在該領域的研製進度並不是很快,但是大戰爆發後,英國本土遭到戰略轟炸,工業生產與科研力量都遭到嚴重削弱,而美國卻利用了英國提供的技術援助,在很多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就包括雷達技術。
到一九四二年,美國製造的雷達在性能上已經超過了英國雷達。
有趣的是,英國並沒有從美國引進更先進的雷達。也許,在骨子裡,英國人仍然認爲自己的纔是最好的。
當然,“北卡羅來納”號率先發現德艦,也與其位置有關。
按照坎寧安編排的隊列,“北卡羅來納”號位於主力編隊最前方,因此離那艘公海艦隊的輕巡洋艦最近。
這個時候,德艦也探測到了“北卡羅來納”號。
問題是,距離太遠了,而且德艦的艦長並不認爲那是一艘主力艦,把其當成了一艘前來支援的巡邏艦。
結果就是,寶貴的時間被浪費掉了近十五分鐘。
直到一點三十五分,在距離縮短到不到四十公里的時候,德艦艦長才猛然發現,出現在雷達屏幕上的幾艘英艦絕對不是巡邏艦,而是體形龐大的主力艦,並且推算出了這些戰艦的航速都在二十節以上。
五分鐘後,斯佩來到了“俾斯麥”號的司令艦橋。
此時,前出的輕巡洋艦已經與英艦再次交火,而且其雷達至少探測到了四艘航速在二十節以上的主力艦。
毫無疑問,出現在前方的就是本土艦隊。
這個時候,斯佩仍然有機會率領公海艦隊撤走。別忘了,公海艦隊的最高航速能夠達到二十八節,而本土艦隊的最高航速不到二十八節。更重要的是,坎寧安根本沒有考慮過公海艦隊撤退時出現的情況,把三艘最高航速能夠達到二十九節的快速戰列艦留在了後面,而四艘速度稍慢的主力艦在前面。以雙方的速度差、以及相對距離,本土艦隊至少需要花上一天才能追上公海艦隊,而一天之後,公海艦隊已經在斯卡格拉克海峽南面了。更重要的是,能夠追擊的只有三艘“喬治五世”級戰列艦,而這三艘戰列艦絕對打不過由兩艘“俾斯麥”級領隊的公海艦隊。也就是說,即便本土艦隊在一天之後追上了公海艦隊,而且沒有遭到德意志第二帝國空軍的打擊,也不可能擊敗公海艦隊,反而有可能被公海艦隊重創,損失掉三艘快速戰列艦。
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斯佩撤退,坎寧安就不會追擊,至少不會全力追擊。
問題是,斯佩沒有下令撤退,而是下達了戰鬥命令。
事實上,到這個時候,斯佩已經能夠做出正確判斷了。這就是,本土艦隊出現在這裡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反常的事情。如果斯佩能夠冷靜考慮,就會發現,美國派出那三支運輸船隊只是爲了吸引公海艦隊出海作戰,而不是真的要向紅俄運送作戰部隊,不然本土艦隊就沒有理由出現在設得蘭羣島附近。
可惜的是,斯佩一點都不冷靜,他看到的只是與本土艦隊的決戰機會。
當然,這也與當時的情況有關。
這就是,偵察巡洋艦隻發現了四艘主力艦,還沒有探測到本土艦隊裡的第二戰鬥羣,也就不知道還有三艘主力艦。
如果只有四艘主力艦,斯佩確實有機會取勝。
正是如此,來到司令艦橋後,斯佩下達的第一道命令就是準備戰鬥,然後着手編排戰鬥隊列。
當然,編排戰鬥隊列,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對手的情況。
在斯佩看來,本土艦隊主動前來決戰,因此坎寧安肯定會把速度稍快的三艘戰列艦放在隊列前方,以確保在必要的時候進行追擊。如果斯佩爲自己留條後路,他就應該把速度快的主力艦放在隊列後方,以便在必要的時候緊急轉向,從而讓原本留在隊列後面的主力艦成爲領艦。
問題是,斯佩沒有想過撤退。
結果就是,他把速度最快的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放在了前面,兩艘“俾斯麥”級快速戰列艦居中,兩艘“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斷後。顯然,這也與當時斯佩瞭解到的戰場情況有關。如果對手只有四艘主力艦,那麼他的勝算就不會小到哪裡去,也就得防止對方撤退,因此有必要讓速度最快的戰列巡洋艦在前方,以便在對手轉向撤退的時候進行追擊。
這下,坎寧安的美夢也落空了。
只是,斯佩並沒有因此獲得以少勝多的機會。
關鍵就是,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還沒有獲得中國生產的新式穿甲彈,兩艘“沙恩霍斯特”級在兩艘“北卡羅來納”級面前根本沒有勝算。斯佩能夠指望的,就是兩艘戰鬥力強大的“俾斯麥”級能夠創造奇蹟,以最快的速度擊敗兩艘“南達科他”級,不然公海艦隊肯定會被擊敗。
問題是,“南達科他”級是在“依阿華”級之前最出色的快速戰列艦。
可以說,在各個方面,“南達科他”級的性能都超過了“俾斯麥”級,特別是在火力與防護上,“南達科他”級的優勢極爲明顯。即便“俾斯麥”級擁有更先進的火控系統,但是隻要交戰距離縮短到一萬八千米以內,雙方火控系統上的差距就沒有太大的影響了,而公海艦隊的官兵並不知道這一點。準確的說,公海艦隊的官兵並不知道該如何充分利用火控系統的優勢。
在斯佩決定與本土艦隊交戰的那一刻,公海艦隊的命運就無法更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