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

康熙好一番囑託之後,隨即便又沉沉睡去,只是留下帳內的大臣們,此時卻是左右爲難。他們對視了一眼,便紛紛告退走出了帳外。

“佟大人,皇上說的要再跟楚逆議和.....此事萬萬不可爲啊.....”

就在剛剛出了營帳之後,遜柱便拉住佟法海的袖子,皺起眉頭道,而其他的大臣們也都是如此作態。

佟法海眉頭一皺,剛纔在營帳裡這些人一言不發,如今卻又開始生口舌之爭,他不想過多糾纏,便硬邦邦道:“遜柱大人,這是皇上的口諭,你莫不是要抗旨不成?”

這話一出,卻是將衆人給堵住了,抗旨不尊的罪名可不是好玩的,輕則一人斬首,重則連累全家,見佟法海說出這般話來,衆人也不敢再多說,只是望着遜柱。

遜柱平時都沒什麼威望,只是全靠着一把年紀立在朝堂上,如今眼看佟法海誰的面子都不給,當下也無可奈何,他不過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掌鑾儀衛事大臣,於是便向平郡王訥爾蘇使了個眼色。

訥爾蘇自己心裡也是有想法的,至少跟楚逆和談是他所不願接受的,固然有一些意氣之爭的緣故,更深層的原因是裡面已經牽扯到了很多利益關係。

大臣們之所以反對議和,原因同樣如此,關鍵就在於康熙的這道口諭,並不符合大臣們的利益,也不符合整個八旗集團的利益。

前面其實說過,滿清帝王的根基在於八旗,八旗固然能鞏固皇權,可是對皇權本身而言,也是一種威脅。像早期老奴時代,專門設置了所謂的議政大臣和理事大臣,這些大臣們都是由原來的部落領袖組成,然後再跟他的幾個貝勒兒子們,組成了一個草臺班子處理政務。

後來努爾哈赤便進一步集中了權利,也就是四大貝勒按月分值國政,將權利抓到了自家的手裡。再往後隨着皇太極掌權稱帝,當時便出現了所謂的八王議政。

在康熙前中期,八王議政的存在嚴重影響到康熙本身的威信,因此也一直受到了康熙的打壓,所謂的南書房便是康熙繞開內閣和八王議政的一種舉措。

現在康熙是看清楚看明白了,想要跟復漢軍再去爭個你死我活已經是不可能了,那麼也就到了考慮後路的地步。可是對於八旗勳貴大臣們來說,拋棄江南本身就是對八旗的嚴重傷害,沒有了江南和湖廣,靠什麼養活八旗子弟?

若真的沒了鐵桿莊稼,還不如到戰場上拼死一戰呢!

不過也正因爲康熙知道這麼一回事,他才當着衆人的面來跟佟法海說,便是讓佟法海一條黑路走到底,做一個徹徹底底的孤臣孽子。也就是事情能辦成,那是皇上的功,沒辦成是你佟法海一人的鍋。

正因爲如此,平郡王訥爾蘇此時也開口道:“皇上所言,並非一味乞和,還要看那楚逆知不知趣,若是就此退兵,想來也是好的。”

這話一說,卻是更不地道了,大傢伙心裡都明白,眼下去跟楚逆談這種條件,那不是明擺着鬧着玩嗎?到時候談不成,還是佟法海的罪過。

佟法海臉上卻是沒有絲毫波動,他躬身一禮道:“皇上吩咐的事,奴才得去辦,還得好好辦,諸位,這其中的是非就留待日後了。”

衆臣一聽也還行,便沒有繼續挽留,佟法海一人乘着一輛馬車,帶上一個馬伕,就這麼出了清軍的大營,絲毫沒有半點的慌亂,似乎根本沒有將自己的生死放在心裡。

寧渝聽說清軍派了使臣前來,心裡大概便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只是他並不願意去見,而是徑自派了李紱去見佟法海,而二人原先也都在南書房待過,只是李紱的資歷較淺,因此關係並不親厚,不過如今相見卻也難得,便在帳內對飲一夜,直到天明。

天色微微發亮,李紱便送佟法海出了軍營,自己返回大營找到寧渝,臉上露出了神秘的微笑。

“打吧!時機已經到了!”

寧渝微微皺了皺眉頭,此時李紱身上一身的酒氣,卻是讓他感覺聞起來有點犯惡心。

李紱嘿嘿一笑,“佟法海此番前來,名爲求和,實乃求死。想必是康熙心裡已經猶豫了,或是出了什麼變故.....”

“爲何?”寧渝知道李紱對人心的揣度十分高深,想來應該是有所得了。

“求和自然要提出求和的條件,可是佟法海卻是直言不提,只顧着與我喝酒,我瞧他面色如常,想來也是探我虛實來了,此番求和之意實在是不夠誠心。”

“那如何又是求死?”

“非求和之意,自然便是求戰,可如今佟法海應該是得了康熙的旨意,左右爲難,最終難逃一死。”

“那是要打了?”

“打!”

寧渝站起了身子,笑道:“先生且去安睡,且等今日戰果。”只是話音剛落,便看到李紱就此趴在了桌子上,酣暢大睡。

隨着轟隆隆的鼓聲響起,兩萬復漢大軍集結成陣,大旗飄揚間盡顯沙場豪氣,洪亮的復漢軍的軍歌響起,開始緩步向着清軍而去。

“朕,今日不會退!”

康熙在侍衛的攙扶下,依然穿着甲冑站了出來,面對着浩浩蕩蕩復漢軍,他沒有絲毫的畏懼,臉上浮現出一片潮紅,身子骨看上去卻有些顫顫巍巍。

他眼前隔着一層厚厚的霧,這層霧不是硝煙瀰漫所導致的,而是自從昨天吐完血以後,就已經出現了,他看不清楚了,可是他能聽得見,聽得見每個人從內心發出的聲音。

佟法海站在了一旁,眉目間已經是一片決死之意,現如今的局勢,已經非任何一人能左右了,昨日求和如此,今日出戰亦是如此。

如今的清軍大營中,所剩下的清兵只有兩萬左右,除此以外還有一萬兩千騎在陣後等待,衆人的臉色都已經多多少少有些不好看了。

眼下表面上看,清軍的數量還是多於復漢軍,可是經歷過昨日一戰的人,不會認爲精銳損失殆盡的清軍,還有一搏的能力,如今的一戰,與其說是決戰,不如說是苟延殘喘。

第三十五章 雷式型燧發槍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五百四十九章 冊封藏王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九十章 傷亡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九十四章 溜了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四十章 出鞘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三百六十二章 兩廣盡收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四百一十四章 自古艱難唯一死第四百九十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十)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機的野望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還有六十年?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二百五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九十六章 高價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個都跑不了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七十九章 吃麪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四百九十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十)第二百二十九章 朕還沒死第五百六十三章 慘烈搏殺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