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劍已經在陶老闆的手上,火龍珠在球團廠。”黃毛老道語出驚人。
“天子劍會在我手裡,我怎麼不知道呢?”陶善仁問道。
“天子劍就在船上,就在程新明的那條船上懸掛着,那條被你收購的船。”黃毛老道說道。
“是嗎?”陶善仁驚喜不已。“我火速打電話讓人去取。”
從河底出土的一把鏽劍就是天子劍,就是一把對付公主的劍,而且這把劍還是程新明親手挖出來的,真是造物弄人。
“這把天子劍,已經在河底沉睡多年,早就沒有了當年的鋒利與霸氣。這把劍,還得用七七四十九天的時間,用砂紙打磨,磨去劍身的鏽蝕,然後再用七七四十九天,用酒精浸泡,除去劍上的陰毒。再用溫火烤上七七四十九天,溫暖劍身,慢慢培養,這樣寶劍的劍氣纔會再出來,昔日的雄風和霸主地位纔會再次激發出來。”黃毛老道說得頭頭是道。
“一切遵從道長的吩咐,只是這麼多天會會不太長了?”陶善仁說道。
“必須得那麼長時間,否則劍一點作用都不起。一把寶劍就象一個人,一個人沒有了鬥志,沒有了上進心,就會象是一個廢人。要培養出一個強者也得花上一段時間,循序漸進。寶劍也是一樣,如同人一樣也是有靈氣的,只有慢慢培養才能讓他由弱變強。”
“那麼火龍珠又在球團廠的什麼地方?”陶善仁問道上。
“那火龍珠在球團廠的龜殼裡面。”黃毛老道說道。
“哦,有這等奇事,一隻龜殼裡競有九顆珠子?”陶善仁瞪大了眼睛,真是不可相信。
"這沒什麼大驚小怪的。其實那隻巨大的龜殼並不是什麼烏龜,而是一隻龍。一龍生九子,九子不相同。一物剋一物,一物降一物。生得象烏龜一樣的龍叫做霸下,又名贔屓,是龍的第六個兒子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
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爲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攻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刻面石碑,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神廟之前形似龜揹着香爐的就是它。霸下萬年之後,身體縮小,就從龜殼裡出來,游回東海。而它那巨大的龜殼留在一座孤島或是高山的峽谷之中。也是上一次你們製造車禍,讓程新明跌入無底深谷之中,竟是神使神差,讓他拾得了至寶,他卻還是渾然不知。”黃毛老道說道。
陶善仁面露尷尬之色,上次在公路上做手腳的事他也知道?
黃毛老道繼續說道:“守護公主墓的是九條龍,分別是火龍、水龍、土龍、石龍、金龍、木龍、霸龍、道龍、廳龍。這九條龍各有各的法寶,各有各的利器。只有贔屓的九顆火龍珠方能將他們制服,只有天子劍才能將他們一斬兩斷。這九顆火龍珠各有不同的顏色,對付不同的龍。紅色是火珠對付火龍。無色透明是水珠對付水龍。黃土色是土珠,對付土龍。各種顏色對付一種龍,如果弄錯了就一點效用也沒有。”
“我派人去把那烏龜殼偷來就是了。”陶善仁說道。
“這可不行,萬萬魯莽不得,打草驚蛇,會讓程新明起疑心的。倒是有一個人可已把那東西要了過來。”
“哦,是誰能要了過來。”陶善仁很有興趣。
“就是他。”黃毛老道指着桌邊坐的一個人。那個驚了一下。這個人一直就在他們身邊,靜靜地聽着陶善仁與道長的對話,一言不發,倒也是一位坤得住的人。就象是坐在主席臺上,正襟危坐,聽別人作報告,這個人慈眉善目,一看就是位當大官的。
黃毛老道一指這人,陶善仁臉色立刻就變了。那人也不焦不急,衝陶善仁擺了擺手。陶善仁畢恭畢敬地望着他。
黃毛老道眼中沒有一絲尊重之色,輕輕說道:“這件事情也只有你親自出馬才能辦到。你對程新明
有恩,他定會聽你的話。巧言騙得來即可。烏龜殼是至陰之物,是補陰的最佳藥品。對於陰虛火旺之人食之最有益處,與一些至陽的補品一同食用,會起到陰陽平衡陽的作用,補纔有最有效用的。而且這烏龜殼燃燒驅蚊子又是最效。你只要說最近身體火氣太旺,想把龜殼弄來治病,就會輕而易舉地到手。”
“不知尊長意下如何?”陶善仁徵求那人的意見。看起來,這人地位在陶善仁之上,又剛好管着陶善仁,不然以陶善仁新羅市黑老大的身份,還會如此地尊重這個人?
“區區小事,又有何難,我親自去一趟就是了,一切都聽從道長的安排。”長者安然地說道。陶善仁這才鬆了一口氣。
”行動要快。”黃毛老道又補充道,“我擔心我那師妹會搶在我們之先跟程新明說了那秘密,如果火龍珠落在了程新明手裡,一切計劃就都完了。”
“其實在道長沒說這件事之前,我就知道那龜殼不同尋常,曾讓我的手下人去試探過,程新明一口答應了下來,只是最近忙了些沒工夫去拿罷了。明天我讓秘書安排時間,親自到程新明的球團廠去一趟,裝作是視察工作,關心他球團廠的工作進程,順便提起這事,把那龜殼拖過來。”
老者好象是早就知道這一切,怪不得坐得住,又沉得住氣,是個幹大事的人。還是比我要棋高一着。陶善仁暗暗地想道。老大就是老大,快人一步,敢爲人先,搶佔先機,纔會步步爲贏。
“道長只管按你的計劃行事,一切我們都會強力配合,這件事情你我強強聯手是一件雙贏的事情。早日除了程新明,你們也好早日讓魔玉回到導師手中,除掉社會上危險人間的怪物,爲民除害。我們呢,也正是借道長的力量,除掉我們的對手,眼中釘,肉中刺。恢復我們在新羅的霸主地位,一統新羅市的鐵砂市場。只是我有一事不明,這程新明與佛教又有什麼淵源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