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 諸葛攸入夥

稟丘距離泰山縣三百來裡,乘馬不消一日就到。初九日,石青、諸葛攸連決來到兗州首府,以大晉先遣使的身份秘密拜訪了劉啓。

劉啓年已五旬,面目慈和。含蓄內斂,對兩人很客氣。歡宴一場,臨寢又安排了陪寢侍女。諸葛攸坦然自若地道了謝,隨後像色中餓鬼一般,匆匆鑽進了溫柔鄉。石青道謝推辭,劉啓也不在意,任其自便。

第二天一早,他們辭別劉啓,迴轉泰山,同行多了一人:劉復。

這次來稟丘,爲的是求取兗州刺史的信印。

石青意欲冒充刺史府官員,混進泰山縣,聯絡左敬亭,以便裡應外合。誰知劉啓十分誠心,聽說原由後,命兒子劉復親自出面,配合‘三義軍’的行動。劉復任過肥子縣長,泰山附近的人大多認識;有他出面,可信度可就高多了。

午後,行至肥子城廢墟,孫霸、丁析率二十名精悍衛士迎上來。石青、諸葛攸向劉復道了聲珍重,告辭而去。孫霸冒充刺史府親衛,護衛劉復前去泰山縣城。

大晉北伐,三義軍先驅北上,奉高城、諸葛山莊、羊家樓響應,六月十三結盟組建聯軍。。。一個接一個的消息傳入泰山縣城,弄得城內一片緊張。

其他人可以響應北伐,可以投靠大晉,唯獨佔據泰山縣的王傳不行。因爲王傳是王彌的侄孫,而王彌是大晉司馬氏的仇人。

永嘉之亂,司馬氏子弟自相殘殺。殺得大晉沒了軍隊,殺得北方城城殘破、村村流民,殺得天下人紛紛起事,其中有兩股聲勢最大,規模超過二十萬人;王彌是其中一股的首領。王彌的運氣不好,一起事總是遇到厲害的對手,起事後,屢屢被打得頭破血流。走投無路之下,他投靠了匈奴劉淵。當時劉淵沒有多大實力,所有部屬包括附晉的匈奴五部、附庸漢人、雜胡,加起來還沒王彌手下人多;只能悄悄呆在幷州,不敢跑出來惹事生非。

王彌投降匈奴,劉淵聲勢大漲,自此有了平定北方,覆滅西晉的潛力。

與此同時,王彌開始轉運;南征北伐,戰無不勝;爲匈奴劉氏攻克青、兗數州之地;又夥同石勒、劉曜攻克都城洛陽,生擒晉懷帝,大晉正溯傳承因此斷絕。

王彌與司馬氏之間,如此深仇大恨,誰會忘卻?誰能忘卻?王傳怎敢響應大晉北伐?

向兗州刺史府告密後,王傳就急不可耐地等待消息。常年躲在深山的他,除此之外,也沒有向鄴城朝廷示警的其他渠道。

正自坐立不安之時,城上值守部將來報,有一小隊人自稱是稟丘信使,前來扣城,有人認出,爲首者是原肥子縣長劉復。

“劉復?劉刺史的公子麼?”王傳大喜,親帶一幫親信出城迎接。

劉復很擅長與人交際,一見面就送給王傳一頂高帽。“王督護身在草莽,心在社稷。真乃忠貞之士。”

王傳顧不得客套,一邊揖讓,一邊急問:“劉大人,大晉北伐的消息可曾送往鄴城?三義軍在泰山招攬人馬,活動猖獗;刺史大人可有定計?”

劉復不慌不忙。“王督護放心,大晉北伐的消息已快馬傳向鄴城;此時,該已到了。至於三義軍麼。。。劉復正爲此而來。”

王傳又驚又喜。“據王某所知,三義軍不下三千衆,戰力強悍,不容小覷,請朝廷儘早發兵剿除爲好。”

劉復從容道:“等朝廷出兵只怕有些晚。奉高城、諸葛山莊、羊家樓三日後與祖家軍結盟。一旦定盟,別說泰山一郡,整個兗州都可能糜亂。事不宜遲,家父決定,務必在十三日前破了祖家軍。請王督護與兗州同心破賊。”

王傳砸砸嘴巴,欣喜道:“哈哈。這是自然。劉大人,王某備下酒宴,爲大人洗塵。請。”揖讓着,引劉復進入城內。

劉復進入泰山縣的時候。石青和諸葛攸也回到新義軍駐地。

祖鳳、司揚、韓彭、伍慈迎上來。

司揚搶在祖鳳前面,衝上來擂了石青一拳。哇哇大叫:“蠍子。太棒了。奶奶的。奉高城來信,明兒上午一千二百兵丁準時到達。哈哈,新義軍又添一千多人。真他媽痛快!”

奉高城人丁五千左右,青壯兩千。派出一千二百人已是極限,足見誠心。一旦這些人收編降服,奉高城就名存實亡。

這樣的好消息,石青聽到後本應該高興,可他彷彿有些魂不守舍,勉強笑了笑,道:“請他們明日午時前趕到泰山縣東十里外埋伏,等候命令。”

女孩子心細,祖鳳看出異狀。靠近過來,問道:“怎麼?兗州之行不順?”語聲輕輕,切意濃濃。

石青一悟,揣摩着自家心思道:“不是,兗州之行很順。不過。。。我怎麼感覺有點不真實。呵呵。也許是張遇留下的陰影?”

新義軍計劃是,聯絡左敬亭,調出王傳,以便左敬亭有機會控制城池。爲了這個計劃,他們編造噱頭,佈置了一個敗亦無損,勝則可能獨霸泰山郡的陷阱,讓王傳往下跳。

似乎一切很順利。兗州劉啓很配合,劉復進了泰山縣,奉高城襄助的人馬也來了。爲什麼會覺得不真實呢?

石青很納悶。

諸葛攸感覺很沒面子,有些惱怒道:“石帥放心。王傳一介流民,怎能和張遇相比?諸葛攸只需略施手段,定然讓其束手。”

是麼?石青狐疑地望過去。這傢伙叫諸葛攸,不叫諸葛亮。

“不錯!王傳算什麼?慈胸中所藏,隨便擠點,淹也淹死他。”伍慈不放過任何表功的機會,意興飛揚,拉開架式。已準備大大自褒一番。

看到伍慈,石青眉頭徹底皺了起來。這傢伙叫伍慈,可不是伍子胥。

這個計劃出自三人之手,一個是伍慈,一個是諸葛攸,一個就是石青自己。讓石青感覺不踏實的就是:這三人有一個能讓人徹底放心的麼?

伍慈,思維天馬行空的鬼猴子,所出的主意從來沒捱過地。

諸葛攸,皮厚心黑、莽撞膽大之輩。智算超羣。。。暫時看不出。

自己,毒蠍的一半,武勇狠辣,心思沒有多少;穿越客的一半,數理化不錯,紙上談兵有一套,玩陰謀詭計幼稚園還沒畢業。

一想到這,石青的不踏實就變成了不安。“來!大夥兒再議議,哪兒容易出紕漏?”

司揚賊笑。“蠍子。你的膽子越來越小了。怕什麼!出了紕漏能怎樣?不過是王傳不上鉤,一時拿不下泰山縣。只要我們收編了奉高城、徂徠山兩個塢堡,近萬大軍在手,糧草輜重不愁;以後拿下泰山縣還不是易如反掌?”

“不錯!”韓彭點頭贊成:“我們不知道王傳的心思,設想的再好也是無用。依我的主意,不用這些小伎倆,以堂堂正正之師攻打,還怕拿不下小小的泰山縣?”

諸葛攸、伍慈白了兩人一眼,頗不滿意。費盡腦筋籌劃的奇謀妙策,竟成了小伎倆?

石青卻是霍然頓悟。驚喜道:“對。遜之說的好。以堂堂正正之師,以實力取勝,纔是正理。一廂情願地依靠計謀,把自己的命運託付給運氣,太不可靠。”

石青振奮,祖鳳眼中立即熠熠閃光,湊趣道:“既然如此,目前該當如何?”

石青沉吟道:“這次籌劃,如箭上弦。劉公子已進泰山縣,來不及更改了。目前,我們只需要保證劉公子一行的安危就可,原有的籌劃,成與不成,無關緊要。嗯。。。遜之,你帶五百志願兵隨身攜帶飛鉤,今夜去泰山縣城外埋伏,留意城內動靜。若是有變,想法接應劉公子。另外帶十名子弟騎,與大營保持聯絡。”

韓彭應聲去了。諸葛攸惱怒道:“罷了罷了。看來,新義軍沒有用我之地,明日我趕往東萊,和蘇公子會合去。”

諸葛攸是蘇忘的人,早晚一天都會走。石青明知他說的是氣話,還是有些唏噓。“蘇公子的船快到東萊了。睿遠兄要走,小弟不敢強留。希望睿遠兄不要忘記新義軍的兄弟,有暇之日,多來相聚。”

諸葛攸一瞪眼,打量了石青一陣,突然大叫起來:“石帥。你當真趕我走!”

石青一怔。“小弟怎敢?只不過睿遠兄是蘇公子的部屬,這個。。。”

“狗屁的部屬!”諸葛攸狂態大發。“諸葛攸乃諸葛氏子弟,怎會是那個土財主的部屬。諸葛攸單身北上,人單勢孤,不得已才湊到蘇忘一夥。哼哼。。。蘇忘這個土財主,一心想躲到東萊偏僻之鄉稱王稱霸,諸葛攸不屑與之爲伍。早想另謀出路。。。”

說到這,他臉色漲紅起來。“。。。石帥。我說走是開玩笑,其實諸葛攸想正式入夥新義軍。”

石青驚愕不已:“入夥新義軍?新義軍有什麼好?”

諸葛攸不好意思地嘿嘿笑道:“新義軍敢幹敢闖。嘿嘿。。。隨性而爲,闖哪是哪。這等新鮮刺激的日子,諸葛攸早已心神俱往。”

果然是個莽撞任性的傢伙。石青徹底無語了。

五十一章 信念與本能的對決九十四章 可怕的謠言三十章 以後的打算補全八十一章 博浪六四十八章 圍困下的襄國十七章 出人意料的結果五十六章 攻守較技四十九章 合肥遇險七十五章 前夕下七十二章 挺進豫州五十六章 金鉤六十五章 夜襲下十一章 雛形二十六章 血腥的襄國之夜二十一章 哪有恁多爲什麼六十七章 麻姑的決定二十九章 以後的打算未完稍後補全六十七章 意外叢生三十四章 鄴城的陰影三十四章 書聖是這樣來的十九章 新生五十五章 盟友就是用來吞併的四十七章 腳不沾地四十三章 楊羣應聘記二十七章 開闢新戰場十九章 武術與殺法五十八章 襄國之戰八七十二章 分道四十六章 壓力十四章 偶遇六十五章 南下陳留三十二章 踏上旅程三十七章 依靠五十六章 攻守較技第1章 天塹變通途十九章 穩住四十二章 虛驚一場五十一章 信念與本能的對決二十二章 嗬哈十三章 後現代的審訊四十二章 皆大歡喜的結局二十五章 聯軍三十二章 鄴城換主上七十七章 不是那麼糟九十六章 此地而來的噩夢八十九章 困窘的燕國誤操作章節請勿訂閱二十四章 勇者無敵七十章 奉詔北上三十六章 新的任務五十九章 驚變上三十五章 惡客七十一章 毒計五十三章 四千打劫三萬二十八章 羯胡石氏絕二十五章 奏對第9章 反覆第3章 連環箭二十六章 並肩五十九章 驚變上二十七章 開闢新戰場十七章 出人意料的結果四十八章 圍困下的襄國十七章 來了五十章 騎兵間的戰鬥十一章 意外地收穫十六章 衆望所歸的督帥八十章 必須付出代價六十一章 襄國之戰十一九十二章 不眠之夜五十四章 浮光暗影第3章 談婚論嫁四十六章 三月二十九六十三章 建制五十一章 僵持中的暗流二十五章 奏對五十二章 揚州的開局二十四章 夜謀二十一章 天意人心五十一章 信念與本能的對決三十五章 對決序幕拉開九十三章 挑釁第9章 勝未必可喜五十章 最糟糕的局面三十三章 大英雄前來犒軍十七章 免費的晚餐二十五章 聯軍十八章 開戰十一章 意外地收穫四十九將忽悠進行到底十七章 是否當斬四十七章 捨身自污不可得六十九章 出人意料的荊州軍二十章 有客來訪十七章 出人意料的結果五十三章 下一個目標十二章 聚會四十八章 大兵壓界八十章 博浪五第3章 小耗子歷險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