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決戰(上)

陳慶當然也久聞折家將之名,世世代代鎮守陝北,甚至自己的甘泉堡最早也是折家修建,楊門女將的佘老太君,其實應該是折老太君,就是折家之女。

折彥質也是天下名將,只是他對陣金兵大多以失敗告終,最後一戰是在靖康二年,他和李回率十餘萬大軍守黃河南岸,結果金兵一夜戰鼓,十餘萬宋軍逃得乾乾淨淨,折彥質由此被貶爲永州團練副使,建炎元年又被貶去昌化軍,也就是海南島,在海島呆了整整五年。

他去年被相公王鼎大力舉薦而復出,出任湖南安撫使,率軍剿匪,卻又敗在楊幺的車船之下,好在王鼎替他說情,敗在楊幺手中並非他的責任,而是實際掌軍的王燮不聽將令導致,這纔出任湖廣安撫司副使,配合李綱剿匪。

可以說折彥質這輩子命途多舛,一方面是他手中沒有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宋軍的腐朽不堪將他屢屢連累。

但另一方面和他性格高傲有關係,他一向瞧不起其他宋將,讓人反感,所以總是和同僚關係惡劣,甚至他和解潛的關係也不好,所以李綱徵求解潛意見時,解潛才毫不猶豫把他推出來。

折彥質在一個多月前招募了一萬漢陽子弟,大部分也從過軍,他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苦練,雖然還談不上百戰之軍,但也一支訓練有術,能聽令作戰的軍隊。

當然,折彥質性格高傲也是看人的,陳慶在陝西屢戰屢勝,不管對金兵,對僞齊軍,還是對西夏軍都創造了驕人的戰績,甚至短短一個月不到就剿滅了楊幺,陳慶實力擺在這裡,折彥質在他面前也高傲不起來。

更重要是,陳慶的老巢甘泉堡就是折彥質的父親所建,陳慶活躍在折家軍的地盤內,他對陳慶有一種天然親切感,他了解西軍的艱苦和善戰。

陳慶駐軍在一片樹林內,漢陽府緊靠長江,樹林內比較潮溼,士兵們不舒服,加上乾糧和草料支撐不了幾天,陳慶不想拖下去,決定儘快和僞齊軍決戰。

折彥質比較瞭解僞齊軍情況,給陳慶介紹道:“僞齊軍連續攻城七天,傷亡兩萬餘人,現在應該還有五萬人左右.......”

“沒有五萬人了!”

楊再興忍不住插口道:“我們前天晚上又全殲了西北營的五千軍隊。”

陳慶看了一眼楊再興,微微笑道:“我們讓折老將軍先說完。”

折彥質呵呵一笑,“你們都是年輕人,後生可畏,楊將軍的提醒很及時,那對方只有四萬五千餘人,士氣也不高,我們雖然兵力比他們少,但我們有一萬騎兵,這可是西軍騎兵,一萬能敵三萬敵軍,其實我們兩軍勢均力敵,就看臨場發揮,和戰術變化。”

陳慶沉吟一下道:“我對老將軍非常尊重,我們生活在甘泉堡,對摺家軍的艱苦環境更是敬佩,但兩軍作戰,講究是統一指揮,具體作戰時,一萬漢陽軍還得靠折老將軍指揮,但諸軍之間的配合調度,還得懇請老將軍配合作戰。”

折彥質點點頭,“戰場上講究勝者爲王,陳都統不必這麼客氣,你儘管下令調配,我會全力配合。”

“那好,我們商議一下具體戰術,我這裡有一千重盾軍,我打算命令他們率先衝擊,應對敵軍的弓弩........”

..........

大戰終於一觸即發,董先也聽取了衆將意見,拖下去對士氣不利,同意兩軍決戰。

戰場放在漢陽城北面的曠野裡,這裡原本是麥田,但沒有耕種,形成佔地數千畝的空地,正好擺開戰場。

旌旗如雲,號角嗚咽,雙方七萬大軍擺開了陣型,宋軍擺開的是金塔型大陣,五千步兵在前面,最前面是一千重盾短矛軍,後面四千人是長矛軍。

九千騎兵分成左中後三翼,劉璀和劉瓊各率三千騎兵進攻左右兩翼,楊再興率三千騎兵進攻敵軍後背。

最後是折彥質統領的一萬長矛步兵,他們將協同前面的五千步兵作戰。

陳慶親自統帥最精銳的一千騎兵作爲陷陣軍,專門衝擊敵軍陣型。

相當於宋軍步騎結合,僞齊軍的部署就簡單得多,他們的五千後勤軍沒有上陣,他們都是工匠、伙伕、馬伕、文官等等,沒有作戰能力。

四萬大軍分成四個大方陣,前後左右,其中前軍方陣有五千弓弩手,其他方陣都是刀盾軍和長矛軍結合。

從實力上來說,雙方實力相近,就看臨場發揮和士兵士氣了。

兩軍相距兩裡,陳慶眯眼眺望對方陣型半晌,見對方弓弩手已經到位了,顯然是準備應對宋軍騎兵的衝擊。

陳慶冷笑的一聲,他有騎兵,需要先發動進攻不假,但他們的騎兵可不是女真人,會硬抗硬地正面衝擊。

“傳令,出戰!”

進攻的戰鼓敲響了。

“咚!咚!咚!”

鼓聲驚天動地。

一千重盾短矛軍率先出動,他們列隊成一個小方陣,一步步向敵軍進發,在他們身後百步外,是四千人長矛步兵方陣,也開始列隊前進。

越來越近,弓弩軍王建大喊道:“準備射擊!”

僞齊軍三千張弓和兩千支弩一起舉起,一千重盾士兵忽然加速奔跑,距離對方一百五十步時隊伍散開,拉成兩條長線,並向前猛衝。

這時對付弓箭陣的經典戰法,在接近對方射箭臨界點時,隊伍散開,迫使對方不得不改變蓄勢已久目標,重新尋找目標,這就耽誤了時間,至少能減少對方一輪射擊。

這個戰術確實影響到了兩千弩軍,弩箭的殺傷距離是一百五十步到一百八十步之間,宋軍在一百五十步時忽然改變陣型,影響了弩箭的發射,等他們調整到位,宋軍已經衝到了一百二十步,整整耽誤了一輪射擊。

“放箭!”

弓箭和弩箭同時發射,五千支箭矢在空中密集成雨,呼嘯着射向宋軍,一千宋軍訓練有術,立刻半蹲下,呈六十度角舉起大盾,這個角度正好把全身罩住,沒有遺漏。

箭矢如雨點般落下,噼噼啪啪射在地上和大盾上,還有二十幾名士兵被箭矢射中,倒在地上,立刻有旁邊的同伴上前救助。

箭矢不像子彈會一槍打入體內致命,箭矢基本都是皮肉傷,射不進體內,加上有盔甲保護,一箭致命的情報比較少,除非正中額頭、咽喉之類的要害,否則基本上都是受傷,怕的就是救治不及時,流血過多而死。

這也是冷兵器時代死亡率最高的一個原因,所有宋軍士兵都有急救包,有止血藥膏,有狗皮膏,還有一卷布條,陳慶也在軍規中明文規定,旁邊同伴受傷,士兵必須救助,還有隨軍的救助醫軍士。

數十名士兵留下救助同伴,其他士兵繼續上前飛奔,已經到了五六十步,不斷有士兵在奔跑中被射倒。

距離敵軍還有三十步,弓弩手停止了射擊,向後撤退,改由長矛軍迎戰上前,後面的四千宋軍長矛軍也加快奔跑速度,漸漸和重盾短矛軍融爲一體。

兩支軍隊轟然相撞.........

“嗚——”

數百號角同時吹響,三支騎兵出動了,他們如三股洪流衝出,殺向敵軍兩側的兩個萬人方陣,以及後面的後軍方陣。

這就形成了三支騎兵對陣三個萬人步兵方陣,而一萬五千宋軍步兵對陣前軍一萬人的格局。

第四百七十五章 湟州第1490章 大敵第1239章 態度第1452章 衆怒第1205章 任務第899章 赤塘(下)第六百八十五章 迫攻第二百八十九章 初戰(中)第一百零七章 詩集第四百八十七章 村落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 蒸氣第1404章 再臨(下)第1109章 求情第四百八十六章 拓邊第二百一十六章 奸細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水災第二百八十二章 殺機第一百章 夜訪第三百三十四章 明計第1322章 小島第1049章 提議第782章 太原第1238章 爆發第1189章 奪島(上)第1268章 勸降第1000章 許昌(上)第837章 罷相第1338章 斷念第1235章 談判第1131章 調查第952章 要價第四百八十章 建議第六百三十三章 作秀第二百零四章 試攻第1134章 增兵第1031章 虛兵第五十三章 撤離第四百零七章 匪患第六十八章 綢繆第四百五十八章 分歧第一百零八章 獵殺第四百六十九章 蘭州第774章 策反第二百八十章 故技第四百七十九章 地宮第971章 穿山第四百九十九章 風起第828章 保皇第十四章 單挑第1036章 官窯第五百四十二章 攻城(上)第四百零七章 匪患第1081章 反間第1090章 血案第二百零七章 豐收第六百一十八章 決戰(上)第1132章 劉貴第二十七章 神槍第760章 血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追查第八十三章 競跑第六百三十四章 科舉第四百四十五章 面試第九十七章 賭箭(上)第六百三十二章 問計第964章 反間第986章 爭汝(上)第783章 地氣第四百九十一章 傳聞第1373章 燕山(中)第1388章 縣情第三百五十八章 婚禮(上)第四百一十二章 算命第1127章 談成第1235章 談判第864章 離去第四百一十章 缺口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國策第六百五十三章 撲朔第1273章 宰豬第1112章 請教第四百九十八章 談判第847章 海船第793章 談判第六百章 情報第1202章 相投第1509章 安置第九十二章 壽宴第二百三十七章 饒風第931章 對策第二百八十章 故技第五百零八章 急令第四百零七章 匪患第十七章 晉升第1335章 遠景第六百五十四章 滅口第二百九十三章 雙戰第五百二十六章 撤軍第788章 告發第七百零五章 分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