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考功員外郎

考功員外郎是什麼職司?簡單來說,就是專門給朝廷官員的表現評級的。

比如當初,崔耕那兩個“上上”考評爲何難得?就是因爲,縱然有封疆大吏力薦,朝廷親王撐腰,吏部仍然有可能駁回來。在吏部中主管這事兒的,就是考功員外郎。

說得再嚴重一點,當初在揚州說一不二的老張潛,每年也得接受考功員外郎的考評。

另外,與後世的科舉考試由禮部侍郎主持不同,在大唐(武周)年間,按照慣例,每年的科舉考試,就是由考功員外郎主持的。

這年頭的科舉考試,連糊名都沒有。能否考中,名次如何,完全就是考功員外郎的一句話。

這個官職如此重要,以至於被人們稱之爲“小天官”,暗示其實際權力,比吏部尚書也小不了多少。

也正是因爲如此,考功員外郎成了各方勢力的必爭之職。自從上一位考功員外郎故去之後,狄仁傑和張昌宗爲了這個職司,已經不知爭了多少次了。

如今被張昌宗得了這個空子,他能不吐血嗎?

武則天見狀,甚至有些兔死狐悲之感名滿天下的狄仁傑,竟被才能一般的張昌宗逼到如此地步,看來他真是老了。朕如今也年近八十,恐怕用不了多久……也會和他一樣,頭腦大不如前吧?

想到這裡,女皇陛下嘆了口氣,道:“若狄相實在不願,這考官員外郎也可以……”

“不!”

狄仁傑吐了一口血之後,反而更精神了,道:“男子漢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微臣既然說了不干涉崔英擔任五品以下任何官職,那就不干涉。不過……”

“怎樣?”

狄老頭道:“張常侍薦才,微臣也要薦才。其人的才能雖然不如崔英,但擔任一個七品的考功主事當無問題。”

“哦?但不知狄愛卿要舉薦何人啊?”

“外舉不避親,內舉不避仇,微臣舉薦之人正是微臣的兒子,叫狄景暉,如今正在微臣的府中。”

狄景暉?

人們面面相覷,沒聽過這個名字啊!誰不知道,狄仁傑有三子,長子光嗣,次子光遠,三子光昭,這個狄景暉又是從哪冒出來的?莫非是狄仁傑年少風流,有過私生子?

武則天道:“國老當初曾經推薦狄光嗣爲地官員外郎,非常稱職。這次推薦狄景暉,想必也不例外。不如現在就宣他進宮,由朕與衆愛卿考驗一番?”

“多謝陛下!”

女皇陛下有旨,功夫不大,狄景暉就走進了大殿。

不過,衆宰相一看,好懸鼻子都被氣歪了。

原來,這個所謂的狄景暉,非是旁人,正是狄仁傑親自下公文革除一切職司,聲稱永不敘用的狄光昭。

他們紛紛心中暗想,反正你狄仁傑的資歷在那擺着,狄光昭也是進士出身。你要自打自臉,讓狄光昭任職考功主事,也不是不行。但是,改名換姓的這麼幹,也太侮辱大家的智商了吧?

武則天的心中,卻是同病相憐之意更重狄仁傑這是在安排後事,爲子孫鋪路啊!朕爲了自己百年之後,武李兩家和平相處,操碎了心。人家狄仁傑爲朝廷辛勞了一輩子,臨死前爲自己的兒子求個官,過分嗎?

想到這裡,她揣着明白當糊塗,把眼前的狄光昭當成狄景暉,隨便問了幾個問題,就任命爲天官(吏部)考功主事。

然後就是杜審言和杜並的問題。

杜審言是被誣陷的,這個毫無爭議。武則天本來想讓他官復原職,繼續去吉州做司戶參軍。

不過,崔耕憐其之才,提議讓他做《歡喜詩》一首,感謝女皇陛下爲其平反。

杜審言的文才真不是蓋的,馬上就作詩一首,稱讚武則天英明神武亞克西,張氏兄弟英俊多情好好滴。

武則天龍顏大悅,改了主意,任命杜審言爲著作郎。杜併爲父報仇,其心可嘉,讓他到成均監讀書,日後必有重用。

議事已畢,崔耕與諸位宰相出了大殿,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女皇陛下武則天呢?則和二張兄弟以及一幫無恥文人尋!歡作樂。

當天晚上,張易之陪武則天回宮。

張昌宗大排筵宴,一是爲“崔英”接風,二是慶祝“崔英”得官,三是爲他引薦自己的諸位心腹。

別看“崔英”和他之前連面都沒見過,但在這年頭的道德觀念裡,張昌宗幫崔英的官,就是崔英的再生父母。所以,張昌宗對崔英的忠心毫無懷疑。

啪!啪!啪!

張昌宗連拍了三下手,侍女穿梭不停,諸般珍饈佳餚流水價般擺在了几案之上。

他指着一個四十來歲,身着紫色官袍的官員道:“崔兄弟,知道這位是誰嗎?”

“下官不知。”

“其人姓張名錫,現在官居天官侍郎。”

崔耕趕緊抱拳拱手,道:“下官拜見張侍郎,以後下官也在天官任職,還請張侍郎多多關照。”

“不用請他關照。”張昌宗微微擺了擺手,略帶得意道:“張錫馬上就要經由本官舉薦,升任鳳閣舍人、鸞臺閣平章事了。離着太遠,他想關照你,也關照不着。”

“啊?”崔耕當然是認識張錫的,但是張錫升任宰相的事兒,還真不知道,忍不住驚呼出聲。

張昌宗只以爲是崔耕震驚於自己的權勢,更加得意了,道:“其實這也不算什麼,當初的吉頊升任宰相,本官也幫了不少忙。崔兄弟,你記住了,只要真心爲我的效力,我虧待不了他。就拿這張侍郎來說吧……”

然後,張昌宗讓崔耕和張錫都坐下,慢慢講述了張錫的一個故事。

前不久,張昌宗的弟弟張昌儀爲洛陽令,求他辦事之人,只要送上足夠的錢財,沒有不答應的。

有一次,有個姓薛的官員,拿着五十兩金子和要求任職的文書攔住張昌儀的坐騎,要賄賂他。

張昌儀收下金子,把文書交給天官侍郎張錫。

幾天後,張錫不小心,把那個文書丟了,便問張昌儀:“你讓我升官的那個人到底叫啥名啊?”

張昌儀撓了撓腦袋,說:“我也記不得了,但咱們收了人家的錢,總不能不辦事吧?那不就砸了招牌嗎?這樣吧,你看看有多少待提拔的薛姓京官,每個人給他們提一級,也就是了。”

張錫後來一查,姓薛的京官,總共有六十多人,就都提升了一級。

這事兒最終沒瞞住,朝野上下皆知,張錫的名聲一落千丈。不過,張昌宗確是因爲此事,對張錫甚爲欣賞,倚爲心腹。

如今宰相李嶠體弱多病,不斷乞骸骨。張昌宗就準備讓張錫任宰相,李嶠退爲成均監祭酒。

崔耕聽完了,故作敬仰之色,道:“那下官爲張常侍效力,豈不是日後也有望升任宰相一職?”

“那是自然。”張昌宗道:“你別看表面上,本官對付起魏元忠來縛手縛腳,其實這裡面大有隱情。要不是一個意外,魏元忠早就完蛋了!”

“啊?”

崔耕做臥底,到底是爲啥來的啊?不就是魏元忠一案嗎?現在,張昌宗終於說到此案,他馬上心中一緊,稍露質疑之色,道:“意外?什麼意外?”

張昌宗喝了一杯酒,道:“當時,張說都已經被我說服了,要攀誣魏元忠。可是,就在他臨近通天宮的時候,遇見了三個人:一個是本官的老仇敵宋,一個是殿中侍御史張廷,一個是左史劉知己。”

頓了頓,繼續道:“宋說:“名義至重,鬼神難欺,不可黨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獲罪流竄,其榮多矣。若事有不測,當叩閣力爭,與子同死。努力爲之,萬代瞻仰,在此舉也!”,張廷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左史劉知幾說:“無污青史,爲子孫累!”張說被這三個人這麼一通忽悠,才背叛了本官。”

又是宋的手筆,不愧是史上有名的宰相啊!

崔耕心中對宋一陣稱讚,嘴裡卻道:“這宋實在可惡,下官必定想辦法,將他除去,爲張常侍出氣。”

“宋的事兒不忙。”張昌宗擺了擺手,道:“現在的當務之急,還是魏元忠的案子,不知崔英你有什麼破局之策沒有?”

崔耕搖頭,道:“呃……下官倉促之間,還真沒什麼好辦法。可否容下官思量一番,再報知張常侍?”

張昌宗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道:“不必了。你沒有好法子……我有!”

第102章 怒砸巡檢司第1183章 日用有預言第1791章 身死引大變第1455章 林闖終現身第551章 三詩盡有情第1091章 日用爲說客第1401章 孰執牛耳者第031章 此事有蹊蹺第339章 突來異鄉客第1011章 喬裝新羅行第980章 二郎再下獄第1661章 過河慢拆橋第1095章 韋后的心思第926章 天上掉功勞第1675章 忠佞換立場第780章 城門挫敵鋒第005章 有女名月嬋第312章 天才和瘋子第149章 御史何其尊第1625章 徹底誤會了第1650章 實力來背鍋第1370章 蒙崔突無主第1183章 日用有預言第040章 出發牲口市第990章 兌子誰吃虧第1080章 興亡百姓苦第375章 二詞震子昂第1107章 李旦計連環第055章 事態有變化第569章 官場來爭雄第655章 月嬋有人追第1636章 大婚必出事第1662章 光弼終歸心第510章 吉頊喜爲相第1103章 宰相大變動第277章 成立新商號(二)第1344章 得志便猖狂第498章 泉州有故人第1658章 欽定鴛鴦譜第397章 挑動來武爭第105章 雙方皆得利第1693章 火燒真經文第037章 臨時大反轉第845章 鬱郁有王氣第600章 衰人真矯情第818章 裹兒受冤枉第1181章 毛仲終授首第645章 別有一洞天第646章 終得解懸案第1397章 孤軍成伏兵第361章 雙雙備囚車第309章 一語驚四座第632章 真相漸漸明第889章 曹家窩心事第1339章 忠嗣陷囹圄第1045章 得道真多助第024章 衆人商對策第1423章 登船與下船第1018章 完美覺哥哥第1269章 有才無大志第1383章 餘波仍嫋嫋第1503章 記載有玄機第799章 狗急要跳牆第717章 絕對不妥協第531章 裹兒挺囂張第1538章 越州查敵蹤第826章 端午鬥草會第1008章 鐵案真如山第1439章 世紀大和解第1492章 強盜有倫理第1557章 雙方都勸降第390章 最毒萬國俊第1452章 媒人忽上門第516章 公主有情敵第1323章 遞上投名狀第1476章 三方要抱團第1456章 絕殺二郎計第456章 二郎獻三計第1848章 變起馬原裡第741章 套路太深了第475章 三人來查案第109章 這是心理病第250章 長安鄒駱駝第597章 秘室講秘聞第1764章 人火與天火第192章 盧雄有預言第901章 點銀成金術第1721章 天皇雙旨意第986章 原涉三國爭第736章 月嬋的心思第1284章 海貿遇難題第265章 人面映桃花第1200章 此會有隱情第972章 公主也碰瓷第404章 暗流在涌動第1433章 兵發黑水國第356章 賽修倫示好第1222章 傳奇將誕生第287章 風雲鹿橋鎮第1689章 老樹開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