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 墨子

bookmark

墨子,名翟,戰國時期宋國人,相傳爲宋微子的後裔,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家學說的創始人,並有《墨子》一書傳世,現存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其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六篇,稱作《墨經》或《墨辯》,着重闡述墨家在認識論和邏輯學上的立場。文字質樸無華,不刻意追求文學性,邏輯性強,善於運用具體事例進行說理,對後代議論文體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思想領域,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兼愛”,即完全的博愛,與儒家的“親親”相對,提倡將父子情、兄弟情等的親人對待方式,擴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非攻”,即反對戰爭,特別是兼併戰爭。認爲戰爭對於社會和民衆傷害巨大,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行爲。“尚賢”,不分貴賤唯纔是舉。“尚同”,即上下一心爲民衆服務,爲社會興利除弊。墨學在戰國時期影響很大,與楊朱之學並駕齊驅,均屬顯學。《孟子·滕文公》篇雲:“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

墨子在其學說的理論指導下,創建了墨家學派。與儒、道、法三家不同的是,墨家是一個紀律非常嚴密的學術團體,更像是一個政黨或是結社組織。其首領稱“矩子”,其成員到各國爲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者多來自社會下層,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爲教育目的,尤重艱苦實踐,生活清苦,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墨者中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墨子死後,墨家分裂爲三派:“相里氏”派,“相夫氏”派,“鄧陵氏”派。之後又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另一支則轉化爲秦漢社會的遊俠。

墨子的理論崇尚“民衆平等、兼愛非攻”,墨者組織嚴密,具有現代政黨的很多特徵,可見,墨家作爲先秦百家爭鳴中最爲主要的“儒道法墨”四大流派之一,體現了很強的時代超越性和“尚平等、重民生”的先進思想。飛刀以爲: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是否穩定,歸根到底要看既得利益者的多少。既得利益者多,社會自然就會穩定。不難想象,在一個太平盛世之中,社會財富成正金字塔式分佈,老百姓安居樂業,誰又會去謀逆犯險呢?即便有些好事之徒想要有所動作,也缺乏支持者的響應,隊伍都很難拉得起來,更不用說形成氣候,最多也就是做個綠林草莽罷了!相反,既得利益者少,財富和權力掌握在極少數人手裡,成倒金字塔式分佈,不穩定的因素自然就會增多,社會也就會變得動盪!這個最爲簡單的政治規律歷來爲政治家們所重視,是制定國策、保持國家安定的根本所在。這也是民本主義政治思想的源泉所在。但該思想的實現必須有完善的法律作爲支撐,否則就只能停留在理想上。這也就是西漢以後,墨家開始衰敗,最終絕跡的原因。一個好的國家政體,不可完全依賴於人類的自覺性,必須有健全的法律體系作爲保證。這就要求:一要由民衆立法,二要分權執法,三要操作公平,四要律例可量化。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剷除特權階層,實現真正的公平平等,獲得民衆的真正支持與擁護。以權謀定權勢,以權勢保公平,由民定法,實惠於民。正所謂:道法自然,無治者,不易自然;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第六 北戎之戰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四 周敦頤演繹法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六 發機第五 取勢第三 共叔謀逆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九六 韜第一 序第六 發機第二 帝國斜陽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三 荀子第五 莊子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十九六 韜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五 北制之戰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七 詩經第五 北制之戰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三 荀子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 漢中對策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四 老子解空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九 兗州危機第三 荀子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 吳子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三 荀子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二十二 後記第六 商君第六三 家分晉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六 北戎之戰第六 商君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三 共叔謀逆第二 秦頌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 後記第四 軍政形勢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三 荀子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八 定撫關中第四 軍政形勢第四 謀形第九 兗州危機第三 荀子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二十 後記第三 謀攻第八 後記第一 序言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六 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