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六 韜

《六韜》,又稱《太公兵法》,傳說爲周初太公姜尚所著,現在公認此書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成於戰國時代,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爲《武經七書》之一,成爲武學必讀之書。

從內容上看,《六韜》分別以“文”、“武”、“龍”、“虎”、“豹”、“犬”爲標題,各爲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萬字。《文韜》內分“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傅”、“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等十二篇,主要論述作戰前如何充實國家的實力,在物質上和精神上作好戰爭準備。《武韜》內分“發啓”、“文啓”、“文伐”、“順啓”、“三疑”五篇。主要論述取得政權及對敵鬥爭的策略,強調在作戰前必須先對敵我雙方的情況瞭如指掌,進行權衡比較,以己之長克敵之短,才能制勝。《龍韜》內分“王翼”、“論將”、“選將”、“主將”、“將威”、“勵軍”、“陰符”、“陰書”、“軍勢”、“奇兵”、“五音”、“兵徵”、“農器”等十三篇,主要論述軍事指揮和兵力部署的藝術。《虎韜》內分“軍用”、“三陣”、“疾戰”、“必出”、“軍略”、“臨境”、“動靜”、“金鼓”、“絕道”、“略地”、“火戰”、“壘虛”等十二篇,主要論述在寬闊地區作戰中的戰術及其他應注意的問題。《豹韜》內分“林戰”、“突戰”、“幫強”、“敵武”、“山兵”、“澤兵”、“少衆”、“分險”等八篇,主要論述在各種特殊的地形作戰中的戰術及其他應注意的問題。《犬韜》內分“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騎”、“戰車”、“戰步”等十篇,主要論述教練與編選士卒以及各種兵種如何配合作戰,以發揮軍隊效能等問題。

從思想上看,《六韜》格外注重陰謀在軍事領域的使用,借鑑了道家“陰陽互變”哲學,即萬物由陰陽二者共同構成,而陰陽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了事物的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由發生到壯大,由壯大到消亡。進而提出了中國謀略史上影響深遠“文伐十二節”,此類計謀的實質就在於:利用非戰爭手段,主動激化對手的內部矛盾,利用時間這一重要戰略因素使其自行消減,爲後續的軍事進攻創造條件。“文伐十二節”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孫子“謀攻”思想,賦予了該理論更強的可操作性。

在軍事學領域,《六韜》、《三略》齊名,常被人們用以比較,但實際上二者的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三略》強調戰略在軍事上的影響,而《六韜》更看重戰術在戰場上的作用,因此,人們又將其俗稱爲“六韜戰術”。衆所周知,戰略和武器之間存在着被我們稱爲“道器”的關係,戰略屬於形而上者,謂之道,武器屬於形而下者,謂之器。戰術可以解釋爲一種基於作戰武器的戰鬥規律,是戰略和武器之間的有效銜接,是指揮者通過作戰武器實現其戰略意圖的根本途徑。而有效的戰術根源於戰術發明者對所使用武器優劣勢的透徹理解和作戰性能的深入把握,旨在發揮兵器在戰鬥中的最大作用。實用性、簡單性和靈活性是實戰中戰術發揮效用的有力保證,再完美的謀略也須有相應的戰術作爲支撐方可發揮實效,再完備的戰術也要有縝密的謀略作爲指導纔能有的放矢,戰略和戰術是斷不可割裂來看的。這也許就是歷代兵家喜歡將《六韜》、《三略》二者並稱的原因吧?

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 帝國斜陽策算法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七 韓非子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九 兗州危機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 吳子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七 詩經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 兵出函谷演繹法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一 序言第二 廟算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八 楚雄漢上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四 周敦頤解空第十九六 韜第十四 周敦頤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四 掘地見母第六 發機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九 項羽分封第三十四 後記第五 取勢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七 詩經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五 易經第六 發機第二十二 後記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一 序言第一 序第一 序言第九 孫子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三三 國演義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三 謀攻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一 序言策算法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二 帝國斜陽解空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二 帝國斜陽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三 荀子第一 序第九 兗州危機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九六 韜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 孟子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八 後記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一 序言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七 韓非子第十三 惠能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