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那叛軍首領是虎賁營裡退役出去的小將領,所以才能領着叛軍佔據了三個山頭,怎麼在玥郡王那裡,就跟個手無寸鐵的平頭百姓一般?”聽到傳令兵語氣裡那種與有榮焉的味道,大皇子鄭偍怎麼也剋制不了自己的心頭酸溜溜的感覺,他幾乎是下意識的開口說道,話音落地,便感到如芒在背。
側頭,鄭偍的眼睛直接對上了鄭少昊的外祖父,知曉自己剛纔的話語惹怒了對方,但是自己的岳丈也是鎮國將軍,大皇子不在乎其他武將對他的不滿,若是其他的武將都向着他,恐怕他的日子纔沒有那麼好過呢。
皇帝陛下雖然不悅大皇子的打斷,卻也因爲鄭偍的疑問隨了他的心意,便沒有多說什麼,鄭偍臉上微微一喜,爲自己摸到了父皇的心思而感到喜悅。
傳令官雖然沒有親赴前線與玥郡王並肩作戰,卻也知曉玥郡王此戰的危險,大皇子的話聽在他的耳中,便有幾分站着說話不腰疼的感覺,傳令官並沒有擡頭,卻將大皇子的言行記在了心裡,他是傳令官,將軍隊裡發生的事情傳入朝堂,再將朝堂裡發生的事情傳入軍隊,並沒有什麼不妥當的。
“玥郡王隻身上了叛軍首領盤踞的山頭,用西北方言取得了對方的信任,很快就將山頭上的兵力分佈圖弄到了手,只是跟着玥郡王的暗衛因爲意外受了傷,無法傳遞軍力分佈圖,玥郡王才臨時改變了安排,親自招降了叛軍首領。”
“招降?”
“是招降?不是對戰嗎?”
“所以那十個人不是玥郡王抓到的?而是他們自己束手就擒的?”
文武百官裡傳來了一陣喧譁聲,而隨着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很快就將玥郡王平叛的功勞算成了叛軍自動投降的戰役。
“郡王在拿到了叛軍軍力分佈圖之後,便向叛軍首領表明瞭身份,並且告訴叛軍首領,最遲明日,大軍便要攻山。叛軍首領自是不肯信,即便相信郡王拿到了兵力分佈圖也送了出去,但是朝廷的軍隊並不及叛軍的數量多,誰勝誰負還難說。更何況領軍的將軍此時已經落入了他們的手中。”
傳令兵並沒有受周遭百官議論的影響,他是一個老道的傳令兵,否則這一次玥郡王也不會請他走一趟,就像是完全沒有聽到耳邊的紛爭一般,傳令兵用着最平靜的語調。說着最驚心動魄的事情。
“玥郡王選擇表露身份的地方是在山頂的一處懸崖旁,他告訴叛軍首領,若是叛軍不接受朝廷的招降執意頑抗,那就是至六七萬百姓的生命於水火,而他玥郡王也不會甘爲俘虜,叛軍在碰到他身體的時候,可能已經摺損了十幾人。”
“那首領原是不信,但是在郡王輕易的斬殺了七八人之後,他才清楚了郡王的本事,事情陷入了膠着。郡王再次將朝廷詔安的條件說了一遍,叛軍首領與他的手下商量了一個多時辰,纔要郡王拿出一些誠意來。”
“郡王以一敵七,幾乎被砍斷了一條手臂,將叛軍首領裡反對投降最兇的五人重創,才最終得到了對方的投降。”
傳令兵說到這裡,長出了一口氣,將額頭重重的磕在金鑾殿光潔可人的地板上。
同樣長出了一口氣的,還有龍椅上的皇帝陛下,他銳利的目光掃射過文物百官的臉。隨後他輕輕的開口,問的卻是傳令官:“五萬士兵,死傷多少?”
“啓稟皇帝陛下,五萬將士。無一人死亡,在追擊叛軍殘餘勢力的時候,截止小官離開,輕傷不足百人。”
“玥郡王呢?”
“玥郡王在帳中養傷,手臂已經被軍醫接好,只是半年內。需要靜養。”傳令官所有的事情都準備的清楚,只等着皇帝陛下來問。
“現在,誰來告訴朕,朕應該怎樣賞賜玥郡王?”皇帝陛下的語調依舊是輕輕的,仿若清風拂面,大皇子,二皇子,大皇子黨,二皇子黨,卻沒有一個人敢開口,負責官員賞罰的吏部不敢開口,因爲鄭少昊是皇親國戚,而能夠獎賞皇親國戚的宗人府,卻因爲覺察到了皇帝陛下話裡有話,而不敢多言。
“五萬將士,無一死亡,連一個重傷都沒有,自己的一條胳膊卻眼見要斷了,朕要好好想想,應該怎樣賞賜玥郡王!”皇帝陛下的話語鏗鏘有力,一字一頓的盯着堂下的兩個兒子:“之前是誰跟朕說,六萬兵力,不夠平叛的?想來,是沒有讓自己斷臂的勇氣吧,退朝!”
“退朝~~~”
大太監開口,緊跟着皇帝陛下的腳步走了,走了沒兩步,似乎是得了皇帝陛下的吩咐,又停下了腳步,衝着跪在金鑾殿上的傳令兵道:“跟在來上書房。”
傳令兵站起了身,心情有些鼓譟。
同樣心情鼓譟的還有大皇子鄭偍,他難受的厲害,後背上佈滿了冷汗,他咬着牙,逼着自己昂首挺胸走了出去,很快就被大皇子黨的官員們簇擁着,急匆匆的向府裡趕去,商量對策。
二皇子鄭祥的心情也不見的有多好,雖然大皇兄吃了皇帝陛下的排頭,但是皇帝陛下對玥郡王的好感度升的太高了,二皇子鄭祥不得不在心裡重新琢磨着鄭少昊的用處,看來那個十三歲的少年,不止有一個擋箭牌的作用。
二皇子鄭祥的身後,很快也跟上了幾名官員,簇擁着向二皇子府走去。
而玥郡王的外祖父和小舅舅,此刻正被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同僚們圍繞着,恭喜聲閒聊聲不絕於耳。
還在府裡養傷的三皇子殿下得了消息,不過是輕輕一笑,並沒有放在心上,鄭少昊能勝利並沒有出乎他的意料,但是鄭少昊勝利的如此輕鬆又艱難,卻是鄭顯沒有料想到的,看來鄭少昊要是用的好,確實是一員猛將。
日後若是自己上位了,應該如何與他往來呢。
有人幫着拼命,總是好的。
玥郡王大勝的消息,是文研明帶入文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