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名翟,戰國時期宋國人,相傳爲宋微子的後裔,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家學說的創始人,並有《墨子》一書傳世,現存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其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六篇,稱作《墨經》或《墨辯》,着重闡述墨家在認識論和邏輯學上的立場。文字質樸無華,不刻意追求文學性,邏輯性強,善於運用具體事例進行說理,對後代議論文體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思想領域,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兼愛”,即完全的博愛,與儒家的“親親”相對,提倡將父子情、兄弟情等的親人對待方式,擴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非攻”,即反對戰爭,特別是兼併戰爭。認爲戰爭對於社會和民衆傷害巨大,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行爲。“尚賢”,不分貴賤唯纔是舉。“尚同”,即上下一心爲民衆服務,爲社會興利除弊。墨學在戰國時期影響很大,與楊朱之學並駕齊驅,均屬顯學。《孟子·滕文公》篇雲:“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
墨子在其學說的理論指導下,創建了墨家學派。與儒、道、法三家不同的是,墨家是一個紀律非常嚴密的學術團體,更像是一個政黨或是結社組織。其首領稱“矩子”,其成員到各國爲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者多來自社會下層,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爲教育目的,尤重艱苦實踐,生活清苦,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墨者中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墨子死後,墨家分裂爲三派:“相里氏”派,“相夫氏”派,“鄧陵氏”派。之後又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另一支則轉化爲秦漢社會的遊俠。
墨子的理論崇尚“民衆平等、兼愛非攻”,墨者組織嚴密,具有現代政黨的很多特徵,可見,墨家作爲先秦百家爭鳴中最爲主要的“儒道法墨”四大流派之一,體現了很強的時代超越性和“尚平等、重民生”的先進思想。飛刀以爲: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是否穩定,歸根到底要看既得利益者的多少。既得利益者多,社會自然就會穩定。不難想象,在一個太平盛世之中,社會財富成正金字塔式分佈,老百姓安居樂業,誰又會去謀逆犯險呢?即便有些好事之徒想要有所動作,也缺乏支持者的響應,隊伍都很難拉得起來,更不用說形成氣候,最多也就是做個綠林草莽罷了!相反,既得利益者少,財富和權力掌握在極少數人手裡,成倒金字塔式分佈,不穩定的因素自然就會增多,社會也就會變得動盪!這個最爲簡單的政治規律歷來爲政治家們所重視,是制定國策、保持國家安定的根本所在。這也是民本主義政治思想的源泉所在。但該思想的實現必須有完善的法律作爲支撐,否則就只能停留在理想上。這也就是西漢以後,墨家開始衰敗,最終絕跡的原因。一個好的國家政體,不可完全依賴於人類的自覺性,必須有健全的法律體系作爲保證。這就要求:一要由民衆立法,二要分權執法,三要操作公平,四要律例可量化。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剷除特權階層,實現真正的公平平等,獲得民衆的真正支持與擁護。以權謀定權勢,以權勢保公平,由民定法,實惠於民。正所謂:道法自然,無治者,不易自然;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