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 城濮之役

春秋中前期,位於南方的楚國,乘齊桓公病故、齊國內亂之際,伺機向中原擴展勢力,在泓水之戰中大敗宋襄公,並使江淮之間的衆多小國臣服。正當楚國勢力急劇北上之時,地處黃河北岸的晉國在晉文公的治理下,對內修明政治,任賢用能,發展農耕,整頓武備;對外打出“尊王”的旗幟,與秦共入襄王,平定周亂,大得中原諸侯的信賴,從而具備了爭奪中原霸權的實力。晉國的崛起引起了楚國的不安,兩國間矛盾日趨激化。晉文公四年,魯國因與曹、衛結盟,招致齊國的征伐,遂向楚求援,而泓水之戰後被迫服楚的宋國,見文公勢大,且尊王有德,故轉而依附。楚國爲鞏固其在中原的固有地位,決定興師以伐齊、宋,藉以遏制晉國的南下、東進之勢。晉國亦看出若想定霸中原,必先破強楚,故而文公親率三軍,揮師南下,晉楚之戰,一觸即發。

戰役之初,楚國在征討齊國的同時,亦率陳、蔡等諸國聯軍圍困宋國,宋向晉求援。對於晉國而言,如不救宋,其必不敵而降楚,晉之圖霸大業也就無從談起;若救宋,而晉宋相距甚遠,又有曹、衛兩國爲阻,此二國皆爲楚之下邦,晉若遠道救宋,恐受曹、衛與楚之夾擊。大夫狐偃審時度勢,向文公獻上一條妙計,即晉軍不徑直援宋,而就近攻擊與楚相親的曹、衛,調動楚軍北上馳援,則齊、宋兩國可保。此計高明之處在於:既可讓晉軍擺脫自身長線突擊而背腹受敵的窘境,又可迫使楚軍北上,晉軍則以逸待勞,反客爲主,可謂是“致人而不至於人”的好計。晉文公旋即採納此計,並一舉攻破曹、衛,但楚軍竟不爲所動,仍舊全力攻宋,宋國眼見不支。文公見此情形,自覺一場惡戰在所難免,但晉國僅憑一己之力與楚相敵並無必勝把握。就在此時,中軍元帥先軫提出一策,讓宋國以重寶賂秦、齊,邀兩國說楚釋宋,而晉反執曹、衛二君,且分其與宋,楚怨宋而絕秦、齊,秦、齊怒,必助晉而伐楚。文公依計而行,秦、齊果出師助晉。楚成王【1】見形勢不利,又恐秦乘機以襲其後,故自退至申邑,並令圍攻宋都商丘的楚軍回撤。但楚主將子玉【2】,驕傲自負,執意與晉一決。成王蛇鼠兩端,雖同意子玉出戰,但又不肯起傾國之兵增援,僅派宗人六百爲助。子玉見兵力不濟,故派出使者宛春休戰求和,前提是晉許曹、衛復國,楚亦釋宋之圍。此舉使得文公頗爲爲難,若允和,三國可存,而德在楚;若不允和,三國俱亡,而怨在晉。爲爭取主動,先軫諫文公,先使曹、衛絕楚,而後復兩國,再拘楚使以激怒子玉,使其自來尋戰。先軫妙算不差,子玉見使者被拘,又失曹、衛兩二國,果然暴怒,揮軍殺向次於曹國的晉軍。文公見楚軍北上,遂令三軍退避三舍(九十里),名義上,是爲了兌現其亡楚時許下的承諾;實際上,卻是爲了爭取輿論,避楚鋒芒,誘敵深入,使輕狂的子玉更加的輕狂,使疲憊的楚軍愈加的不堪,在於晉有利之地,會合秦、齊主力,與楚決戰。子玉剛而乏謀,窮追不棄,兩軍對陣與城濮之地。此時,晉軍針對楚軍遠道行軍,思想準備不足的缺點,早已定下戰法。大戰之初,晉左翼下軍佐將胥臣【3】以虎皮蒙馬,出其不意地向由陳、蔡軍組成相對較弱的楚軍右翼發起猛衝。陳、蔡軍準備不足,人馬皆驚,戰陣崩解。晉軍順勢攻殺,利落地解決了陳、蔡聯軍。之後,先軫命晉國右翼上軍佯退,下軍於陣後拖柴揚塵,亦造撤退假象。子玉不知是計,下令全軍追擊。楚左軍立功心切,推進過猛,致使側翼暴露。晉軍主將先軫見楚軍中計,立即變陣,以最爲精銳的中軍橫擊楚軍之左軍,同時誘敵的上軍乘機回師,夾擊楚軍。楚左軍頓時崩潰,子玉見勢不妙,慌忙收兵,退出戰場,方纔未全軍覆沒,但事後自覺罪重難逃,引咎自盡。城濮之戰後,文公於踐土朝覲天子,會盟諸侯,向周王獻俘,實現了其既定的“取勝定霸”之目的,晉國至此雄霸中原。

城濮之役,晉軍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定霸中原,其原因是多層次的。首先,從靜態上看,晉文公虛懷若谷,廣泛徵求並勇於採納先軫、狐偃等謀臣的意見。主將先軫,一代名將,膽略超羣,是中國古代最爲著名的軍事指揮家之一,尤其擅長大兵團會戰。反觀楚軍,楚成王舉棋不定,屢屢延誤戰機,戰而不願傾國決戰,退而又不捨中原霸權。主將子玉,狂妄輕敵,剛愎不仁,又無良策奇謀,雖得帥位,實是庸才。其二,從動態上看,自戰役之初,晉軍主將先軫不就楚軍之便,準確選擇鄰晉的曹、衛二國爲突破口,大膽切入,進而將之作爲日後與楚作戰的基點。接着其又運用高超的外交謀略爭得秦、齊兩大強援,戰略上孤立楚國,營造有利於己的態勢。隨後又主動“退避三舍”,避開楚軍鋒芒,以爭取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的主動,誘敵深入,與秦、齊主力會合,集中優勢兵力,伺機決戰。同時,在戰術上,先軫大膽“示形動敵”,將“避實擊虛、分割圍殲”等戰法演繹得淋漓盡致,令人歎服。相比之下,楚軍子玉的臨戰指揮則顯笨拙,軍情判斷失當,直接導致此役楚軍的敗亡。其三,從軍事思想上看,晉軍始終以“詭詐”作爲其指導思想,積極運用謀略,欺敵誤敵。這與齊桓公、宋襄公的傳統作戰理念大相徑庭,代表了當時軍事指揮學的發展潮流。春秋末年兵聖孫武在此基礎上加以深化,提出了“兵者,詭道也”的著名命題。其核心思想可以理解爲:戰爭是敵我雙方爲了一定利益和政治目的而進行地暴力對抗,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勝利。軍事指揮者的任務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採用一切可以採用的手段,去奪取戰爭的勝利。戰爭固然是交戰雙方兵力物力的較量,更是雙方指揮者智謀韜略的較量。該命題徹底否定了以“尚禮”爲特色的商周軍事思想,將仁義與軍事相剝離,政治必須注重仁義,而戰爭只對勝負負責,這與如老子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不謀而合。爲輔助這一作戰思路,孫子結合前代戰史,創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詭道十二法”,即“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前四法,以主動示形爲主,使對手產生錯覺;而後八法,注重因敵變化,欺敵誤敵,從而到達“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目的。“兵者詭道”命題的提出以及“詭道十二法”的形成標誌着中**事學的發展進入了全新的歷史階段,而城濮之役的案例積累功不可沒。

——————————

【1】楚成王(?~前628年),羋姓,名頵(一作惲),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文王少子。前672年殺其兄楚王堵敖而自立,前628年爲太子商臣所困,自殺。

【2】成得臣(?~前632),羋姓,成氏,名得臣,字子玉,若敖氏後裔,春秋時楚令尹。城濮(今山東鄄城臨濮集)之役中敗於晉軍,引咎自殺于歸途中。

【3】胥臣(生卒年不詳),晉軍將領。

作者題外話:該文章於2010年2月21日,被收錄到【新浪文化博客讀書隨筆欄目】,飛刀在此感謝博導老師和【文化博客_讀書頻道】的指點與支持!

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九 項羽分封第三十四 後記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六 發機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五 取勢第五 莊子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 吳子第三 荀子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九 齊魏爭雄第六 北戎之戰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十 平定河北前言第二 帝國斜陽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一 孫臏第二十二 後記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一 孫臏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一 序言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七 士人之望第七 襦葛之戰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二 鬼谷子第二十 後記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九 項羽分封第十 漢中對策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 廟算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七 士人之望前言第十 吳子第九 孫子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七 韓非子第九 項羽分封第二 孟子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四三 平晉亂第七 鉅鹿疑雲第四 老子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一 序第三 荀子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四 軍政形勢第一 序言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三 共叔謀逆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六三 家分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