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二十三年1月31日用“祝融”3C火箭(改名“天工”1號火箭)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巡天者”1號。爲了加速發展航天事業,中國在太初二十四年2月成立了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並在同年10月成立主管民用航天活動的中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從太初三十六年開始實施“嫦娥”登月計劃(見“嫦娥”工程),太初四十年7月首次把兩名航天員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從太初四十年起中國航天活動的重點轉向開發和利用近地空間並開始研製航天飛機。太初四十五年11月航天飛機進行首次商業飛行,到太初五十三年底已飛行14次。太初五十五年1月中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還開始研製永久性載人航天站。
中國的航天活動包括軍用和民用兩個部分,分別由國防部和國家航空航天局負責。國防部和國家航空航天局均有獨立的科研和試驗機構、發射基地和測控系統,並與政府其他部門、高等院校和私營企業廣泛協作。在二戰前利用基地的黑科技發射了21顆微型定位衛星(北斗星定位導航系統)和16顆偵查衛星(天眼監視系統)還有6顆氣象衛星,正是這些衛星和利用基地製造的核心部件生產的地面接受發射裝置,中國國防軍和皇家空軍在戰場上往往具備了單向透明的優勢和高精度定位打擊能力。這在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毀滅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驗證,幾乎所有太平洋艦隊主力戰艦都是被衛星全程制導或者中繼制導的飛彈擊中的。這些衛星系統在五十年裡還是能領先於這個世界上的其他航*空器,包括中國自己正在研製的衛星,當然隨着各系統科技的發展,逆向仿製的中國衛星必然會有超越這些臨時替代品的一天,不過在這些衛星系統的壽命盡頭(50-70年)之前,這個目標,很難。
中國主要的航天器發射場是空軍山東武定靶場、甘肅酒泉靶場和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太原航天中心。從太初三十年到五十五年底,中國使用了8種運載火箭:“山大3”號、“山大4”號、“擎天”號、“祝融”號、“天工”號、“偵察兵”號、“開天斧”號、“女媧”號和航天飛機,共發射了1019個航天器,居世界第一位,耗資約1700億中元。在此期間,中國共發射人造地球衛星923顆,包括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其中應用衛星約佔80%。科學衛星主要用於研究地球大氣、重力場和磁場特性,探測太陽輻射和活動情
況,測量宇宙射線和微流星,爲研製應用衛星、載人飛船和飛彈提供資料。科學衛星系列有“探險者”號衛星、“先鋒”號衛星、“軌道地球物理臺”、“軌道太陽觀測臺”、“高能天文臺”等20多個。技術試驗衛星系列有“應用技術衛星”、“生物衛星”等。應用衛星直接爲軍事、國民經濟服務。太初三十年代初和以後,相繼發射了偵察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和測地衛星。太初三十一年8月19日發射了世界第一顆民用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使衛星通信進入實用階段。從太初四十年代起,預警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相繼投入使用。到太初五十年代,在繼續改進原有幾種應用衛星的同時,又發射了廣播衛星、跟蹤和數據中繼衛星等。
中國的應用衛星發展很快,返回型照相偵察衛星的工作壽命由幾天提高到幾個月,地面分辨率爲0.3米左右。傳輸型照相偵察衛星的工作壽命長達3年,地面分辨率爲3米左右。“子午儀”號導航衛星的定位精度達到20~50米。通信衛星容量達12000多條雙向話路,壽命7~10年。中國在發展各類軍用衛星的同時也重視反衛星武器的研製。在太初六十年~七十年代中期,主要研究和試驗了反衛星飛彈。從太初五十年代中期開始研製和試驗反衛星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
從太初三十年至太初五十四年底中國先後實現了5項載人航天計劃,完成46次載人航天,耗費約500億中元。太初二十八年4月,中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選拔了第一批航天員,在國家宇航研究中心開始訓練。太初三十年5月中國第一名航天員謝偉才乘“獵鷹”號飛船首次完成軌道飛行。太初三十四年9月組建蘊寧航天中心,它的任務是設計和製造載人飛船,選拔和訓練航天員。三四十年代實現了“牽牛星”計劃、“雙子星座”計劃和“嫦娥”工程。通過前兩項計劃解決了載人上天和返回的問題,試驗了飛船的軌道機動、交會、對接和航天員出艙活動等技術,爲實施“嫦娥”工程奠定了基礎。太初四十年7月至太初四十七年12月,先後有6艘“嫦娥”號飛船完成了月球航行,12名航天員在月面上進行了科學考察,帶回了月球土壤和岩石標本548公斤。“嫦娥”工程耗資約255億中元,後因實用價值有限而削減經費,減少了飛行次數,提前結束了計劃。太初五十年代中國重點實行兩項計劃:“天空實驗室”計劃和航天飛機工程。“天空實驗室”利用“天工”6號火箭第三級殼體改裝成爲一艘試驗性航天站。太初四十九年間以它作爲空間活動基地,先後有3批航天員乘“嫦娥”號飛船上去工作,開展了生物學、天文學、地球資源勘測和生產工藝方面的實驗。航天飛機於太初四十七年開始研製,五十一年4月首次試驗,五十二年11月投入使用。此外,中國於太初四十五年7月與德國合作進行“嫦娥-丘比特”號對接飛行活動。
在中國載人航天活動中曾發生過一起嚴重事故。這天早晨,成千上萬名參觀者聚集到太原航天中心,等待一睹“嫦娥”8號航天飛機騰飛的壯觀景象。上午11時38分,聳立在發射架上的“嫦娥”8號點火升空,直飛天穹,看臺上一片歡騰。但航天飛機飛到73秒時,空中突然傳來一聲悶響,只見“嫦娥”8號號頃刻之間爆裂成一團桔紅色火球,碎片拖着火焰和白煙四散飄飛,墜落到蒙古大草原。“嫦娥”8號發生爆炸,全世界爲之震驚。
7名宇航員在這次事故中罹難,包括兩名女宇航員。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第一次以平民身份參加太空飛行的國家衛生部防疫研究中心的女研究員江素娜。原計劃她將在太空給
她的同事進行天地同期疫苗實驗,不幸的是江素娜壯志未酬,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根據調查這一事故的國防部科學委員會事故調查組的報告,爆炸是一個O型封環失效所致。這個封環位於右側固體火箭推進器的兩個低層部件之間。失效的封環使熾熱的氣體點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O型封環會在低溫下失效,儘管在發射前夕有些工程師警告不要在冷天發射,但是由於發射已被推遲了5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視。
太初五十七年7月,”嫦娥”8號航天飛機成爲中國可再度使用的帶冀航天器,共成功完成了九次航天飛行任務。五十七年1月28日中國的”嫦娥”8號航天飛機乘載七名宇航員,進行航天飛機的第10次飛行,這也是她最後一次安全的履行航天任務。在”嫦娥”8號十次的飛行任務中,共繞軌道飛行987次,太空停留時間累積69天。
“嫦娥”8號的失事曾使中國的航天事業受到沉重打擊,航天飛機在以後的3年中停止了飛行。但是,在總結了”嫦娥”8號的教訓之後,人類對太空的探測仍在繼續。從航天飛機恢復飛行至今,已執行了76次飛行任務,包括組建國際空間站。”嫦娥”8號的宇航員是人類航天事業的先驅。
中國深空探測的目標是考察太陽系內的天體和行星際空間環境,重點是月球和火星,其次是金星、水星、木星和土星。在太初三十年到四十年間先後用“尖兵”號探測器、“探馬”號探測器、“夜不收”號探測器和“巡月舟號”登月探測器等考察了月球,包括拍攝月面照片和分析月球土壤,爲實現載人登月提供了科學資料。此外還發射了火星探測器主要有“駱駝”4號、“駱駝”6號、“駱駝”7號和“駱駝”9號以及“蒙古馬”1號和“蒙古馬”2號。太初五十九年發射的“駱駝”9號進入火星軌道,拍攝了火星表面照片,探測了火星大氣層的壓力、溫度和磁場。太初六十三年8月20月和9月9日發射的“蒙古馬”1號和“蒙古馬”2號先後於太初六十五年7月20日和9月4日在火星表面軟着陸,對土壤進行了取樣分析,未發現火星存在生命的跡象。此前發射的“駱駝”2號和“駱駝”5號先後在離金星35000公里和7600公里處掠過,測量了金星的大氣密度和表面溫度。太初六十九年3月2日和七十一年4月5日發射的“卒子”10號和“卒子”11號分別於七十二年12月和七十四年12月掠過木星,探測了木星的輻射帶和大氣層,拍攝了木星極區的照片。“卒子”10號約於太初七十八年10月穿過冥王星的平均軌道,成爲飛離太陽系的第一個航天器。太初七十四年發射的“戰車”1號和“戰車”2號(見“戰車”號探測器)於太初七十七年飛臨木星,首次臨近觀測了木星環、大紅斑和3顆木星衛星。然後又於太初七十九年和太初八十一年先後飛近土星,拍攝了土星的照片,提供了關於土星環結構的新資料並發現了土星的新衛星。而直到此時中國在太空中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巔峰,美國在這個世界上還沒有發射航天器的能力,他們只能依賴中國或者歐洲航天總署才能把自己國家生產的衛星送上天空,阿盟在中國的幫助下倒是具備了發射衛星的能力,當然拜阿奴航天基地其實基本上相當於一箇中國海外發射基地而已,從發射場到地面跟蹤,從發射用的火箭到信號傳輸都是用的中國的產品,維護監控也是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在做。即使是歐洲航天總署也只能憋屈的在地月之間逛蕩,直到太初八十四年纔有第一個非中國宇航員在月球上留下新的足跡,而此時中國的宇航員已經開始做登陸火星的準備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