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頭講過了富有特色的上海近現代名建築志,其中具有歐美風情的高樓大廈,這裡再來講一講上海老城廂的事體。
阿拉南市元初建縣時未築城垣,民居和商鋪都是低矮平房,官署、倉庫簡陋,又屢遭倭寇焚燒擄掠,明代以前的房屋留存極少。築城以後,士紳在城內營造邸宅園林,到了大清國光緒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辰光,潮惠會館東遷後,在現在的中山南路出現早期石庫門裡弄。
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建造舊式里弄的鼎盛時期,石庫門房屋取代了老宅基平房,成爲南市住房的主體。再到了三十年代中期,集賢村、龍門村等開發,出現新式里弄和住宅。
後頭輪到日軍侵佔上海時,南市大批房屋被毀,災民和碼頭工人搭建草棚棲身,居住環境惡劣。
清代的商鋪和手工作坊大都是傳統房屋,早在大清國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海禁取消後,各地客商雲集浦濱,會館公所日見增多,學宮、書院、寺廟教堂遍及街巷。
上海開埠後,西洋近現代建築風格逐漸進入,醫院、教堂、辦公樓相繼出現,沿江一帶還有少量近代工業建築。清末民初,填浜築路、拆除城牆,環城先後建造一批特色商業建築。
據說明清時代,上海縣衙門管理土地,重於徵收田賦,土地買賣轉移由地保等辦理。民國16年(1927年)市土地局設於南市也是園,全面清丈土地,換髮土地執業證。國民政府先後發放的產權證有數十種。
大清國咸豐十一年、公元一八六一年辰光,南市新開河至十六鋪沿江土地劃入法租界,外商炒賣土地,地價急劇上升。光緒末年,南市始有華人商人集資經營房地產開發。
上海老城廂拆城後,城廂內外興建大批舊式里弄,地產公司、經租處應運
而生,原來的地保、冊書部分轉而成爲房屋掮客、中介人。
到了抗戰期間,房產業主大多避入租界,房屋被毀嚴重,房地產業一落千丈。抗戰勝利後,全市房屋奇缺,一些營造廠看準南市空地較多,且地價低廉,採取租地造屋、分幢出售、出租方式,牟取厚利。
這裡接下來再講一講南市特有的會館公所,據說旅居滬上的各地客商爲聯絡鄉誼,商議業務,創辦會館和公所。會館佔地廣,建築龐雜,有神位、戲臺、看樓、議事廳等,附設客房、藥局和各種慈善機構,更有寄存靈柩的丙舍和供掩埋的墳地。公所中除四明、浙紹等規模較大外,有的僅一幢房屋。而全市會館公所絕大多數在南市。
其中的三山會館在中山南路上頭,建於清宣統三年、公元一九一一年,是福建省水果業商人所建。民國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偉大的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爆發時,曾作爲南市工人糾察隊總指揮部。
三山會館外牆採用紅磚清水砌成。門內樓上是戲臺,上有雕漆餾金八角藻井;兩旁是看樓,正廳五楹,石柱木樑,楹聯水果爲題,建築雄偉,保管完整。 其中的錢業總公所在著名的豫園中的內園,大清國乾隆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錢業公所成立時,購得內園旁的“晴雪堂”,進行擴建和修葺。公所歷時二百餘年,保存完好。
其中的四明公所,俗稱寧波會館,在如今的人民路上頭。初創於大清國嘉慶二年、公元一七九七年,佔地三十多畝。大清國咸豐三年、公元一八五三年鬧小刀會的辰光,房屋毀於戰火。後重建,有正殿、後殿、土地祠等。
其中的珠玉業公所在侯家路26號,始建於大清國同治十二年、公元一八八三年,取名仰止堂,二層磚木結構,有大殿、議事廳、客舍等建築,是珠寶玉器業設市
貿易之所。
宣統元年、公元一九零九年,同業發生糾紛,蘇州幫商人在侯家路一帶購舊屋連基地一畝半,設立珠玉業新匯市。不久,南京幫在侯家路建“振興珠寶匯市”,形成一街三市。
其他會館公所浙紹公所在福佑路上頭,始建於清乾隆初年;浙寧會館在蔑竹路荷花池弄附近,創建於大清國嘉慶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一九年,初名天后行宮,一八五三年因故毀壞,後重建大殿、戲臺和看樓,並有一荷花池,抗戰期間部分被毀。
京江公所在西藏南路上頭,創建於大清國同治十二年、公元一八七三年,佔地不小,是江蘇鎮江籍商人的公所,除正屬外,餘地作丙舍及墳地,民國三十六年、公元一九四七年公所將土地出租,建造南陽市場和南陽新村。
上海縣商會在中華路542號,主建築是五開間三層圈廊式辦公房屋,建築面積990平方米,建於民國初年。而雜糧交易所在人民路浪向,民國十年、公元一九二一年雜糧油餅商業同業公會建,三層樓鋼砼結構,建築面積1354平方米。外形雄偉,內部高敞華麗裝飾講究。
華商麪粉交易所在人民路261號,鋼砼結構五層辦公大樓,建築面積6584平方米,建於民國9年,地基原是城牆丹鳳樓。日僞時期,房屋被漢奸丁原卿掠奪。 接下來再講一講點春堂的典故,這座著名的建築位於豫園東北部,與周圍的快樓、假山、歇舞臺、和煦堂等構成豫園著名景區。始建於清道光初年,當時福建汀州、泉州、漳州三府的花糖洋貨商在這裡成立“花糖洋貨公所”,所以又叫做“花糖公墅”。
福州人稱會館爲“公館”,這裡又叫做“點春堂公館”。這幢建築與豫園其他建築充分的代表了明清江南園林建築藝術風格,具有原汁原味的歷史風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