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 北威齊晉

吳王夫差在征服越人之後,心中就有了北上爭奪中原霸權之志,但吳越之地多河澤,民習水戰,多步足,少騎兵,且國家地處東南,若北上圖霸,路途遙遠,士兵必然疲憊,致使戰鬥力大打折扣。爲了便於水軍行動,輸兵運糧,夫差不惜國力開鑿“邗溝”運河,貫通了江淮兩大水系。吳王夫差七年,夫差聞齊景公【1】薨,而大臣爭寵,新君孤弱,乃會合魯、邾、郯等國興師北伐齊國。聯軍分兵兩路,一路由夫差親領,自沂水而上,後轉入陸地,攻入齊之南境;另一路則由吳大夫徐承【2】率領舟師,順淮水而下,東入於海,自海上攻齊,從而對齊國形成夾擊之勢。但齊國畢竟承昔日霸主之業,地廣兵強,成功地化解了吳國的此次進攻。在此次伐齊失敗後,夫差並不死心,於十年,盡發九郡精兵,與魯合擊齊國,並於艾陵與齊軍決戰,力挫齊軍,使齊國元氣大傷,齊簡公【3】不得不與夫差訂立了城下之盟。此後,夫差並沒有積蓄國力,與民休息,而是不顧伍子胥諫阻,賜死賢臣,不顧越人枕戈於側,再次徵發士卒,領精兵數萬,於十四年,由水路北進,長途跋涉近二千里,到達宋、衛、鄭、晉四國交界之處的黃池,與晉、魯等諸侯國君會盟。晉定公【4】懼於吳之軍力,承認夫差爲盟主,史稱“黃池會盟”。至此,夫差最終實現了其父定霸中原的宿願,但其長年無節制地對外征戰使得吳國民生凋敝,兵甲睏乏,也爲日後吳國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孫武在其兵法中,開宗明義,指出了“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告誡君主必須高度重視戰爭,且慎重對待戰爭,“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則動,不合於利則止”。因此,戰爭必須以維護國家利益爲標準,而不應以君主和將帥的個人感情爲標準,戰爭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爲國家攫取更大的利益,而不應爲了戰爭而戰爭。俗話說,兩軍交戰,勝者死八百,敗者死一千。可見,戰爭對勝敗雙方的消耗都是巨大的、多方面的,經濟上,久戰不決會造成國家財力枯竭;政治上,久戰不決會導致民生凋敝,激起民衆不滿;軍事上,對於春秋這種錯綜複雜的形勢,久戰不決,長期曝師於外,很可能給他國以可乘之機,一旦其乘虛而入,己方則陷於兩面作戰的被動局面,是任何人都難以挽救的。針對這一春秋困局,作爲偉大的軍事哲學家,孫武提出了“兵貴速,不貴久”的速勝理論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命題。“兵貴神速“不難理解,就是縮短戰役的時間,降低財物消耗,減少士卒折損。而“不戰而屈人之兵”則既是境界,又是手段。作爲境界,它倡導兵不血刃,擊敗對手,獲得全勝,復國家以安定,還民衆以和平。正所謂,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方顯其王者本性。作爲手段,則指的是以絕對的軍事優勢、充足的物資保障和強大的戰略態勢作爲基礎,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和外交等一切非軍事手段,輔助必要迅捷的軍事打擊,通過擊垮對手的信心和瓦解敵軍的鬥志,在避免直接交戰或將戰爭行動降至最低的情況下,迫使敵人屈服,以儘可能小的代價獲得儘可能大的勝利。可見,“速”與“全”,兩者是互相促進,相互支撐的。速戰速決使得對手內心恐懼,鬥志瓦解,更易使對手屈服,從而實現全勝;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又使得戰爭時間大大縮短,達到速勝的效果。老子曰:“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雷霆一擊是必須要有的,但不可持久行之,這就是道。人只有將自己渺小的生命融入無形的大道,才能進退自如,無往不利。

——————————

【1】齊景公(?~前490年),姜姓,呂氏,名杵臼,春秋後期齊國國君,齊靈公呂環之子,齊莊公呂光之弟。

【2】徐承(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吳國將領。

【3】齊簡公(生卒年不詳),原名姜壬,齊悼公之子,春秋末年齊國君主。

【4】晉定公(?~前475年),姬姓,名午,春秋末期晉國君主。

作者題外話:該文章於2010年5月10日,被推薦至新浪網【草根博客】,飛刀在此感謝博導老師和銳博客的推薦與支持!2010年5月11日,被收錄到【新浪文化博客讀書隨筆欄目】,飛刀在此感謝博導老師和【文化博客_讀書頻道】的指點與支持!

第五 莊子第二十三 略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 秦頌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四 老子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 管仲相齊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一 孔子第七 韓非子第十一 孫臏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四 謀形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七 鉅鹿疑雲第三三 國演義第四 謀形第十九六 韜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 吳子第八 楚雄漢上第二十三 略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十七 詩經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四 大澤狂飆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二 謀心之士說服力第十二 鬼谷子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思維的新起點第三 謀攻第二 秦頌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 帝國斜陽第一 序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五 易經第七 取捨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三 略解空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 漢中對策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八 墨子第一 孔子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九 兗州危機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前言第十 吳子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 公孫敗亡第五 獨霸西戎第十一 孫臏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一 序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九 兗州危機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五 易經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一 序言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四三 平晉亂第五 取勢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