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 金剛經

bookmark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世尊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須菩提等衆弟子的對話紀錄,由弟子阿儺所記載。是大乘佛教般若系重要經典之一,經後秦鳩摩羅什翻譯傳入中原。般若,梵語,意爲智慧;波羅蜜,梵語,意爲到彼岸。以金剛比喻智慧之銳利、頑強、堅固,能斷一切煩惱。《金剛經》是中國禪宗所依據的重要經典之一。

該經書認爲,衆生與修行者最大的差別,在於衆生執著“我”、“人”、“衆生”、“壽者”四相而輪迴不斷,而修行者能於佛法中逐步領悟並離此四相,直至證悟原始佛性。具體來說,“執我相”即因我執而有自我意識,凡事都以我爲出發點;“執人相”即因有我相,而產生七情六慾等變化;“執衆生相”即因執有人相,而產生衆生個體之間有複雜的因緣交錯;“執壽者相”即由因緣所生而不斷生滅,可推至前無始無明與後無始無明,永無止盡。其中,執人相、衆生相者,爲“法執”,意即對一切相對變化映射有所執著;執著壽者相,爲“空執”,意即陷於任何種類的相對變化裡於前無始無明與後無始無明之間,無法遁脫因緣假合。

破除“四執”的唯一途徑就是“般若”。般若,用以指如實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爲表示有別於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譯。大乘佛教稱之爲“諸佛之母”。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瞭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不是通過思想可以得到的,只能通過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來求證到的。一般說來,“般若”包含有五種,就是所謂的“五般若”,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人們的聰明只是意識部分,侷限於現有的知識範圍,以及現有的經驗與感覺想象的範圍。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思想、討論、研究的。“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中最根本的。“境界般若”,指真悟道者,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而是自我本有潛能的爆發,一通百通,無所不知。“文字般若”,不是憑聰明得來的,是悟道之後的自然流露。以至於憑藉自身定力與般若智慧,過去千萬生讀的典籍文字都會自然顯現出來。“方便般若”,就是大智慧。比如,把最難懂的東西用特殊的一種方法,讓別人一聽就懂。“眷屬般若”,是跟隨悟道的智慧而來的,佛學名辭叫行願,用現在的觀念來說,是屬於行爲方面的。也就是說,自然發起道德行爲,一個人自然就成爲至善的人。一個修持的人,如何佈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禪定的修證功夫,然後才能大徹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這五個相關的眷屬,也就是五個行願,稱爲“眷屬般若”。

《金剛經》的主旨思想集中體現在其最後的四句偈語:“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裡講的“有爲法”指的就是世界上所有的因緣和合而成的事物及其表象,這些事物的出現與存在均是以內因外緣等爲條件的,一旦事物存在的條件消失,事物也就不再存在了。一切事物都是暫時存在的,如同夢幻泡影,終會消散。人們對真理的體會在於剎那間頓現的永恆,而不是剎那本身。正如,惠能禪師提出的“於相而離相”的禪宗宗旨所講,對於事物的認識應該來源於事物的表象,而不執着於事物的表象,應該由自性出發,以定慧爲本,發般若智慧關照事物的內因外緣,體會到更深層次的東西,從而不爲表象所迷惘。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直覺頓悟”。如果只是隔離外相,置己於孤寂,則是執着於空,也就是禪宗所講“着無記空”。以此修行,就是空心靜坐,陷於“空執”,於修行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因而,禪宗自以《金剛經》爲最主要典據後,不執著於僵化的經文教義,而重視對於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以眼耳鼻舌身意六門爲途徑,從人生諸相入手,突破我執、法執、空執,直至圓明覺悟,堪稱智慧中的智慧。

第六 發機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二 謀心之士策算法第一 孔子第六 商君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四 軍政形勢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六 商君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 廟算第一 序言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一 序言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六 金剛經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 帝國斜陽第五 羣雄逐鹿第五 獨霸西戎第八 定撫關中第一 序言第六 北戎之戰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八 墨子第十 吳子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九 齊魏爭雄第九 孫子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六 驪姬亂晉演繹法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三三 國演義第六 率先崛起第九 齊魏爭雄第五 獨霸西戎第四 老子第三 謀攻第五 北制之戰第二三 國志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三十二 後記第八 後記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七 韓非子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三 荀子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七 士人之望第七 韓非子思維的新起點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四 老子第四 軍政形勢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七 詩經第六 商君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六三 家分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