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寧走入工地的大門後,視線頓時就被矗立在工地上的兩臺升降機吸引了過去,這也是範二爲了將更方便地將建築材料提升到高處,而專門設計出來的。
範二之所以想出製造升降機,到底還是因爲腦子裡突然閃過“電梯”這個詞語。
在範二另一個靈魂的時空中,電梯和升降機是兩個可以通用的名詞。
但眼前的兩臺升降機卻不能被稱之爲電梯,畢竟現在的人所能理解的電,也就只有雷電一種。
不過,範二設計出這兩臺升降機的工作原理,還是與電梯有共通之處的,區別在於想要讓電梯工作需要有電,而升降機的動力來源是工人本身。
範二並不知道第一臺升降機誕生於何時,但他可以肯定的是,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時一定用到了它。
升降機的結構很簡單,其主要工作部件是幾個滑輪組、能夠承重的踏板,以及四根柱子固定成的長方形的電梯井。
電梯井的底部需要用厚木板連成一體,這樣也就省得移動之後來回組裝了,在這塊木板上當然也還要用大石頭之類的重物壓住,以免頭重腳輕而傾倒。
頂端同樣需要連接四根柱子,這樣才能做到這些柱子平均受力。
升降機結構簡單,但要將之造出來,卻需要考慮到堅固耐用這個最大特點。
範二最先想到的材料便是鋼鐵,可鋼鐵實在不好找啊,光是一臺升降機就需要用到四根鐵柱,這些鐵柱至少得全長五丈粗如手臂。
先且不論沒有焊接技術的現在,如何將鐵柱一根根連接成五丈長,單是想想這樣一根鐵柱的重量,範二頓時就搖頭了。
五丈長手臂粗細的鐵柱,其體積大約在四立方米左右。
範二代入鐵的密度後,很快就算出了這玩意的大體重量是三萬斤,一臺升降機用到四根,其總重量最少十二萬斤!
就算鐵的來源不是問題,就算能將它們固定在一塊,又該用什麼辦法將它立起來呢?
就算能夠將它立了起來,又得需要多少人才能將它移動呢?
鐵這種材料,想想就算了吧!
範二第一時間屏棄了以鐵爲材料,而後就想到了水泥。
可水泥的材質畢竟不如鐵,同樣大小的鐵和水泥,鐵肯定遠遠要堅固得多。
要想做出手臂粗細的鐵柱的承重量,水泥柱的粗細程度必須得做成碗口大小才行,水泥柱裡還得以編織成網狀的鐵絲爲骨。
或許是中國的拉絲工藝又出現了斷層吧?
反正範二現在想要得到鐵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需要鐵絲什麼的還是算了吧。
再者說,碗口粗細的水泥柱,其重量又是多少?
混泥土的密度大概只有鋼鐵的三分之一,但碗口粗細的水泥柱,肯定要遠比手臂粗的鐵柱重得多!
範二能夠選擇的材料也就只有木頭了,好在這個時代的生態資源豐富,想要找適用的木頭並不是難事。
所以當範寧走入工地後,首先見到的便是着兩座龐然大物。——範寧心一眼看到這用豎立的木頭,做成的升降機時,心中出現的量詞便是這“座”字,而不是“臺”。
升降機一直處於忙碌狀態,此時正有幾個工人用繩索操縱着滑輪組,緩緩將足有半方已打成捆的木板送到了第一層樓面上.......
範寧很直觀地認識到了升降機的妙用,隨之轉頭問劉穆之道,“這個就是升降機?”
劉穆之點點頭,認真地回答道,“明公所料不錯,這就是升降機了,其主要功用就是將重達千斤的水泥柱子、木板等物送到高處去,而鋪設樓面時所用的混泥土,還是得讓人挑着走梯子更快。”
三人說着話,便往工地裡面走去,範寧看着裡面的工人都在有條不紊地工作着,便不時點起頭來。
劉穆之則邊走邊介紹,“那邊的五十個人正在碎石,就是大塊的石頭打成碎塊,這些碎石塊與沙石、水泥混合起來再加上水,便成了混泥土。混你土是澆築樓面的最重要的原料,將石頭打碎更容易將樓面鋪設平整。碎石的工作是最累的,我將他們半天一輪換,當他們每人輪過兩遍後,第二樓就差不多蓋起來了。”
範寧聽劉穆之說完,頓時詫異起來,“你招了五百人來此,聽你剛纔這麼一說,是打算十日之內完成蓋樓的工作?”
劉穆之再次點頭,指着遠處的樓面道,“明公您看,我們的工作是從前天開始的,第一天主要是磨合,但也將第二樓的框架大體立了起來。又經過半天之後,他們便基本熟悉了在這工作的節奏,昨天中午前開始進行建築的準備工作,半天內就已澆完了一個樓面。他們今天的進度明顯比昨天更快了,我想今天澆築兩個樓面是沒有問題的,後天就能將第一層樓面全部竣工了......”
範寧便聽便點頭,範二則適時地補充道,“澆築第二層的時候,其實可以直接在第一層樓面上和混泥土,將梯子也一併搬到第一層樓面,所以速度上不會差太多。也就是說,兩天澆築完一層樓面是沒有問題的,蓋樓全部完工也就是六七天時間,十五之前肯定能夠完成了......”
“有這麼快?”範寧不敢相信地問道。
“其實也不算快了,咱們建這樓應該從籌集各種材料開始算起的,建築材料和人力纔是最主要的。如果有足夠多人的人,一天時間我都能將這樓給蓋出來。”範二繼續解釋起來,而後越說就越興奮。
使用鋼筋水泥和磚頭瓦塊蓋樓,明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傳統的建築方式,一般都是從下往上蓋,講究的是萬丈高樓平地起;而用鋼筋水泥建造的高樓,卻可以由上往下蓋,或是先蓋其中某一層,或是同時幾層一起蓋。
二十一世紀的長沙某五十七層的高樓,建造的時間不過十九天而已,平均下來正好一天三層。
更快的建築速度是神奇的印度人創造的,他們僅僅用了四十八個小時就造了十層樓。
平均每天蓋五層!
當然了,印度人這一天是滿打滿算的。
範二肯定不能跟他們比,畢竟這個時代的晚上照明就是一個大問題,畢竟他也沒想過創造記錄不是?而且,現在時間綽綽有餘,蓋樓什麼的,不用太趕的。
他這話聽在範寧和劉穆之耳中,實在有些吹牛之嫌,好在兩人都只是笑笑,並沒有開口反駁。
範二也很快意識到了自己的疏忽,——鋪設模板什麼的的確可以幾個樓層一起進行,但木板下面的支撐呢?這個時代沒有足夠多的鋼筋,澆築第二層樓面時還是得需要將支撐點設在第一層上的。
明知自己失言,他只得尷尬地笑着補充道,“其實蓋樓本身並不太難,難的是後面的裝潢工作,咱們還有二十天的時間搞裝潢,但也還是時間緊迫的。不過,到了裝潢的階段也就不需要看老天的眼色行事了,晴天雨天都一個樣。
劉穆之聽了範二之語,也意識到工作越來越有難度了。
如果說建樓只需要把握大方向的話,裝潢可就需要面面俱到了,現在蓋出來的樓還只能說是半成品,可裝潢之後就不能這麼說了。
無心之失,也會成爲話柄的。
劉穆之表示鴨梨很大。
範寧卻爲範二能夠認識到這一點表示欣慰,行百里而半九十,能夠認識到後面的艱難,表明他的確是成熟了。
他繼續在劉穆之的講解下往裡走,聽他詳細介紹起各種工種、各種工作的優缺點以及工作重心後,他不但對井井有條的工地甚爲滿意,對劉穆之亦是十分欣賞了。
而後幾個人從第二樓的另一邊轉了出來,便看到了前方從碼頭處延伸出來的水泥路。
這條水泥路也是,在範二的親自指揮下造出的第一條水泥路,她長有二三十丈,寬一丈多,彷彿如同一匹緞子撲在路面上。
看慣了黃泥地面和青石板鋪就的路面的範寧,看到水泥路時,還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範寧走到水泥路上,感受了她的堅硬之後,又用腳跟踏了幾下,“這是混泥土鋪成的?現在做出的樓面也會和它一樣嗎?”
劉穆之笑答道,“這條水泥路是一個多月以前鋪就的,當時捨不得多放水泥,而且還下着雨,所以在質量上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的。現在做出來的樓面肯定更好,但您最後可能看到的樓面上是鋪上木地板,或者地毯的。”
範寧“哦”了一聲,又忍不住問道,“既然還要鋪設木板或地毯,何必用混泥土做樓面?想着這玩意就足夠冷,而且這麼重。”
劉穆之也不知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纔好,只得轉向範二,後者當即笑道,“混泥土的隔音效果比較好,也能防火,這是用木板的樓面所不具備的。”
範寧點點頭,又在劉穆之的引導下往製作玻璃框的作坊轉了一圈。
出來之後,範寧終於將憋了半天的問題問了出來,“道民有沒有想過回郡衙做事,做商賈實在是埋沒了你啊。”
範二一愣,隨之與劉穆之面面相覷起來。
範寧這是向劉穆之拋橄欖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