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

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

“行,就憑你的傾囊相授,我也不會虧待兄弟你的,剛好我知道一家聖彼得堡餐廳,那裡口味不錯,咱們今天就去,至於剩下兩頓飯,下次來聖彼得堡我們再聚。”馬克西姆爽快的答應了約定。

兩個人在忙完工作後,就離開碼頭去吃飯了,而船上的沙俄移民則在惶惶不安中等待未知的命運。

隨着蒸汽煙囪的黑煙滾滾而出,船隻離開聖彼得堡的碼頭,移民教官已經提前入場,可以說這是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

“從今天開始,你們永遠不再是斯拉夫人了,忘記自己的宗教和民族,我想伱們也知道,自己是被當做貨物被自己的領主賣掉的。

所以從今天開始你們必須忘記俄羅斯的一切,不然到了殖民地可沒有你們好日子過,只有成爲我們自己人才能得到公平。”阿赫特曼大聲訓話道。

阿赫特曼其實也是沙俄人,但是他是所謂的“伏爾加德意志人”,也就是祖上在葉卡捷琳娜時代遷居到沙俄的德意志人。

僱傭這些生活在沙俄的德意志人,黑興根財團就能省掉尋找翻譯的功夫。

這些生活在沙俄的德意志人都是被俄國的政策吸引過來的,保留了自己的信仰和文化,所以許多人在沙俄都能雙語交流。

他們都是受到葉卡捷琳娜大帝的恩惠,在葉卡捷琳娜看來,德意志農民要比俄國人更能吃苦耐勞,組織性也要強得多。因此,葉卡捷琳娜通過提供優厚條件,號召德國人,舉家移民到沙俄從事農業開發。

巧了,恩斯特也是這麼想的,所以在東非玩的這也是這一套,不一樣的是葉卡捷琳娜只是引入德意志移民前往沙俄。

而恩斯特引入德意志移民和其他移民的同時還要將當地的土著清理出去。

畢竟沙俄農奴被稱爲灰色牲口,可比東非的土著強了不止一個層次,對於農奴來說灰色牲口是侮辱性詞彙,但是對統治者來說灰色牲口那就是美妙的詞彙,代表着大量廉價優質勞動力。

本來亞歷山大二世解放農奴是想改變沙俄社會的現狀的,但他可能也想不到恩斯特這種老六會盯上自己解放出來的勞動力。

按理說恩斯特應該優先盯上俄羅斯境內的伏爾加德意志人,畢竟那是十幾萬純德意志人。

不過,東非對這些沙俄的德意志人沒有吸引力,受葉卡琳捷娜政策的影響,這些德意志人在沙俄過的還不錯,尤其是之前,擁有諸多特權,也就是這些年慢慢被剝奪。

說起來也是搞笑,德國人辦事重原則,拒絕賄賂,因此當時俄國的很多司法領域高級職務,均爲德意志裔把持。

“你們也不要不服氣!你們不過是領主的私人財產,沒有亞歷山大二世皇帝,你們到現在還都是農奴,俄國社會沒有你們的一席之地,你們不過是會說話的工具罷了。”阿赫特曼繼續給這些農奴灌輸思想。

首先捧了亞歷山大二世一手,君主麼!當然不可能犯錯,永遠都是仁慈,有愛和神聖的,畢竟恩斯特這種人不可能給自己拆臺。

下面就是找理由,讓這些沙俄農奴別把從前的自己當人,你以爲你是俄羅斯人?不,你連人都算不上,所以別想着俄羅斯的那一套了,潛移默化裡就將其身份和俄羅斯區分開來。

畢竟俄羅斯的文化還算不錯,尤其是宗教和習俗領域保留着顯著特色,和歐洲完全不一樣。

這種帶着自己文化的移民,東非殖民地當然要徹底磨滅其民族特徵,不然後面就是禍患,尤其是沙俄當前在世界上地位還不錯,就像大英帝國平民窟裡的那些窮人一樣,雖然我窮,但是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這麼說來,東非還要感謝清國政府,那些華人移民身上,本民族的特徵就保留的非常少,當然各種迷信不算,除此之外華人農民唯一掌握的學問就是民不與官鬥,槍打出頭鳥,這一類處世哲學。

這玩意完全沒法和歐洲的宗教和文化抗爭,處世智慧根本算不上文化,這玩意全世界都有,甚至一些比較智慧的動物都有。

而且這個時代的貧民從來不是文化的傳播者,只有貴族和有錢人才比較注意這方面。

沙俄移民相較於華人的獨特性在於,其生活方方面面都受到東正教會的影響,所以恩斯特纔對沙俄移民區別對待。

阿赫特曼拿着教鞭,走上前,指着已經變小的聖彼得堡對着這些移民說道:“看到那裡了麼!那裡就是俄羅斯,但是從今天開始,就和你們再也沒有關係了,你們一輩子也不會再回來。

所以收掉幻想,你們包括你們的後代,永遠都和俄羅斯沒有任何牽連,把所有關於俄羅斯的一切,語言,服飾甚至是東正教會全部都放棄掉。”

阿赫特曼還是很期待有人站出來反抗自己的,自己也好樹立個典型,但是很明顯,沒有人敢出來反駁自己。

也許阿赫特曼說的確實有些道理,都淪落到被領主賣掉的地步,在沙俄混的肯定不怎麼樣。

這個時代的移民,除了那些主動前往美國逃避宗教和****的自由人士,其他人哪有那麼多胡思亂想的權力。

當登上吉奧瓦尼等人馬車的時候,這些移民就對自己的遭遇有所猜測。

現在阿赫特曼的教育對這些沙俄移民來說,完全不值一提,有些人都做好了繼續非打即罵的農奴生活,結果上來一通大道理給沙俄移民自己都整不會了。

但是,沙俄移民還是大概明白了阿赫特曼的意思,不就是和俄羅斯做分割麼?一言爲定,求之不得。

當然,關於宗教方面,有些移民確實心裡有異議,但是形勢比人強,改就改吧,上帝老人家會原諒自己的。

反正脫離了教會,對宗教的解釋權又回到了自己手裡,這個時候可沒有教士和牧師拿着戒律來約束自己。

其實大多數人對宗教都有自己的理解,尤其是這羣沒有接受過教育,沒接觸過書籍的農奴。

一但離開教會,他們對宗教知識的瞭解,也就是知道上帝存在,幾個有名有姓的大神,其他基本爲零。

(本章完)

第504章 借人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84章 消息第403章 撤資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21章 軍事化管理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41章 衣錦還鄉第385章 煽動第559章 誣陷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612章 美食節第199章 結款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85章 馬西米連諾一世眼中的東非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691章 南非形勢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531章 兵城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382章 渡河第361章 k001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442章 東非威脅論第109章 聖誕節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327章 南下第303章 馬拉維湖重工業區第499章 建交熱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62章 激戰第258章 夜襲第189章 佔領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156章 焚燒(內容可能引起不適)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773章 消極的英軍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第383章 引入第93章 姆特瓦拉第75章 大逃亡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73章 消化第474章 討論第160章 革新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130章 入侵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第41章 衣錦還鄉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388章 換師第772章 心態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338章 幕後黑手第186章 “三線”計劃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765章 南非戰爭下面目全非的歷史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368章 插曲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715章 短暫團聚第586章 忽悠合資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487章 太特城第710章 鞏固經濟第356章 鐵路第545章 孤兒第471章 漏洞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364章 燃燒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615章 交流電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581章 “火車頭”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615章 交流電第633章 “故”人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513章 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