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

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

東非農業部大臣歌爾韋斯坦在1893年安哥拉整體農業報告會上提到:

“安哥拉地區的農業總共可以分爲五部分,北部熱帶經濟作物產區,中部高原糧食作物產區,南部傳統畜牧飼養區,東部海洋漁業產區,西部林業資源產區。”

海洋漁業是殖民時代安哥拉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在16世紀就已經達到巔峰,當時安哥拉的捕魚產業達到了繁榮的頂峰。

在這個時期,安哥拉的捕魚業不僅向葡萄牙本土輸出大量的魚類,而且還向其他葡萄牙殖民地供應魚類。安哥拉成爲了葡萄牙殖民帝國最重要的捕魚產地之一。

當然,後來隨着南美洲金銀礦發現,葡萄牙發展重心轉移,安哥拉海洋漁業隨着安哥拉農業一起進入衰落時期,直到葡萄牙勢力徹底退出巴西,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才重新得到重視。

但這個時候已經晚了,因爲東邊東非的崛起,使得葡萄牙的再次投資基本打了水漂,當然,這個時候葡萄牙早就走上了衰落的道路,其對兩地投資遠不能和16世紀國力強盛時期相比。

至於林業資源,前世安哥拉的森林面積在非洲排在第二位,僅次於剛果金。

“在葡萄牙人殖民期間,安哥拉主要種植玉米、甘蔗、番薯、花生和棉花等,以及一些歐洲作物,如葡萄、橄欖和香料(香料主要是荷蘭人在17世紀引入)等。他們還引入了畜牧業,飼養牛、羊和馬等家畜,提供肉類和其他動物產品。此外,葡萄牙人還開墾了大量土地用於種植咖啡和棕櫚樹等商品作物,以便出口。”

安哥拉和津巴布韋一樣,農業條件極爲優渥,前者被稱爲“南部非洲的糧倉”,後者則是“非洲的麪包籃”。

當然,這是兩國分別處於葡萄牙和英國殖民時代下獲取的“榮譽”,至於兩國獨立後,農業結構迅速崩塌,從糧食出口國變成農業不能自給自足的國家這一點,其實也完全是合理的。

話說的不中聽,那就是當地土著根本就不會種地,或者更準確的說是不會管理。

畢竟種地肯定會種,在殖民者上百年的鞭策中,且種植園和農場的大部分勞動力都是黑奴,如果說當地人不會種地那完全是自欺欺人,因爲黑奴不會種地,白人殖民者的種植園和農場根本無法運營起來。

但是,會種地解決不了問題,尤其是殖民地地區的大型農業社會化,所有關鍵細節都掌握在白人手中,包括種子,化肥,技術,銷售渠道,種植園和農場的管理等等,沒有一項是當地土著所能掌握的。

其他不說,當白人撤出該區域後,原本銷往全世界的市場被人爲中斷,對於當地黑人而言就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而且這些農業,都以大型種植園和農場爲基本模式,一個種植園或者農場動輒上百人,要麼成千上萬人,而非洲土著,就算其上層社會也僅有治理一個部落的能力,還未必能治理好,又缺乏相應的知識和技術,所以殖民者在一開始就構築了“壁壘”,防止當地土著翻身。

當然,東非肯定不會爲這些土著“共情”,反而要變本加厲,因爲東非是更加堅定的剝削者。

歌爾韋斯坦繼續說道:“目前安哥拉地區的各個種植園和農場,漁場基本恢復生產,同時我們新增設了牧場和林場管理機構,根據農業部的預計在未來二十年裡,安哥拉地區的農業總產值將會成爲東非新的農業增長點之一,同莫桑比克和奧蘭治等新國土一樣,當地優渥的農業資源得到充分開發,進而成爲東非農業的新引擎。”

東非從葡萄牙和布爾人手中接過來的農業是一個完整體的農業體系,這一點和東非以前掠奪來的土地有着根本性不同。

所以東非政府的前期工作,根本不需要對當地進行大的改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奧蘭治,從緯度,地形,植被,降水,人口等綜合性因素結合來看當地最適合發展的就是畜牧業。

而安哥拉的情況最爲複雜,從熱帶雨林到熱帶草原,再到熱帶沙漠,使得安哥拉擁有東非最豐富的農業開發條件,再加上本格拉寒流催生出世界第一五大天然漁場,漁業資源也十分得天獨厚。

“在1892年,安哥拉農業就已經恢復了戰前水準,到1893年,安哥拉農業規模更是增長了百分之五十六,其中海洋漁業資源開發增速在全國居於首位,僅在東方省和中央省之下。”

說到海洋漁業開發,一直是東非的短板之一,作爲一個海洋大國,東非的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率一直是偏低的,這一點從東非造船業就能充分得到體現。

在東非過去三十年的新增海洋船舶中,漁船佔比甚至不到百分之二十,與之相反的則是內陸水域漁船,佔比達到百分之百分之五十九點五六。

東非海洋船舶主要貢獻在商船和軍艦兩大類,軍艦數量雖然少,但是噸位大,而運輸船舶大發展則是爲東非工農業出口提供條件。

東非的原始積累,就是以農業和礦產資源開發爲起點,尤其以熱帶經濟作物和寶石,稀有金屬爲導向,這些年隨着東非工業規模迅速提升,工業產品出口也在飛速發展。

種種原因導致,東非對海洋資源的開發投入嚴重不足,以至於安哥拉海洋漁業資源能直接排到全國第三的位置。

要知道,當前東非治下安哥拉海洋捕撈業,實際上是完全繼承葡萄牙統治時代的海洋捕撈業,而安哥拉在此前僅僅是葡萄牙人的殖民地,也就是說一個殖民地的海洋捕撈業在此前就能同東非全國相比,這一點是很驚人的。

而驚人的地方不在於安哥拉海洋捕撈業的發達,而是東非海洋捕撈業過於落後。

不過這種落後並不是因爲技術等原因造成的,而是東非國家經濟發展結構造成的,東非一直推進農,礦,工三大產業發展,且方向一直是由東部沿海向內陸地區推進,自然容易忽視海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而且作爲畜牧業大國和擁有多個世界級湖泊和多條世界級河流的東非,內陸漁業資源十分發達,所以東非本身肉類來源豐富,且相較於其他國家,東非優良港口少等綜合原因,東非當前對推動海洋捕撈業的興趣不大。

當然,這種情況隨着安哥拉和西南非洲併入東非,勢必會有所改善,尤其是西南非洲地區,極度依賴海洋捕撈業,當地以熱帶沙漠氣候爲主,本身不適合發展其他類型農業。

安哥拉南部的港口地區也和西南非洲情況類似,沿岸以熱帶沙漠氣候爲主,且優良港口不少,除了部分軍事需要以外,適合發展爲大型漁港。

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34章 動員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594章 矛盾第1145章 機遇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903章 萊茵宮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8章 普奧聯動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600章 嘗試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968章 分歧第811章 送行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640章 工地第792章 條件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29章 艱苦行軍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292章 先進的包稅制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62章 激戰第1114章 抉擇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65章 電燈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91章 青檸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136章 糟心的威廉二世第1128章 開端第381章 國禮第572章 停火線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882章 出口第735章 廓爾喀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1061章 無畏艦時代第878章 無線電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776章 第三階段第865章 高原省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598章 新年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784章 自己人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1063章 推力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738章 雙方謀劃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844章 魯道夫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90章 新行政區劃(彩蛋章地圖供參考)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833章 拖拉機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1059章 戰爭販子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013章 站隊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785章 難上加難第717章 南非版“三國同盟”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236章 “羅馬”之謀。第377章 意大利的進展第79章 閒談第629章 教育第981章 捷徑第1160章 凱波爾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