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倭人集結
雖說因爲朱瞻埈行動果斷的關係,九州島上的倭國大名並沒有在明軍登陸之前得知對馬島被攻佔的消息,以至於錯過了提前集結大軍抵擋明軍進攻的最佳時機。
但明朝龐大的船隊抵達朝鮮,還佔領了濟州島修建據點,這點消息九州島上的大名們還是能搞得到的。
所以雖然不知道明軍什麼時候會登陸和進攻,九州島上的倭國大名們還是提前做了一些戰爭的準備,比如說整頓軍備、囤積軍糧,讓家裡的武士做好打仗的準備。
不過考慮到九州島上的倭國大名得到消息的時候正是農忙的時節,他們要忙於農事,實在不敢大規模徵發領民轉化爲農兵,所以所謂的準備也只不過是做好了戰備,但卻沒有做好開戰的準備。
畢竟倭國實行的是分封式的制度,即便是大名也是靠手下家臣,以及家臣所豢養的武士和士兵來保持武力的。
大名自己雖然也有直屬的武士和士兵,但數量卻通常來說並不會很多,真正要用兵的時候還是需要提前通知家臣先召集各自豢養的武士和士兵,再匯聚到大名麾下,湊成一支軍隊。
這種打仗方式和歐洲的騎士、領主的軍事制度沒什麼區別,都是封建分封的體現。
華夏文明在春秋以前其實也和這大差不差,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就是周天子的封臣,而這些諸侯下面也有着各自的封臣,需要打仗用兵的時候,封臣就會帶着各家的甲士集結到諸侯的麾下,跟隨諸侯去打仗。
這種軍事制度固然能夠保證領地上能夠長期維持着一支有一定戰鬥力的軍隊,畢竟甲士、武士這一類披甲的職業士兵通常就是一個家族最大的保障,各個封臣只要不是特別擺爛的,對此都會比較上心的去維護。
除非是真的窮的養不起,或者封臣本身是個奇葩,否則都不會在這方面摳搜或者節省。
但同樣相對來說,手下的封臣有足夠的武力,也同樣容易滋長野心,而當野心和實力相匹配的時候,就容易發生下克上的事情。
這一點在歐洲如是,在倭國如是,在中國亦如是。
所以中國在社會發展,實現了大一統之後,便開始着手廢除分封制,雖然這東西往後又綿延了幾百上千年,但分封制本身卻已經不再是華夏文明的主要軍事制度和政治管理制度了,而是蛻變爲一種禮儀性質的貴族制度。
而歐洲則要到工業革命興起,騎士被火槍掃進歷史的垃圾堆,才結束這種軍事制度的使用。
畢竟在大一統背景下建立起來的中央常備軍,無論是規模還是效率,都要比貴族私兵來的強。
儘管也會有人說分封制度下的極限動員能夠榨出比中央常備軍更多的人力來,但常備軍和徵招軍的戰鬥力差距同樣也是明顯的。
不過倭國相對來說比較封閉和保守,這個國家直到近現代被人打破了國門,整個國家舊有的制度完全崩潰,纔算是終結了分封制度。
而現在,倭國自然還是分封制度,在作爲領主的大名沒有宣佈集結軍隊的情況下,封臣是沒法事先召集軍隊的。
所以在朱瞻埈打過來,已經佔領了福岡之後,九州島上的大名們這才着急忙慌的開始召集軍隊,準備抵抗明軍的征伐。 事實上在早就得到明軍會發動進攻的消息的前提下,九州島上的大名應該早就已經做好了迎戰的準備纔對,然而受限於分封制度本身的約束和限制,九州島上的大名並不能提前召集軍隊,更沒法長時間的維持召集軍隊的狀態。
無他,封臣跟着大名打仗,大名可是要管飯的。
有錢一點的大名還能拿錢跟糧商買糧食,窮一點的大名別說自己下地種田了,真糧食不夠的時候,還要自己絕食來節約糧食真不是誇張。
在這樣的情況下,九州島上的大名自然不可能提前幾個月把軍隊集結起來,放着田地裡等待收割的糧食不管來防備明軍的進攻。
真這麼幹,怕是明軍還沒打過來,手下的封臣就已經要造反了。
所以他們原本是打算像元朝徵倭時一樣,讓對馬島當炮灰,明軍打到對馬島了,島上的倭人把消息傳回來,他們可以趁明軍攻打對馬島和從對馬島過來九州島的這段時間召集軍隊做好防禦。
這樣當明軍登陸九州島的時候,他們已經集結好了大軍,就算打不贏也能多撐一段時間。
到時候幕府肯定會派出增援,這仗就還有的打。
萬一他們運氣再好一點,明軍也碰上了神風摧毀掉他們的艦隊的話,那倭國可就又可以白撿一場勝利了。
可別覺得倭人的這種想法荒謬,正是因爲兩次蒙元徵倭都敗於颱風,所以倭人一直有一種說法是他們是被神風庇佑的國家,在得知明軍要來攻打自己的時候,倭國可是很多地方都有向神靈祈禱,再次掀起神風的祈願的。
但很顯然,在真龍面前,倭國的神靈就算真的有能力掀起所謂的“神風”,也沒法翻起什麼風浪來。
當九州島的大名花了好幾天的時間,費勁巴拉的帶着集結起來的三萬五千人的“大軍”和樊忠所率領的並不滿編的三衛兵馬正面相遇展開了戰鬥時,便得到充分的證明。
雖然這次九州島的大名們集結的軍隊中各家的武士和長期服役的士兵佔到了一萬五千人,徵招來的農兵也有兩萬人,兵力幾乎是樊忠手上鄭藩軍隊的近三倍,但雙方僅僅只是激戰了半個時辰,九州大名們好不容易集結起來的軍隊就已經被打到崩潰了。
倒不是這些武士老爺們作戰不努力,也不是徵招來的農兵一觸即潰。
事實上他們在大名們的妖魔化宣傳之下,把明軍當成了當年動輒屠城的蒙古人,爲了保衛家園激發出來的士氣是還算不錯的,在明軍的火槍與虎蹲炮面前即便承受了巨大的傷亡也敢於發起進攻。
但戰鬥力和裝備上的差距,並不是靠着士氣和人數就能夠彌補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