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莫名其妙的黨爭

杜中宵和蘇頌坐在柳蔭下,看着前面陶十七帶了幾個工人,在那裡安新制的活塞。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要把蒸汽的壓力提上去,外面接冷凝器,增大溫差。這都是杜中宵前世初中時學過的內容,現在通過實驗一點一點驗證而已。由於材料不齊,儀器一切從簡。比如溫度計,比如壓力計,都用一些土辦法,只能看出個大概。反正只要知道蒸汽壓力與溫差與功率的正比關係就可以了。

杜中宵也想制玻璃,只是沒有成功。現在是有制玻璃工藝的,不過發展路線不同,朝着製作類似玉石、翡翠的方向去,只有觀賞性能。要制透明的玻璃,需要精選原料,做許多試驗。永城小地方,拿不出多少錢讓杜中宵用在這些事情上,只能小打小鬧,杜中宵也不可能自己掏錢來做這些事。

有了玻璃,很多儀器就可以做了,比如水銀溫度計,壓力計,諸般種種。這些技術上的事情,杜中宵都是開個頭,真正做下去,還是要靠這個時代的聰明之士和能工巧匠。當然,以後有條件了,辦起學校來更好。那都是以後的事,現在杜中宵還沒有這個精力。

把手中的邸報交給身邊的蘇頌,杜中宵嘆了口氣:“範、韓二相公自西北入朝,位列執政,又有富相公意氣相投,聯手施行新政是好事。但朝中諫官和館閣人員藉此攻擊老臣,鬧得沸反盈天,實在不是什麼好事。石直講當世大儒,寫《聖德頌》沒人可說什麼,可動輒指重臣爲奸邪,唉——”

蘇頌接了邸報看見,隨手放下,沉默不語。

杜中宵又道:“景祐年間,範相公被貶,蔡君謨作《四賢一不肖詩》,已是引起無窮風波。現在石直講更進一步,寫《聖德詩》,直指重臣爲‘妖魃’、‘大奸’,成何體統!蔡君謨知諫院,歐陽永叔和餘安道同爲諫官,與石直講等人同氣連聲,以範、韓、富諸相公爲大賢,朝中其他大臣怎麼想?”

蘇頌輕嘆一口氣:“待曉是與石直講等人政見不同麼?”

杜中宵道:“哪裡有什麼政見不同,只是他們自稱君子之朋,以臺諫應和宰執,犯了本朝不結朋黨的大忌。此事於朝政無益,對範、韓諸相公也未必是什麼好事。”

蘇頌道:“然而,夏太尉在西北數年,逆賊未平,寸功未立,入朝爲相,本就人心不服。縱然改樞密使,依然難平衆議。夏太尉在兩府,只怕臺諫就不會善罷某休。”

杜中宵苦笑着搖頭:“覺得夏太尉不堪衆任,直指其才幹不足即可,何苦就指爲小人奸佞?爵以酬功,任官以能,此是古訓。論官不論其功勳才幹,做事的官員豈不會無所是從?”

蘇頌笑道:“待曉這話也有道理。不過此時道學張目,你這話說的卻不是時候。”

杜中宵搖了搖頭,不再跟蘇頌談論這個話題。蘇頌本人對黨爭不熱衷,杜中宵反對,他同樣也不感興趣。不過他看得清楚,現在正是道學興起的時候,杜中宵反對也沒用,不過發發牢騷。他是怕杜中宵對此事想不開,捲進黨爭裡去,私底下說兩句沒什麼,他也就沒有興趣了。

夏竦是西北經略使,范仲淹和韓琦是經略副使,結果打了幾年,夏竦回朝,被指爲奸邪,甚至石介指着鼻子罵,而兩個副使卻負天下之望,成了朝政的大救星,讓杜中宵想不開而已。這其中的差別更讓杜中宵確定了自己對慶曆新政的看法,新老交舊,朋比黨爭,想象中的局面一新是沒有指望的。

慶曆黨爭始於景祐年間范仲淹被貶,到了這個時候已經徹底撕破了臉皮。不過此一時彼一時,佔上風的不再是呂夷簡,而是范仲淹、韓琦和富弼等人。他們在宰執中佔多數,外面又有諫官支持,不管在權力還是輿論上都佔有絕對的上風。不過此時的范仲淹也不是當年的范仲淹了,作爲旗幟,他個人跟呂夷簡的關係早已緩和,對石介等人激化黨爭的做法也頗有微詞。奈何,他根本控制不住局勢。

蔡襄、歐陽修、餘靖等人,這些哪一個是好相與的?筆似刀,嘴巴一個比一個厲害,被他們針對那還有一個好?這還是王素因爲被人舉報跟孔道輔有姻親,外放到了淮南路,不然這些人勢力更大。作爲前朝宰相王旦的幼子,王素還有跟皇帝的私人關係這一層呢。

把所謂的呂黨和範黨劃分一下,范仲淹旗下的主要是年輕少壯官員,而被他們針對的呂夷簡一黨則多是老臣,只有王拱辰、張方平等少數青壯。而且範黨是主動結黨,呂夷簡一夥實際並不團結,很多人是被其他人強行捏一塊的,他們本人根本沒那個意識。便如此時被針對的夏竦,其實與呂夷簡不和,他還想着自己應該做宰相呢,根本沒想去依附什麼人。

西北戰事,背鍋的是夏竦這個正任經略使,其實反映了很多問題。就是不管皇帝還是大臣,甚至天下百姓,都對前面十年的朝政不滿,要實行新老交替了。呂夷簡掌政最久,他不出來背鍋誰背?西北的戰事有夏竦背鍋,朝中有呂夷簡背,帶着責任退出朝政,這纔是要開啓的朝政新局面。

范仲淹已經渡過了自己的青澀歲月,對此大概有着比較清醒的認識。只是他仕途坎坷,並沒有形成自己的班底,只是個名義的領袖而已。下面歐陽修等人入戲入深,無法自拔,前途實在不樂觀。不過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歐陽修是一代文宗,他們政治鬥爭輸了,輿論和歷史卻贏了。

對這次改革,杜中宵知道兩件事。一件是范仲淹等人輸了,另一個就是歷史上的定論,君子黨被小人所害,導致朝政因循,失去了改革的契機。這是個兩難局面,誰捲進去誰倒黴,杜中宵當然發牢騷。

見杜中宵不住地搖頭嘆氣,蘇頌道:“我們不過是州縣之職,哪裡管得了朝中相公的事,不要在這上面勞心了。你前些日子想興辦些產業,想好了怎麼做沒有?”

說起這些,杜中宵才又重新振作起來:“大致有些眉目了。營田務這裡,我決定還是按着以前的辦法來做。不進官莊的自然由他們去,按着編戶來管就是。營田這裡,官莊的土地劃出,莊裡一應產業由莊裡自己人做主,立爲村社。村社管理辦法,參考古籍,選出社老,指定人員。凡村社的保政和鄉書手,一應作爲縣衙公吏,發給俸祿,催辦錢稅,巡視地方,卻不管莊裡的事。”

蘇頌點了點頭,聽了杜中宵的話只有個大致的概念。村社是古法,聽杜中宵的意思,還有些井田制的影子在裡面。託古改制,是中國傳統改革的正途。當然,實際杜中宵參考的是他前世的集體所有制,這就沒有必要向別人解釋了。因爲從表面看起來,參照典籍,大可以說是先秦時村社的改良。

有營田制這個集體所有制經濟體,鄉村經濟,包括一些場務就有了寄託。產權明晰,這是以展經濟首先要解決的。確立集體制的村社,首先解決鄉村的產權關係。

第27章 要開拓市場第106章 夫妻團聚第129章 慢用第127章 該讓而讓第33章 悔不當初第5章 舊人第117章 大主顧第72章 不等了第151章 大雪第54章 爭端第30章 換酒而已第177章 早做準備第63章 獵物第28章 三路齊出第85章 會計天才第60章 全軍出擊第126章 輸不起第249章 內賊第54章 爭端第78章 重炮第178章 富國強兵第83章 攻城受挫第4章 應對第82章 日暮途窮第38章 進山第42章 聚飲第24章 秘密回京第262章 一攻一守第99章 朝政第35章 來客第26章 反噬第38章 向東第35章 怎麼切換?第106章 故人重逢第23章 物是人非第44章 閒情第19章 各有門路第163章 夜議第77章 無可奈何第64章 寶地第3章 新家第68章 審明紀律第180章 戰於龜茲第124章 衝突第70章 試炮第59章 順手牽羊第13章 不知道自己幹嗎的第7章 御史臺案第207章 劉淮的生日第147章 大亂將起第6章 御史之論第211章 各有各煩惱第120章 不問從前第266章 清洗第7章 審案第48章 君自爲之第70章 各有怨言第190章 無路可退第61章 水車第36章 收錢第121章 家事第123章 超期不贖第18章 遊騎第188章 大勝第160章 新生活第59章 地方矛盾第204章 萬事新奇第180章 戰於龜茲第159章 新軍北上第262章 一攻一守第204章 赴考第227章 利器第93章 我想謙虛第106章 慶功第60章 你想做官嗎?第67章 無法可想第252章 初戰第8章 派人第5章 中招第12章 徵役第84章 兄弟相見第40章 大臣議戰事第106章 夫妻團聚第136章 學校第38章 向東第49章 明哲保身第6章 偶遇第219章 兩府聯手第211章 分岐第243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下)第264章 大勝第44章 債券第266章 清洗第53章 先党項後契丹第2章 夜襲第143章 尉遲後人第91章 攜手致富第79章 得償所願第225章 新與舊第16章 好大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