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麼……”
崔耕表面上沉吟思索,心中卻早已掀起了陣陣驚濤駭浪。
他心中暗想:解決天花之疫倒是不難,自己在去林邑求糧之時,就曾遇到了天花疫情。當時自己傳下種牛痘之法,輕鬆解決了此事。
但問題是,如今興起天花之疫的是扶桑啊。
扶桑是自己的生死大敵,自己到底該不該幫他們平息此疫呢?
這不僅僅關係到萬千扶桑百姓的性命,還關係到了自己東伐扶桑之事能否順利。換而言之,這關係到萬千大唐百姓的性命,不由得自己不謹慎小心。
在歷史記載中,這場天花之劫可相當不簡單,甚至可以說,完全改變了扶桑的政局。
自從長屋王之變後,聖武天皇娶藤原家族的藤原光明子爲皇后,藤原家族的權勢達到了頂峰。
非但如此,藤原四兄弟個頂個的文武雙全,才能卓絕,輕鬆掌控了扶桑的全國政局。
假以時日的話,說不定藤原家族會取天皇家族而代之,成爲扶桑新的皇族。
可偏偏因爲這場天花之劫,藤原四兄弟俱皆染了天花,死於非命。藤原家族的人才青黃不接,被迫收縮勢力自保,天皇從而重新掌握了政~權。
到底是藤原兄弟掌權對自己征伐扶桑有利呢?還是天皇掌權對自己征伐扶桑有利呢?
真是難以決斷啊。
再者,自己只有防天花之疾的種牛痘之法,卻沒有應付正好發作的天花之疾的辦法。
誰知道現在,藤原四兄弟是已經染病了,還是並未染病?
萬一他們已經染病,自己一行卻對他們的病情束手無策,會不會被扶桑人認爲,自己等人既然可以防病,自然就可以治病。自己一行是成心讓藤原四兄弟被天花奪去性命呢?
這不是出力不討好麼?
……
……
島津藤一見鑒真、賢、崔耕都不置可否,可着急了,道:“三位大師,你們到底還猶豫什麼?難道你們就想眼睜睜的看着京畿地區,無數百姓,因爲天花之劫喪了性命嗎?”
“話不能這麼說。”
崔耕眼睛亂轉,轉移話題道:“敢問島津國主,這京畿地區興起天花大疫,到底是在玄和尚到達京畿地區之前,還是在到達京畿地區之後呢?”
島津藤一道:“當然是在玄到底京畿地區之前。不過玄死於天花之後,天花之疫愈演愈烈,天皇陛下急求兩位大師進京啊。”
崔耕點了點頭,道:“如此看來,這場天花大疫,並非兩位大師招來禍害百姓的,而是……”
島津藤一忙不迭地打斷道:“那是自然,天花之疫乃是上蒼震怒降下的在災劫,和兩位大師完全無關。兩位大師只是利用此事讓玄遭了天譴而已。其中的區別,無論是天皇陛下,還是下官都是心知肚明的。崔海護法不必擔心。不過……”
“怎樣?”
“幾位大師既有轉移天花之劫的法子,那就一定有解決天花的辦法吧?至不濟,把那天花轉移到牛馬之上,讓我扶桑百姓少受禍害也好啊!”島津藤一道。
賢和尚也幫腔道:“我佛門講究慈悲爲本,方便爲門。還請鑑真師兄不吝施以援手、”
頓了頓,又看向四周的百姓和甲士們,道:“你們都別愣着,快求求鑑真師兄啊!”
瞧他這話說得,好像解除天花之責完全和他無關似的。百姓們不明就裡,還真被他忽悠過去了。
“鑑真大師,您就發發慈悲吧!”
“其中有什麼礙難之處,您儘管說出來,弟子一定會想辦法爲您解決的!”
“無論金銀珠寶,還是各種珍奇之物,我等一定盡力爲您籌措。
“天花猛如虎,鑑真大師不出手,奈蒼生何?”
……
呼啦啦,四周圍觀之人,無論是普通的掌櫃、夥計還是住店客人,亦或是前來保護鑑真的薩摩甲士,都齊齊地跪了一地,出言相求。
鑑真倒是想幫忙,但他確實沒那個能力,不由得雙眉緊皺,滿面苦澀。
他這副表情,更坐實了大家對他的猜測鑑真大師有難言之隱。
待人們的聲音漸低,島津藤一繼續加了一把火,道:“你就算不看在的我扶桑百姓的份上,您也得看在阿倍內親王的份上吧。可憐阿倍內親王今年剛剛一歲,還未領略過人世繁華。她若是不幸染了天花去世,您又於心何忍呢?”
所謂阿倍內親王,就是聖武天皇與藤原光明子之女,日後的孝謙女皇。
島津藤一提阿倍內親王的本意,是想借孩童激起鑑真的同情心。
但這話歪打正着,崔耕聽了,卻不由得心中一動,想到了一個人:崔芬。
崔芬並沒有種植牛痘,這天花大疫不長眼睛,萬一傳染到崔芬的身上,那不就全完了嗎?
想到這裡,崔耕衝着四下裡抱拳拱手,輕咳一聲,道:“諸位,諸位,你們都誤會了。爾等真以爲,鑑真大師不願意給大家平安符,是因爲缺乏金銀珠寶,或者什麼珍奇之物麼?”
“難道不是?”島津藤一反問道。
崔耕右手高舉,伸出了兩根手指,道:“當然不是了。實不相瞞,鑑真大師之所以不願意賜符給大家,是因爲兩個原因:其一,這天花之劫,乃是上蒼震怒所致。鑑真大師若爲大家提供平安符,豈不是逆天行事?那是要遭天譴的!”
“這……”
人們聞聽此言,面面相覷,一陣無語。大家總不能說,爲了大家的幸福安康,鑑真大師你就去死吧?
不過,崔耕的下一句話,又給了大家無限的希望。
崔耕道:“當然了,我佛有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如果鑑真大師救的人足夠多的話,在佛祖的保佑之下,想必即便上蒼也對他無可奈何。”
島津藤一聞眼前大亮,道:“那崔海護法的意思是……要讓鑑真大師傳下護身符不難,關鍵在於,如何讓更多的人,領到這個護身符。到底如何行事,您就快說吧!我等洗耳恭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