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戰爭

第37章 戰爭

1866年6月14日。

普魯士以奧地利對荷爾斯泰因管理不善爲由宣戰。

在宣戰的當天,西線的普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擊了北部德意志各國,並迅速接管這些國家的政府組織和鐵路樞紐。

由於奧地利帝國哈布斯堡家族多年的威勢和聯姻,支持普魯士的德意志邦國只有幾個基本沒有軍事實力的小國,那些體積稍大的國家都站在奧地利一邊。

在上次德意志邦聯議會上,普魯士妄圖通過武力解決德意志問題的方案,被議會上的衆多國家否定。

這次議會讓普魯士意識到自己在德意志地區基本上沒有盟友,所以普魯士在開戰後迅速向這些德意志北部的小國宣戰。

這時的普魯士在地圖上分爲兩個部分,而中間就是這些七零八落的德意志小國。

這些小國大多被普魯士包圍,還吃了熊心豹子膽,敢於站在奧地利一邊,不講武德的普魯士軍隊,自然不會和這些小國談判,直接發動戰爭接管其政權。

這次普魯士統一整個德意志北方達成小德意志計劃的決心是空前的,這些小國還不識擡舉,那就只能被消滅了。

南邊那幾個稍微有點實力的反對普魯士也就算了,你們這些個小國和自由市,軍事實力基本沒有,而且處在普魯士腹地,還敢咋咋呼呼。

隨着西方戰場的普魯士軍隊通過鐵路線直接開進了北德意志諸國,這些小國自然無力阻止,普魯士成功掌握了其行政機關權利。

先把這些不識好歹的小國幹掉,防止他們背後捅刀子,同時可以徹底保證普魯士東西鐵路網絡的交通安全。

波西米亞戰場,是普奧戰爭的主戰場,雙方彙集了幾十萬大軍在此地,但普魯士明顯效率比奧地利更高。

一個是1862年普魯士馮·羅恩實施了幾項軍隊改革,確保所有普魯士公民都有義務被徵兵。

在此之前,軍隊的規模因爲早些時候確定,沒有考慮到人口的增長,因此使徵兵不公平且不受歡迎。

雖然一些普魯士人在軍隊或預備役中一直待到40歲,但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在一些因工業化而人口大幅增加的地區甚至更多)在家鄉軍隊裡被分配了最低限度的任務。

三年內實行普遍徵兵制,增加了現役軍隊的規模,併爲普魯士提供了一支規模同奧地利規模相當,且更勝一籌的預備役。

普魯士考慮到如果拿破崙三世統治下的法國試圖干預普魯士人的行動,他們也可以通過預備役制度徵召同等或更多的軍隊對抗拿破崙三世的軍隊。

普魯士應徵入伍是一種持續的訓練和演習,而奧地利軍隊的一些指揮官例行地將步兵應徵入伍後不久就永久休假遣返回家中,只保留一批長期士兵長期呆在軍營裡,或者執行任務。

因此奧地利應徵入伍的士兵在戰爭爆發後,被召回部隊時幾乎必須從頭開始訓練。

所以普魯士軍隊比奧地利軍隊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尤其是在步兵方面。

雖然奧地利騎兵和炮兵與普魯士同行一樣訓練有素,奧地利擁有兩個精銳的重型騎兵師,但自拿破崙戰爭以來,武器和戰術都取得了進步,騎兵衝鋒已經過時。

普魯士軍隊以當地爲基地,以軍區爲組織,每個軍區都包含一個軍團總部及其組成單位。大多數預備役人員都住在他們的團倉庫附近,可以迅速動員起來。

奧地利的政策是確保部隊駐紮在遠離家鄉的地方,以防止他們參與分離主義叛亂。

休假的徵兵人員或在動員期間被召回單位的預備役人員面臨着可能需要數週才能向單位報告的旅程,這使得奧地利的動員比普魯士軍隊的動員慢得多。

同時,普魯士的鐵路系統比奧地利境內的鐵路系統更加發達。鐵路使供應比以往更多的部隊成爲可能,並允許部隊在友好領土內快速移動。更有效的普魯士鐵路網絡使普魯士軍隊比奧地利人更快地集中。

毛奇在回顧他對魯恩的計劃時說:“我們擁有不可估量的優勢,能夠將我們的285,000名野戰軍運送到5條鐵路線上,並且幾乎可以在25天內集中他們。……奧地利只有一條鐵路線集結200,000人將需要她45天的時間。”

老毛奇早些時候也說過,“沒有什麼比現在擁有我們必須擁有的戰爭更受歡迎的了。”

在波西米亞的路德維希·馮·貝內德克領導下的奧地利軍隊。

以前被認爲享有“中心位置”的優勢,因爲他們能夠集中精力於沿邊境地區發動連續進攻。

但速度上更快的普魯士集中抵消了這一優勢。當奧地利人才完全集結時,他們在集中對付一支普魯士軍隊時,無法阻止另外兩支普魯士軍隊攻擊他們的側翼和後方,威脅他們的交通線。

而在南方,意大利人的存在,讓奧地利不得不分散兵力去和意大利王國作戰,甚至奧地利已經主動撤出了威尼西亞。

戰爭態勢從一開始就對奧地利不利,老朽的奧地利不得不向拿破崙三世求援,可拿破崙三世還是小覷了普魯士,其答應了奧地利要求,卻遲遲沒有介入。

6月23日普軍直抵扎維杜夫至齊陶一線集結。

6月26日普奧兩軍之間發生雲納河戰役。

普軍的參謀部總長老毛奇精心策劃戰陣,集中火力攻打奧地利。當奧軍集中侵略西里西亞時,他就調軍到薩克森和波西米亞,與早已在那裡集結大軍的普王威廉一世會合。

7月3日,普軍大舉進攻,在克尼格雷茨戰役(又稱薩多瓦會戰)打敗奧軍。奧軍人數有優勢,死傷人員卻是普軍的七倍,皆因普軍裝備優良、戰略得宜。

除了薩克森之外,其他邦國對戰爭的影響很有限。漢諾威的軍隊在6月27日的巴特朗根薩爾察戰役擊敗過普軍,但不久遭到大軍圍困而投降。普軍在美因河與巴伐利亞正面交鋒,在紐倫堡和法蘭克福戰鬥。巴州的維爾茨堡被普軍圍困,但一直到停戰前仍未投降。

奧地利倒是在和意大利的作戰出人意料,在6月24日的庫斯托札戰役和7月20日利薩戰役(利薩在今克羅地亞維斯)的海戰上,都擊敗意軍。

(本章完)

第1156章 軟刀子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401章 駁回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1017章 沙皇政府的急躁第34章 動員第207章 換牌第727章 艦隊第555章 羞辱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1144章 背靠東非好乘涼第774章 搬遷第1060章 積極外交政策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497章 準備調停第252章 戰爭爆發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第610章 軍事顧問團第67章 大臣路線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187章 勸說第472章 備戰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1114章 抉擇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822章 卡賓達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355章 安卡村第276章 “老朋友”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926章 機耕路第377章 意大利的進展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76章 霍恩菲斯和瑪利亞第128章 打探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231章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658章 方針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1193章 “理想國”第492章 靜坐戰第1192章 鋼鐵森林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47章 聯姻事宜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168章 餐具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24章 籌措資金第504章 借人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1071章 計劃尾聲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809章 事後第458章 太平洋“明珠”第867章 推銷第402章 妥協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973章 籌備第290章 長絨棉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263章 放長線釣大魚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710章 鞏固經濟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299章 預判第90章 新行政區劃(彩蛋章地圖供參考)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99章 岸防炮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552章 過往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