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瞻埈準備屠神的時候,征討交趾的朱瞻基也同樣在準備殺人。
不過他這邊準備殺掉的是當地叛軍的俘虜,而不是什麼神靈之類的存在。
經過了幾個月的征討,朱瞻基擊潰了交趾布政司境內大大小小的反抗勢力十幾個,抓到的俘虜也相當不少。
一開始朱瞻基還表現的比較仁慈,打算用王化來感化這些人,學一學諸葛孔明的七擒孟獲,按照朝廷既定的戰略來走。
他當然不是一味學習諸葛亮釋放被俘的反抗勢力首領,而是赦免那些普通的百姓,不追究他們反抗朝廷的罪過。
不然得話,造反在中國無論哪朝哪代都是要掉腦袋的大罪,也就是趙宋喜歡玩招安,算是個例外。
朱瞻基不打算追究這些普通交趾當地百姓反抗朝廷的罪過,主要還是看當地實在是太窮,這些當地百姓家裡可謂是字面意思的家徒四壁身無長物。
住在已經被大明開始開發的城市裡的百姓還稍微好一點,起碼還有像樣一點的房子。
可當大軍出征在外,路過一些村莊的時候,看着那些就只是用竹子或者木板搭建起來的茅草房子,朱瞻基覺着自己就算把他們都殺了也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只是威懾當地百姓不要再反抗朝廷,砍掉那些爲首的叛亂份子的腦袋就夠了,沒必要搞大肆株連或者屠城滅村之類的事情。
雖說這些當地百姓大多和叛軍有關聯,很多當地人乾脆就是叛軍,就連村莊也是叛軍盤踞的據點,但殺光他們並不是明軍的作風。
現在的大明軍隊還是一支軍紀嚴明的王師,沒墮落成明末那羣兵過如篦、匪過如篩,借老鄉人頭領軍功的兵痞。
所以對於朱瞻基不打算大肆株連當地百姓的決定,作爲副將和實際指揮的李彬也覺得這樣可以彰顯朝廷的仁義,所以就同意了朱瞻基的決定。
然而當他們的命令執行下去之後,明軍後勤屢次遭到偷襲,甚至有人在他們的飲水、糧食中下毒,更有當地女子引誘明軍將士再行殺害的事情發生。
面對這種情況,就算朱瞻基再怎麼想要表現出朝廷的仁義,表現出他朱瞻基不是一個嗜殺之人,這種時候也必須開殺戒了。
沒出問題之前或者問題不嚴重,朱瞻基都可以繼續執行懷柔政策,但現在這些當地人表現得並沒有因爲朱瞻基的懷柔而有所感化,無論是出於大軍穩定後方和戰局的需要,還是維持朝廷的威嚴,有些殺戮都是必須要進行的。
於是在李彬的安排和朱瞻基的命令下,明軍開始對那些被確認還有反抗大明活動的村莊實施了摧毀。
將整個村子付之一炬,那些當地百姓中成年男子大多被直接斬殺,剩下的老弱則被遷移到明軍掌控的城市,交由交趾布政司當地的衙門和官員來管理。
這樣的做法無疑是頗有成效的,至少當朱瞻基的軍隊將一整條補給線上那些有反抗行爲的村子都清理掉之後,他的後勤補給效率得到了顯著提高,而補給線路的安全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從戰術上來說,朱瞻基這麼做並沒有太大的毛病,但是從戰略上來說,朱瞻基這麼做未免將他前一段時間所執行的懷柔政策帶來的正面影響清空了。
至少朱瞻基麾下原本徵招來的不少當地人組成的僕從軍中,就有不少反對情緒產生,一些人還做了逃兵,甚至對着大明的軍隊舉起了武器。
儘管這對於明軍來說等於自動增加的軍功,但總歸是讓朝廷想要以王道教化來收服這片土地的計劃受到了影響。
雖說征討工作變得更加順利了,這也同樣激起了當地人的反抗情緒,更多的村莊加入了叛軍的行列,想要站出來反抗大明,將大明趕出這片土地。
然而他們的努力除了給朱瞻基和李彬製造了一些麻煩來練手之外,並沒有造成什麼太大的反向,也沒有對明軍造成什麼阻礙。
畢竟,交趾在多年以前就已經被英國公張輔犁過一遍,如今降而復叛也無非是看張輔不在交趾了,覺得自己‘打不過張輔還打不過你’而盲目自信。
這些叛軍無論是裝備還是訓練其實都非常有限,比較精銳的部分還在和張輔之前帶來的平叛軍隊作戰,能夠對朱瞻基的部隊造成威脅的反抗勢力和叛軍實在是寥寥無幾。
更不用說這些叛軍也就是數量上還行,同武器裝備已經升級更新換代到火槍的明軍相比,戰鬥力上的差距實在是有點大。
在當地更是有不少被兩支明軍都打過的叛軍,因爲火槍帶來的印象泰國深刻,甚至認爲朱瞻基這邊的明軍要更能打一些,以至於面對他的時候都表現出望風而逃與不戰而降這兩種特質了。
單從這一點上來看,朱瞻基的平叛之役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他肅清了交趾當地大部分的叛軍和滋生叛軍的溫牀,儘管這手段談不上有多仁慈,但至少絕對高效。
在此期間朱瞻基也和張輔聯繫過,詢問是否需要兩支明軍合兵一處或者共同行動。
不過張輔作爲如今大明的一代名將,自然不會覺得區區交趾叛軍需要兩支軍隊來進剿,所以並沒有讓朱瞻基和他匯合,只是讓朱瞻基帶着他的部隊繼續在交趾進行掃蕩,摧毀那些反抗勢力的根基。
而張輔自己則開始騰出一部分手來收拾那些當地跟着交趾叛軍一起叛亂的土司,並着手穩定當地的秩序。
唯一對朱瞻基這邊提出的要求也只是讓朱瞻基打通兩軍之間的補給線,然後從朱瞻基這邊獲取後勤補給而已。
畢竟這樣一來,就只是從交趾布政司爲張輔的軍隊提供後勤補給,而不需要從國內翻山越嶺的運到雲南,再從雲南送到張輔軍中那麼麻煩。
不僅極大的減小了後勤壓力,也降低了路上的損耗,可以把更多的糧食與補給都送到張輔的軍中,讓張輔可以更好的把精力都放到作戰上。
朝廷方面對張輔和朱瞻基這兩邊的進展都很滿意,在後勤補給和後續支持上都不遺餘力的迅速跟進,以確保兩支軍隊的作戰效率,同時也讓他能夠沒有後顧之憂的專心對付叛軍。
由於已經從海貿方面嚐到了甜頭,如今的大明對於供給兩支軍隊在外作戰倒是並沒有什麼壓力。
只需要從泉州將貨物發往交趾,然後將瓷器、絲綢等商品在交趾當地發賣,換購成糧食連同其他軍需一起運送到軍中就可以完成補給。
這條路線無疑極大的縮短了明軍的後勤補給線,讓他們可以就糧當地,這極大的減輕了後勤壓力的同時也提升了明軍的作戰效率。 甚至於李彬還給朱瞻基出了個主意,讓他拿出一部分軍資僱傭交趾周邊國家的軍隊,讓他們協助剿滅叛軍。
要知道在永樂時期,大明在南洋一帶的聲望還是很高的,尤其是很多國家都見識過鄭和那龐大到超乎他們想象的艦隊,以及強大的明軍的實力。
就連朱棣派人征討交趾,也是因爲之前安南前任王室向大明求助,叛軍殺死了前任王室的人,還還對大明進行了攻擊,非常不給朱棣面子,才惹來了大明派兵征討。
結果自然也很明顯,自那以後就沒有了安南,只有交趾布政司。
所以對於能夠給大明當狗,周邊國家都是很願意的,尤其是當他們瞭解到朱瞻基是大明的皇太孫,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的時候,他們貼上來的速度不比狗看到了一根肉骨頭跑過來的速度慢。
於是乎在朱瞻基的麾下一下子就多出了好幾萬人的當地軍隊,雖說他們的裝備着實不太行,打起仗來也是湊數的成分大於實際意義,但對於明軍來說卻也算得上是一個有效的補充。
至少現在朱瞻基不需要派明軍自己去鑽深山老林了,大可讓這些當地軍隊去。
要知道這可是在後世都還有許多地方處於原始狀態未開發的西南半島,深山老林什麼的不要太多,而這些深山老林很多時候是真的會“吃人”的。
之前朱瞻基都是儘可能用當地人去探索這些深山老林,尋找可能藏匿的叛軍。
只是一方面受限於人手有限,畢竟交趾當地都掀起叛亂了,能夠被朱瞻基僱傭的人只是少數。
另一方面也是交趾當地的人對叛軍多少還是有一些同情,隱瞞不報、通風報信的事情並不是沒有。
因此導致朱瞻基搜索的效率並不算高,雖然進剿的效率還行,卻也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
現在有了周邊國家派出的軍隊,人手更充足的情況下自然效率也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尤其是周邊國家和曾經的安南打過不少仗,雙方之間的關係可說不上有多好,不少還有仇怨在身,自然也就沒有了什麼隱瞞不報和通風報信之類的破事。
很快大批的叛軍從林子裡被搜捕出來,押送到了朱瞻基的軍前。
對於這些叛軍,顯然就算大明朝廷制定的平叛政策是儘可能的懷柔,也不會留着他們的腦袋。
儘管軍中有人勸說朱瞻基和李彬殺俘不祥,但這些俘虜還是被下令斬殺,首級被築成了京觀以震懾其他叛軍。
明軍這種殘酷的做法頓時對周邊國家派來的僕從軍造成了極大的震撼,畢竟在這些國家心目當中大明那是天朝上國,是文雅繁華之地,大明的軍隊也應該是仁義之師。
但是現在明軍表現出了兇殘的一面,無疑讓這些國家派來的僕從軍大受震撼,但同時也讓他們對大明變得更加順從。
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的腦袋成爲京觀上的裝飾品,還是留在脖子上吃飯比較好。
而對於交趾當地的人來說,殺俘築京觀這種事情也是充滿了震撼的。
那死的不是他們的親戚朋友也是認識的人,是和他們一樣想要恢復安南國祚、反抗大明統治的義士,可現在他們的腦袋都成了明人誇耀武勳和彰顯兇殘的裝飾,這如何能不讓這些交趾當地的人感到震撼呢?
不得不說,這些當地人確實畏威而不懷德,之前朱瞻基採取懷柔政策的時候他們反反覆覆認爲大明軟弱可欺,可在腦袋要被砍下來築京觀的威懾下這些當地人反而退縮了。
畢竟人都是怕死的,就像歷史上英國公張輔征討交趾的叛亂一樣,他來了這些當地人立刻望風而降,他走了這些人就立刻舉起反旗。
究其原因無非是之前張輔把他們打怕了,他們懼怕張輔和他的軍隊而已。
現在朱瞻基幫他們加深了對大明的畏懼,這令不少只是被裹挾或者被煽動,以及想要進行投機的人開始搖擺不定。
他們舉起反旗可不是什麼家國民族大義,只不過是有人想要自己當皇帝,於是鼓吹大明是侵略他們的人,然後煽動起了當地的貴族勢力而已。
明初的時候交趾雖然已經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數百年了,但當地可沒有斷了同中原王朝的往來。
之前的安南可是和周邊國家一樣,都想要當大明的狗的。
安南古稱交趾,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的領土,五代以後,方獨立成國。
元末戰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幅,一度發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銅柱二百餘里,霸佔丘溫、慶遠等五縣。
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曾頒詔曉諭安南國王陳日昆,命令歸還,但陳朝此時已由國相黎季犛掌權,他脅迫國王陳日昆,稱兵拒命。
朱元璋以戰爭方息,重在安撫,不願再起干戈,於是置之不理,安南從此處於半獨立狀態。
後來黎季犛隨意廢立和殺死陳朝君主,最後更是自己謀朝篡位,自稱太上皇,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以太上皇的身份把持安南朝政,更挑釁大明,殺死了大明派來的使者,最終激怒朱棣派兵征討。
永樂一朝大明在安南設立了交趾布政司,維持了二十多年的統治,直到宣德棄地之後安南方纔復國。
但復國之後的安南依舊對大明表示了臣服,之後一直朝貢不絕。
由此可見,能給大明當狗,當地人其實並不排斥,更不用說那些普通當地百姓,連字都不認識,又哪來的什麼家國大義?(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