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司徒嬌嘴裡聽到聖人並無生命危險,太后由衷地鬆了口氣。
她不是不相信張御醫他們,而是更相信替她緩解了頭疼老毛病的司徒嬌罷了,否則也不會在得知聖人昏迷的第一時間就派張公公去接了司徒嬌進宮。
太后的目光掃了眼依然聚集在大殿的衆位聖人的嬪妃,眉頭緊了緊,揮了揮手道:“既然皇上並無大礙,皇后留下,大家都先回去歇着吧。”
雖然衆嬪妃都極想見見聖人再離開,可太后的懿旨又不能違抗,只得一個個依依不捨地退出毓秀宮,各回各宮。
於是毓秀宮裡只剩下了太后、皇后和司徒嬌。
不對,還有個規規矩矩站在角落裝鵪鶉的張貴妃。
太后眼角掃到張貴妃,頓時又氣不打一處來:“來人,在這毓秀宮的偏殿置一小佛堂,着張貴妃先在偏殿的小佛堂替皇上誦經祈福。等皇上身子骨好些了,再由皇上發落。五皇子且先交由淑妃教養。”
張貴妃聽得太后的旨意,頓時臉色蒼白,身子一軟,若不是身邊伺候的宮女扶着只怕就要坐在地上了。
雖然沒降張貴妃的位份,也沒將張貴妃移去冷宮,可是太后的這道懿旨對於張貴妃而言,比直接將她打入冷宮還難受。
“皇兒年幼離不得臣妾啊求母后開恩哪!”張貴妃不願意落得如此下場,更不願意自個好不容易生下來的兒子交給別人撫養,哭着跪倒在地膝行至太后面前苦苦哀求。
太后不爲所動,看來這次聖人發病的起因太后已然知曉,就算聖人立馬清醒過來,張貴妃還是免不了一場罰。
聖人有心痺,且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嚴重,作爲後宮嬪妃中的第二人,張貴妃不可能不知曉。
聖人這樣嚴重的心痺,自然更需要修身養性。
張貴妃已有一女一子,按理壓根就不需要再用房事去固寵。
按理初一、十五,聖人該在作爲中宮的皇后宮中,卻不知爲何會在毓秀宮內。
從太后斥責張貴妃的言辭中,司徒嬌終於明白聖人爲何沒按常理去皇后的長春宮,而是留在了毓秀宮。
原來昨日宮裡舉行家宴,張貴妃這了照顧偶風寒不滿週歲的五皇子並沒有出席家宴。
家宴完畢,作爲父親的聖人,前往毓秀宮探望住在偏殿的五皇子。
探望過五皇子,聖人在張貴妃的寢殿坐了會,卻未料張貴妃卻早就在寢殿內點燃了迷情香。
所謂迷情香自然是助情的香料,被香料調起了****的聖人順其自然就留在了毓秀宮,一夜荒誕不經的結果,直接導致聖人興奮過度倒在了張貴妃的肚皮之上。
半年前聖人曾經有過一次突然的暈厥,張御醫診斷其患有心痺,告誡聖人在****上要儘量剋制。
聖人的後宮中已有五位皇子,七位公主,懷有子嗣的皇宮嬪妃還有三位,因此聖人並不缺子嗣。
更何況成年的太子已經成功讓太子妃懷上子嗣,聖人壓根無需爲了皇家子嗣的繁延再在後宮辛苦耕耘。
爲了龍體的安康,這半年來聖人已經極少招嬪妃侍寢,就算招了嬪妃侍寢,大多時候也只是蓋着被子清聊。
偏偏張貴妃不知是爲了爭寵,還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此次竟然做出如此下作的事兒,直接一次性讓聖人吃撐過去,如何能不讓太后震怒?
司徒嬌垂眸站在太后身邊,替太后順着氣,心裡直嘆息。
如此不堪的事兒,讓她這樣一個外人聽到,真的好嗎?
若有朝一日張貴妃鹹魚翻身,想要滅了自個可如何是好。
只是如今都這樣了,也只能聽着受着,只當一個普通的侍女好了,於是更加賣力地替太后順着氣。
其實太后今日的處置真的已經算是輕的。
司徒嬌看着被張貴妃哭鬧的越發氣惱的太后,心裡對這張貴妃的印象更是不屑。
張貴妃再這樣鬧下去,只怕更讓太后怒火中燒,到時更沒有她的好果子吃!
瞄了眼始終端坐不置一詞的皇后,司徒嬌突然發現皇后的臉上有着一絲幸災樂禍的笑意,慌忙垂下眼眸,再不敢擡頭多瞄一眼。
這後宮的女人可真是可怕!
不過想想也能理解,十五夜的聖人向來是屬於中宮的皇后娘娘的,偏偏張貴妃卻出蛾子,將聖人留在自個的宮裡。
若非聖人的身子骨受不住,今日沒臉的不是張貴妃而是皇后娘娘。
難怪平日裡看着平和大度的皇后娘娘絲毫沒有替張貴妃求情的意思,她只是幸災樂禍坐着看戲而沒有落井下石,也算是大度能容了!
正在司徒嬌胡思亂想的時候,年方十二歲的五公主突然從殿外撲了進來,撲通一聲跪倒在太后面前,連叩頭邊求道:“皇祖母,你饒了母妃吧。我,我請了表姐來替父皇診治!”
太后聞言先是一怔,爾後怒容更甚:“來人,帶五公主下去!”
太后話音剛落,又從殿外撲進個人,司徒嬌定睛一看,卻是那個會“西醫”的蘇茵。
也對,張貴妃與蘇茵之母乃姐妹,五公主嘴裡的表姐可不正是蘇茵嘛!
卻見蘇茵進了殿,立馬跪倒在張貴妃和五公主之後:“請太后娘娘給臣女一個機會,讓臣女看看聖人!”
“胡鬧,簡直是胡鬧!”太后氣得全身發抖,這一個二個都將這皇宮當成自家的後花園不成?!
沒有傳詔進宮也就罷了,居然還提出如此荒唐的要求。
“皇祖母既然能請她來給皇診治,爲何就不能給表姐一個機會!”不知蘇茵給了五公主什麼樣的底氣,卻見淚流滿面的五公主氣咻咻地對着司徒嬌一指高聲嚷道。
五公主明顯帶着質問的話,將太后氣個倒仰。
最後還是司徒嬌邊在太后徹底被激怒之前,邊替太后順氣邊勸道:“多一個人多一分力量,指不定蘇小姐真能給大家帶來意外之喜呢!”
司徒嬌有心想見識見識蘇茵和楊凌霄所說的那個“西醫”,自然想法促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