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先講一講阿拉上海灘上頭的近代居住用房,講起滬上的老式住宅,自從阿拉上海灘開埠以後,商市繁榮,對土地需求激增,民居逐漸翻建成樓房。富紳家大都內部精雕細刻,裝潢豪華,洋鬆、柳安,清水牆、圈廊式漸被採用。民國以後,獨立式住宅採用混合結構、汰石子外牆、水磨地坪、鋼窗、陽臺等做法,但缺乏煤氣、衛生設備。產權幾經轉移,不少房屋改作非居住使用。
其中在俞家弄193號的陸宅值得講一講來由,原本陸氏祖先於大清國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定居上海時從徐光啓後輩手中購入,後經翻修改裝。
第一進平房牆門間,第二進樓房,客堂有捲棚,西廂房爲西花廳,畫棟雕樑,招待貴賓用。樓上曾作私宅小教堂,現住居民。第三進是內宅,全部杉木裝修,較爲古樸。建築面積九百多平方米。後面明代舊屋已翻成舊式里弄。
在吳家弄36~44號的柿子園蔣宅,也就是本作品主人公羅佳琳孃家的所在地,它的建築面積近五百平方米。
沿街是5間狹小的平房。第二進是三開間平房。第三進內宅,石庫牆門上方有磚雕“玉粹金和”四字,客堂有“雲泉小隱”匾額。建於清咸豐年間,全部杉木裝修。二層樑上曾有“綸音”木龕,內置黃綾聖旨,系慈禧太后褒獎蔣氏賑災有功所發。
在晝錦路133~137號的孫宅,是滬上聞人、著名學者孫大雨祖傳住宅。祖上曾爲翰林,屋前置有官牌;原分東西兩院,東院已翻建成學校;西院三開間五進深,建築面積一千多平方米。
第一進牆門樓較低矮;第二進客廳,畫棟雕樑;第三進住宅,比較簡樸;三進房屋都用杉木。第四進曾於民國元年、公元一九一二年後翻建,洋鬆結構,高大寬敞,泥墁平頂。第五進平房原是竈屋,後臨方浜。解放後,
房屋租給上海塑料製品十廠使用,損壞嚴重。
在以製作棉衣聞名的花衣街浪向108~120號的嚴宅絕對是最矚目的建築羣落,伊佔地二點四畝,建築面積一千五百平方米,另有花園一千三百方米。
到了大清國咸豐十年、公元一八六零年一位沈姓沙船主來滬定居後構築此宅,並開設同康錢莊。民國九年爲嚴氏購得。
該宅共四進;第一進是七開間門樓,屋高柱粗;第二進是官廳五楹,雄偉高敞,前有翻軒,樑和閣柵,均有雕刻;圓柱上方有翼狀木飾,似烏紗帽的葉子,俗稱紗帽廳;北牆有八角形窗兩樘,廳與兩廂之間有圓形花隔窗,嵌有日月、鳳凰圖案。第三進是五開間三層樓圈廊式建築,前有水泥陽臺,配以鑄鐵欄杆,樑柱、門窗、樓板都用洋鬆,嚴氏遷入時添裝了衛生設備。第四進是五開間二層樓附屋,較低矮,供傭人居住。整幢建築面東,符合沙船業面向大海的傳統。現部分開設工廠,基本保存完整。
而在喬家路113號浪向的梓園,它是近代滬上著名書畫家王一亭住宅。講起王氏曾任日清株式會社買辦,革命前後購“借園”地六畝營建,園內有梓樹,遂名梓園。
伊個正門是汰石子門柱,雙扇大鐵門,上有門樓。主宅是獨立式假三層住宅,磚木結構,洋鬆裝修,建築面積六百二十平方米。花園內有假山、冰池,後增建二層佛閣一座。北首舊屋、傳系原田耕堂曾設上海貧兒院。“文化大革命”中,花園改爲工廠,原有景物全毀。
還有像其他保存較完整的阿拉上海灘舊式住宅夏應堂,地址方浜中路578弄1~2號,二層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145平方米,今爲南市區圖書館;郭壺瑞堂,地址吳家弄7號,二層磚木結構,建築面積543平方米,今爲居民住宅;秦仲蔭宅,地址蓬萊路81號,三層
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057平方米,今爲區政協;朱仲佳宅,地址夢花街79號,三層磚木結構,建築面積493平方米。
接着再一講一美輪美奐的海上洋樓,阿拉上海灘自開埠以來的一個半世紀裡,中西方文化在這裡交織相映,留下了無數獨具魅力、風格各異的建築遺產,享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美譽。上海的花園住宅建設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但上海的西式花園建築則出現於清道光二十三年,也就是1843年開埠以後,各類花園住宅建築,數量衆多、式樣繁複、風格迥異、設施考究,成爲上海城市的一道風景線。到1949年止,上海近代共建造了近5000幢各種樣式的花園住宅,總面積達300萬平方米,其中僅高級花園洋房(獨院式)面積就達160萬平方米,俗稱“老洋房”,占上海全部住宅的6.7%。
上海花園住宅的分佈與租界的擴展有着密切的關係。早期的花園住宅大多集中建造在最早劃爲租界的外灘附近及虹口區的崑山路一帶。其後,基本上隨着租界的擴張,花園住宅沿南京路、靜安寺路、愛多亞路和霞飛路(今南京東路、南京西路、延安東路和淮海中路)等幹道,自東向西發展。另外,在越界築路地區的徐匯、長寧、靜安、虹口等區內,沿海格路(今華山路)、福開森路(今武康路)、居爾典路(今湖南路)、白賽仲路(今復興西路)、祁齊路(今岳陽路)、愚園路、虹橋路和竇樂安路(今多倫路)、狄思威路(今溧陽路)沿線建造,使這些地區成爲上海花園住宅較爲集中的地區。全市花園住宅的分佈爲:徐彙區62.4萬平方米,佔39%;長寧區46.4萬平方米,佔29%;盧灣區14.4萬平方米,佔9%;靜安區12.8萬平方米,佔8%;虹口區11.2萬平方米,佔7%;其他各區12.8萬平方米,佔8%。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