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 惠能禪師

從達摩始百餘年間,禪宗皆以《楞伽經》相印證,故亦稱爲“楞伽宗”。達摩的三傳弟子道信開始兼以《金剛經》等經爲典據,到了六祖惠能時,即徹底以文句簡單的《金剛經》義代替了《楞伽經》,其目的在於擺脫名相煩瑣的思想束縛,而單刀直入求得開悟,這一事件史稱“六祖革命”。惠能圓寂後,其弟子們將其經歷和言論錄整理成《六祖壇經》,簡稱《壇經》,是禪宗的最爲重要經典。其記載樂惠能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蹟和啓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其品目爲“自序”、“般若”、“決疑”、“定慧”、“妙行”、“懺悔”、“機緣”、“頓漸”、“護法”、“付囑”等十品。

在中國思想史上,談到孔子的貢獻,主要歸功於其對於“仁”的發現。而惠能禪師的貢獻則在於其對於“佛性”與“開悟”的全新理解。其將諸法實相、真如之理,與衆生的自心、本性結合起來,強調“心、佛與衆生,是三無差別”,要求把本性、真心作爲總源頭,將修爲方法看作是可以取之於己、不待外求的,從而提出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理論。所謂的“見性成佛”,即“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衆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也就是《壇經》中講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一思想與《涅盤經》“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說可謂是一脈相承。該理論的核心思想爲“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後達到真正認識自我的高度。爲此,慧能在《壇經》中提出了“南宗頓教”指導禪者修行實踐的核心方法: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念”,即“於諸境上心不染”,就是不論遇到什麼境界都不片面,不起心動念;“無相”,即“於相而離相”,以把握諸法的體性,知一切相皆是虛妄;“無住”,即“於諸法上念念不住”,無所繫縛,以達到“心不住法、道即通流”的境界。

在惠能禪師及其弟子的不斷努力下,禪宗在中晚唐時逐漸成爲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由於禪宗倡導在日常生活中去直接掌握佛法真諦,因此,禪者們在煮茶、喝茶的過程和形式中,思想慢慢得到感悟,恰好應和了禪宗的這一理念。於是,從那個時期開始,“茶禪一味”的說法漸漸風行於世。飛刀以爲:禪茶一味確實是經典的,不過真正的禪宗大師們是不需要什麼外在條件就可以入定的。正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真正的入定只要求參禪者摒棄塵勞之心,唯念真如本性。客觀地講,禪宗思想的功用還是非常了得的,能夠通過禪定的修行,將人的精神和體能在瞬間凝聚,少林武功就是“禪”在體力上的體現。“禪”能將入定者的全身之力在瞬間凝聚於一事物、一境界,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人類的潛能。從現代角度講,瞬間爆發出的極大能量,更容易衝破閾值,突破自我。因此,這種修爲方式至今仍然爲人們所樂道。

願六祖精神不滅,佛光永鎮寶林道場。

解空第七 河西之恥第九 齊魏爭雄第一 序第二 廟算第七 河西之恥第二十二 史記第一 序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一 序言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八 後記第四 軍政形勢第九 兗州危機第二十三 略第三 荀子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八 墨子第三三 國演義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 崤之戰第四 老子第二十一 秦殤第一 序言第五 北制之戰第八 後記第二十 後記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二 史記第一 序言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一 孫臏第六 商君第三 謀攻第三 荀子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演繹法第九 項羽分封第五 取勢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四 老子第五 莊子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前言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七 取捨第十九六 韜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十二 鬼谷子第七 取捨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一 序第三 沙丘變亂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七 河西之恥第八 魏武揮鞭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九六 韜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二十一 秦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