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一六國之後,丞相王綰等人建議秦始皇分封諸位王子到燕、齊、楚等剛剛征服的偏遠地方,穩固當地的局勢,以加強秦帝國的統治。而廷尉李斯則認爲,西周的分封制存在非常大的弊端,即周文王冊立各位姬姓子弟,開始時都是至親,相互親和,但不過數代,就彼此疏遠,相互攻擊宛如仇讎,逐漸諸侯間的更相誅伐連周天子都不能禁止,最終造成了天下數百年的紛爭,今海內幸而重複一統,當務之急是將天下劃分爲郡縣,依法推行郡縣制,諸子功臣則論功行賞,取消土地的分封,消除天下變亂的禍根。始皇帝對於李斯的建議深表認同,隨即付諸實施,經過一系列深徹的政體改制和不懈的政治努力,終於確立了封建郡縣制政體,夯實了君主制中央集權。客觀上講,秦帝國所採用的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參政議政的權利,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歷史進步,影響了此後中國近兩千年的政治格局。此後,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集七國之精華,對外北攘匈奴,開直道,築長城,橫連燕趙;南取百越,輸兵勇,通靈渠,直貫兩江,形成了現今中華版圖的雛形,定鼎了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同時,對內推行新政,令書同文、度同制、車同軌、行同倫,爲中華文明的傳播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爲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然而,伴隨着國家超越時代的發展,此時的秦帝國卻因爲對外過度擴張、對內大興土木,不恤民力,造成國內民怨沸騰;統一六國後兼併的土地,如百越、胡地等,多是蠻荒之地,國家無法再度採用“耕戰”的方式以戰養戰,致使暴師千里國用不足,也喪失了秦軍衆多的精銳力量;地方上,爲了版圖的急速擴張,秦帝國忽視了對於山東六國固有勢力的有效打壓,而由於亡國日淺和既得利益的喪失,也加劇了六國前貴族的合流反秦之勢;中央政權內部,始皇帝崇信方士,迷戀長生久視之道,身體狀況日益惡化,進而導致了皇權內部的殘酷鬥爭,加速了嬴氏皇族的衰落,史書記載,始皇帝的子嗣有將近大半死於政治傾軋,導致權臣勢力上升,趙高、李斯、蒙恬等重臣各有一番勢力,足可左右政局。因此,在這個貌似大一統的環境下,整個帝國暗流涌動、危機四伏,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劫正在蓄勢待發。這一切,似乎都只等着一個信號——始皇帝的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