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 戰國策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國別體史書,因長於說事而著名,又稱《國策》,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間的軍政外交鬥爭。全書雜記了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分爲十二策,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篇,約十二萬字。所記載的歷史,自“智伯滅範氏”始,至“漸離以築擊始皇”止,上接春秋五霸,下啓嬴秦獨尊,記事約二百四十年。

《戰國策》的作者至今仍無有定論。相傳,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羣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爲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故而,劉向按照國別加以編訂,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戰國策》。因此,該書並非一時所作,也非一人之力,劉向只是其校訂者和編訂者。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的最爲完整的著作。其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彙編,較爲直接地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該書的文章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用渲染誇大的手法,氣勢宏大、感情充沛,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描寫人物形象極爲生動,且善於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常以寓言闡述道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耳熟能詳的寓言皆出於此。

《韓非子》中講:“縱者,合衆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衆弱也。”戰國中後期,由於自身的衰落和秦、齊兩家的崛起與擴張,處在東西夾擊下的三晉國家爲圖生存,只得謀求外交手段以彌補自身軍政實力的不足,“合縱連橫”之策也由此誕生。從地域上看,當時的弱國以韓、趙、魏三國爲主,北連燕,南連楚爲縱;東連齊或西連秦爲橫。合縱可抑制秦國,同樣也可以遏制齊國,主要取決於當時的形式如何。從策略上講,合縱,即“合衆弱以攻一強”,是阻止強國兼併、維持固有格局的策略。連橫,即“事一強以攻衆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其實施兼併、打破固有格局的策略。戰國時期,山東六國多次發起“合縱”運動以對抗秦國的崛起,但鮮有成功的案例。其原因是多層次的,但最根本的不外乎以下兩點:首先,縱橫家過分重視依靠外力,並非像法家的商鞅、李悝等人注重從改革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入手,從根本上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同時過分誇大計謀策略的作用,將其視爲國家強盛的關鍵,致使國家本末倒置,至多隻是化解危機,並不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反之,秦國推行“連橫”策略之所以能夠成功,使得秦國蠶食三晉、開華夏一統之風,這是因爲其利用“外連衡而鬥諸侯”的方式,達到了對外兼併土地的目的,配合了當時秦國耕戰政策的推行,大幅度地調高了秦國的綜合實力。其次,山東五國各懷鬼胎,每個國家距秦國的遠近不同,且遭受其威脅的大小各異,以自身的利益出發,很難找到一個共同的發力點,即使一時能夠齊心,但各國的思想也會因戰爭形勢的發展而逐步走向分歧,“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朝秦暮楚總是難免的,除非盟軍能夠在短期內獲得徹底的勝利,否則時間永遠是一切同盟的剋星。總之,外交是列國爭霸與兼併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我們要時刻記住:外交永遠是爲政治和軍事服務的,一個國家若想傲然屹立於世界,必須以自身的絕對實力爲保障,只靠着幾個說客的縱橫捭闔是遠遠不夠的。

第四 謀形第十二 謀心之士演繹法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三十二 後記思維的新起點第三三 國演義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八 定撫關中第二十 後記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二 鬼谷子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三 國志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二 廟算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五 易經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八 定撫關中第三 沙丘變亂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三十四 後記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二十 後記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五 取勢第八 商鞅變法第六 發機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一 序言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六 發機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八 後記第七 取捨第六 絕世雙雄第二十三 略第一 序言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 廟算第十五 易經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七 詩經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五 莊子第四 老子第三十二 後記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 漢中對策第五 羣雄逐鹿第六 發機第六 絕世雙雄第八 魏武揮鞭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一 孫臏第十三 惠能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