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

對於皇帝發自靈魂的拷問,剛剛成爲大楚鐵路局總管的楊永平不由得擦了擦臉上的汗水,他整個人都幾乎快要跪在了火車地板上,低聲低語地開始解釋。

“回稟陛下,倒不是臣故意定價如此高昂,實在是火車一事靡費頗多,其中從南京到上海的鐵路總長六百里,每里路大概需要四萬斤的鐵,算下來一共需要兩千四百萬斤的鐵,才勉強足夠鐵路的花費,而這也只是鐵路的花費,還沒有算上火車本身.......”

不由得楊永平不訴苦,實在是這個年頭鐵路真正是一個奢侈品和稀罕物,因爲就在康熙五十九年的時候,全國的產鐵量也才四千五百萬斤左右,等到復漢軍逐漸佔據華夏諸省之後,大力開展采礦以及冶鐵工業以後,鐵產量很快就上升到了九千萬斤以上,直到去年諸大鐵礦進入全面投產之後,生鐵產量才躍升到了一萬萬三千萬斤。

可是按照鐵路這個用料發法,寧楚所有的鐵料也只能修建三千里的鐵路,除了修建這條寧滬鐵路以外,也就夠修一條從南京到京師的京滬鐵路,可是這樣一來其他所有需要鐵料的地方,就都只能幹瞪着眼睛看着了。

說到這裡,楊永平也只能無奈道:“回稟陛下,光是寧滬鐵路所有的花費,包括生鐵原料、鍛造成本、運輸成本,以及鐵路修建工程還有火車本身花費,加起來都已經超過了一千萬銀元,若是在算上平日裡的維護成本,只怕每人五元銀元的票價,也只能保證在三十年內收回成本。”

沒錯,僅僅只是收回成本,都至少需要三十年,原因很簡單,按照五元錢的票價來算,刨除掉運營成本之後,能夠獲取的利潤只剩下了四元二角銀元,而按照一千萬元銀元的投入成本來算,則需要在三十年內運載二百四十萬人的客流量,每年也就是需要八萬人左右。

放在後世的時候,每年運載八萬人自然只是小事一樁,可是放在這個時代,在這個票價基礎上想要運載八萬人可不容易,意味着每天平均需要運載二百二十人到二百三十人左右......怎麼看都是很艱難的事情。

楊永平心中也默默流淚,只收五元銀元的票價,他真的已經是在做慈善了。

可千萬不要以爲大楚鐵路局是朝廷下屬的機構就萬事無憂了,實際上在某位皇帝的指導下,大楚鐵路局的股份雖然歸屬於朝廷所有,可是也需要承擔利潤要求,當然倒不是非要他們賺什麼錢,而是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另外能夠把成本掙回來.......

在這種情況下,楊永平作爲鐵路局總管,也只得彎下腰來跟皇帝好好哭訴一下自己的不容易,以避免皇帝大手一揮就給票價砍了半,到時候就算累死他,也沒辦法彌補鐵路局此時欠下的鉅額虧空了。

寧渝在聽完這一切之後,頓時就有些不好意思,輕聲道:“既然你們也有你們的難處,朕也就不多說什麼了,只是你們要明白,帝國對於鐵路是非常重視的,在未來的上百年甚至是更久的時間裡,鐵路規劃都將會成爲交通部的重點發展方向,在財政上也會擁有比較大的投資權重。”

坐在一旁的大楚官員們,在原本聽完楊永平的算賬後,還覺得皇帝修建鐵路太過於草率,花這麼多錢就修條破路似乎有些不值,還不如花銀子去給自己修點園子啥的......可是萬萬沒想到,皇帝到現在還惦記着到處修鐵路呢!

“陛下,根據楊總管所言,鐵路一物似乎太過於昂貴,且無大用,修建太多鐵路是不是有些不妥......再說如今朝廷利用水運也十分便捷,且耗費頗低。”

很快,就有人委婉地開始勸諫起來,希望勸說皇帝打消這個瘋狂的想法。

寧渝心知每次到這個時候,都會有一些思想陳舊的官員出來阻攔,這個時候也不以爲意,便輕聲解釋道:“作爲大楚的官員,你們的眼光還是要放長遠一點比較好,水路運輸固然好,可是那些沒有水路運輸環境的地方呢?修鐵路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怎麼就無用呢?”

說到這裡,寧渝也不待大臣們反駁自己的意見,便開始豎起指頭開始盤算鐵路的好處。

“首先,你們看,朝廷修建鐵路絕不是無的放矢,而都是在需要內陸運輸的繁華之地,像這些地方都需要更加快捷的運輸方式,來加快商旅貨物的來往溝通,於經濟發展和工商發展大有好處。”

“其次,對於大楚的一些關鍵戰略要地而言,每次有事發生以後,若是需要調兵遣將都會耗費大量的時間集結軍隊然後趕赴過去,可是有了鐵路之後,咱們的軍隊調動速度以及後勤支援能力,都會得到顯著的提升,於國家安全也大有好處。”

“最後,你們好好想想,現在的鐵路看似作用有限,可是這並不是它最終的樣子,等到蒸汽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到時候火車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將來或許有一天,早上從南京出發,晚上就能抵達京師,你們想想這件事的意義該有多大!”

不得不說,經過了寧渝這麼一番教育之後,官員們終於有些明悟了過來,他們雖然不太相信皇帝說的最後一點,可是對於前兩點還是不能否認的,畢竟爲了促進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修鐵路倒也不算是完全的賠本買賣。

畢竟在這個時代裡,除了水網密佈的地方可以藉助水運之力,使得交通還算方便以外,其他內陸地區的交通簡直是一言難盡,基本上一些道路平坦的地方還可以用馬車以及驢車,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人挑馬馱,沒有馬的地方就只能用人力來運輸,也就造成了陸運成本奇高,幾乎是水運的十倍甚至是百倍。

當十倍或者百倍的運力成本產生之後,也就限制了內陸的工商行業發展,這也就是爲什麼沿海和長江、黃河地區商貿發達的緣故,因爲除了這些地方可以利用水運在降低運輸成本,其他地方根本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因此商品經濟自然也就受到了極大限制。

正所謂“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便是這個問題的最終展現了。

當然,寧渝的這麼一番教育也只是讓官員們明白鐵路運輸所代表的的巨大意義,但是眼下也依然無法進行大規模建設鐵路,畢竟在科技和生產力沒有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即便是耗費巨資來修建鐵路,也很難起到提振的作用。

因此,當寧渝抵達了南京之後,也就把鐵路的問題放在了一邊,馬上投入到了另外一件關鍵事情上面,那就是發起對俄戰事的總宣傳,從內部環境中宣傳對俄戰事的必然性和正義性,以在內部否決與俄率先和解的可能。

這件事情看上去好像不是那麼重要,可是結合這個時代的情況來看,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關係到對俄戰事的最終結果。

要明白這個問題,就需要先明白一點,那就是華夏文化對於擴張的需求看似強烈,可是本身帶着很強的實用主義,以致於真正在擴張的慾望上,根本無法同俄人相提並論,而這也是導致西伯利亞逐漸落入俄人之手的關鍵因素。

而簡單來說,就是華夏核心文明在擴張的時候,通常會看這個地方能不能種田,能不能養活百姓,如果沒辦法種田,不能養活百姓,那麼就沒辦法對這個地方進行大規模的投入,也就很難在後續的爭奪中進行長期的投資。

像西伯利亞在華夏人心目中,那就是北方苦寒之地,即便是發配犯人流放,最遠也只是到了寧古塔,也就是黑龍江那旮沓,至於更北方就根本沒想過,或者說大傢伙都不認爲更北方能讓人活下來,也就是到寧古塔爲止了,再往北就甭走了。

可是俄人不這麼想,他們不光往更北方流放犯人,還在更北方的地方建立據點,對那些地方進行統治,像西伯利亞以及遠東的大片土地,都是在這種思路的影響下才建成功的。

難道是俄人科技更發達?生產力更高?

並不是這樣的,即便在清廷時期,俄人除了在軍事方面略有領先之外,其他地方並沒有比清廷更先進,而他們之所以能夠佔據西伯利亞和更北方的土地,完全就是因爲他們更能吃苦,擁有對寒冷環境更強的耐受力。

而這一點從兩國之間的地理差異就能看出來,像俄羅斯發家之前,基本和西伯利亞處於同一緯度,主要爲溫帶大陸性氣候,北冰洋沿岸爲寒帶氣候,北部爲極低氣候,太平洋沿岸爲溫帶季風氣候,整體上夏季短暫,冬季寒冷又漫長。

而華夏則主要以溫帶大陸和季風氣候爲主,南方爲亞熱帶季風氣候,也就說華夏整體而言更加溫暖,和俄羅斯和西伯利亞都是截然不同的,而這種氣候的差異也就導致俄羅斯在西伯利亞擴張更有優勢。

除了氣候方面以外,俄羅斯本身地理環境更差,土地承載能力更低,且缺少優良不凍港,而這些也促使俄人不斷對外進行擴張,可是華夏本身就佔據了東亞最好的土地,土地產出也更高,使得百姓們更加偏向於內陸的富庶土地,自然也就不願意往北方的苦寒之地發展。

也就是說像西伯利亞這種地方,華夏的百姓們根本就看不上眼,自然也就不願意爲這種苦寒之地而打生打死,而朝中大臣們更不願意年復一年的把大量的資金投放到爭奪那片苦寒之地上面,在他們看來根本就不划算。

因此,即便是寧渝帶着樞密院在冬季來臨前,發動了對遠東俄人的戰爭,可是這場戰事並不像之前的漠北之戰一樣受到廣大的支持,在更多的人眼裡這只是皇帝陛下爲了顯示自己的武力而已,沒有太多的意義。

如果只是打個幾個月或者是半年一年的,寧渝還可以憑藉自己舉世無雙的威望強行打下去,可是當這場戰事拖到幾年甚至是更久的範疇時,光是靠威望來強行打肯定是不行的,寧渝必須要獲得更多的支持,也就是找到這場戰爭的利益所在。

有了更大的利益支持,寧楚才能讓更多人發自內心支持對北方的戰事,即便是將來寧渝不再去要求,百姓們也能繼續打下去——那纔是北方戰略最終能夠取得勝利的保障,否則眼下取得的任何戰果都將會是無意義的。

至於俄人在西伯利亞能不能拖上幾年?寧渝絲毫不懷疑這個可能,他也必須提前做好這個準備,就像他同樞密院說的那般,這場戰事的底線就是徹底拿下東西伯利亞,即整個北海,而但凡有可能,自然是將整個西伯利亞納入到大楚的疆土中,將中俄邊界推進到烏拉爾山脈,徹底消除北方的大患。

然而,在寧渝這位雄心壯志的皇帝心裡,眼下對於同俄人在北方的戰事,並沒有太多可以用來利用的東西,如果只是爲了剷除清廷餘孽,鄆春一戰已經做到了,剩下個苟延殘喘的海參崴也就最多拖到明年,也能基本掃平。

若是到時候俄人送來一封談判和約,將整個遠東都讓出去,寧渝還能用什麼理由去繼續打呢?到時候若是繼續拿清廷來說事,未免也太欺負其他人的智商了。

“難啊難......更難的是大楚成立還沒幾年,根基還沒那麼牢靠,難道真的要眼睜睜看着這一大好時機過去?可是錯過俄羅斯內亂的這段時間,再想等到這樣的好機會,可就真的太難了。”

寧渝坐在回宮的御輦上唸唸有詞,他眉頭緊緊皺着,仔細想着還有什麼理由,能拖着所有人一起下水打俄人......

然而等到回宮以後,寧渝卻依然沒有想到更好的理由,可是他這個時候卻得到了一個好消息,原來總裝備部在經過長時間的立項研發以後,終於順着寧渝的思路,找到了研製復漢軍新一代制式武器的苗頭了!

第十八章 收徒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別執行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八十七章 得加錢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二百六十五章 超級爛攤子第三百六十二章 兩廣盡收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三十八章 資本力量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大隱患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四爺要奮起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七十九章 吃麪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二百五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十三章 父子夜談第一百三十三章 用還是不用?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十八章 收徒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五百零二章 朝鮮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