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一南一北兩場爭論

南唐朝堂爭論的起初誘因是大理寺卿兼給事中蕭儼。

大年初七早朝一開張,就有一名趙姓的御史跳了出來,矛頭直指蕭儼,稱此前林楓首次被刺案直到現在沒有查明兇手,現在,又有國子助教王泰一家被滅門沒有絲毫頭緒,足以證明大理寺的掌舵人蕭儼能力低下,辦事不力,應該另請高明。

有人一起頭,蹦出來助拳的就多了,樞密副使查文徽率先發炮,義正辭嚴地稱滅門慘案不破,金陵城難安,天下亦難安,請求聖上嚴令蕭儼限期破案;國子祭酒、國子博士等國子系人馬也紛紛出馬,歷數王泰的“豐功偉績”,哭請聖上爲“能臣”王泰報仇。

李璟不知道因爲什麼,坐在龍椅上板着臉不說話。又氣又愧的蕭儼欲衝去自請辭職,被一旁的禮部侍郎江文蔚死死抓住了。

正在熱鬧時,又一名周姓御史跳了出來,聲稱王泰一案主要涉及林楓及其手下魏無缺,依照常理,這兩個人嫌疑最大,應該先“請”回來協助辦案。

這個御史這麼一說,一直站在前面不說話的齊王李景遂眉頭一跳,幾乎想開口罵人:林楓現在肩負着北上的天大重任,豈能因爲這件事回來?

虞部員外郎韓熙載更爲不樂意,立刻跳出來接招了:林楓爲大唐立下了累累功勳,現在又身負重任獨闖北方蠻族,若因爲這麼點莫名其妙的嫌疑就折返,純屬胡鬧。

這下子,周姓御史不樂意了,大聲質詢老韓,自古以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請問,到底是國家律條重要,還是個人功績重要?

爭論主題到了這裡,突然變向了。

緊跟着又有李姓御史跳了出來,直指林楓在與南漢交戰中,不顧兩國友善鄰好歷史,將南漢軍屠殺一空,更擅入敵境,壘下“京觀”,其慘暴行徑令人髮指,有損大唐形象,更傷睦鄰關係;更天理不容的是,林楓在楚國擅自與夷族簽訂夷漢盟約,根本沒有請示聖上,同時,亂命楚國大臣,屬越權枉爲,是損國家名譽而肥個人名望和實力,實屬亂臣賊子!

這種指責一出來,朝堂之上稍微理智之人全想破口大罵,照這麼說下去,林楓拼命辛苦了這麼時間,不但沒功,反而是大罪了?!就連一直穩坐龍椅的李璟也大皺其眉。

樞密副使常夢錫、禮部侍郎江文蔚等人先後出陣,痛陳林楓的歷來功績,直斥這樣的“風聞奏事”純屬誣陷有功之臣,寒了天下人的拳拳之心,是擾亂朝堂秩序之惡舉,請求將這名御史逐出朝堂。

朝堂之上立刻變成了一鍋沸粥,到了最高潮處,實在受不了的李璟拍案而起,拂袖而去,留下依然相互不忿的大小朝臣。

這樣的爭論一直持續了五天,到了後來,爭論主題再度擴大,有御史稱蕭儼等人在清思殿中閉門造車,諸多擬定的政策脫離實際,非國家之福,應該立即停止。

這下子,主題又聚焦在如何變革身上,爭論就更加直接激烈,有位老臣在朝堂上用頭撞朝柱,撞得滿頭是血,哭求大唐即日起安境靖民,冒然變革實非國家之福。

當了五天的旁觀者的李璟最後雷霆大怒,聲明無論是誰,再爭論不休,立刻驅出朝堂,同時限定蕭儼二十日內務必偵破滅門一案,最後依然甩袖而去。

此時的北周朝堂,已經從各種渠道知悉了楚國歸降南唐的驚人消息,正爲契丹騎兵依然肆虐北方、北漢蠢蠢欲動、徐州舉起反旗幾件大事而大傷腦筋的郭威,頭越發地疼了,這才知道一國之君風光的背後還得承受多大的煩惱了。

就在此時,澶州節度使柴榮遞來了自己的掌書記——王樸的一封引起了整個朝堂爭論的奏摺。

“臣聞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並,觀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術……

與天意同,則無不成之功矣。凡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當今惟吳唐易圖,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里。吳唐新收林楓,銳意變革,野心勃勃,新收楚地,國力積蓄,若放之任之,必成尾大不掉之患……可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得吳則桂、廣皆爲內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方今兵力精練,器用具備,羣下知法,諸將用命,一稔之後,可以平邊。”

其實,這就是真實歷史上四年後纔會露面的《平邊策》,只不過多了關於林楓和楚唐合併等新鮮內容。

公元955年,周世宗柴榮召集了二十幾名在朝任職的學士才子,出了《爲君難爲臣不易論》、《平邊策》兩篇命題作文,廣開言路。其他才子只是泛泛而談,立足儒家傳統理論,講了一些人人皆知的仁政道理。只有王樸知曉柴榮胸中氣象萬千,很認真地撰寫了內修德政、先易後難外平周邊的《平邊策》,這也是被後世譽爲足以與諸葛亮《隆中對》相媲美的大才之文。

因爲林楓這隻穿越蝴蝶的出現,才進柴府三天的王樸在聞知南唐新收楚地之消息後,色變疾呼:“周之大敵,莫過林楓!時不待我,須除此子!”連夜揮筆寫就這封摺子,跪行急奏柴榮。

出生於公元905年的王樸雖然四十四歲方纔成爲進士,但一直以聰明好學著稱。晉身進士後,曾任後漢朝校書郎,依附於樞密使楊邠,平時就住在楊邠家裡。但這人着實太聰明瞭,一看朝廷形勢,就推測出楊邠這個靠山並不可靠,於是就找了理由辭職回鄉。王樸剛走不久,後晉隱帝劉承祐就在舅舅李業等人的密謀下,誅滅了楊邠、王章、史弘肇三大臣的家族和依附的大小官員,只有王樸輕鬆得以身免。

柴榮被任命爲澶州節度使後,立刻着手尋訪到一批民間有名之士入幕,王樸即在其中,被柴榮任命爲掌書記,相當於柴榮的文字秘書,可見對其之器重。

見到素日以高傲著稱的王樸竟然膝行着見自己,柴榮也爲之色變,立即聽其詳述,深信其然,在摺子外加署了自己的名字,以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東京開封城。

郭威對柴榮向來疼愛,特別是在自己的妻兒全部被殺之後,更是將一腔愛意盡數投到了這個侄子身上,心裡早已經將他內定爲接班人,自然優先閱讀了這個摺子,當即深爲摺子中透露出來的才情所傾倒,命人在朝堂之上將此摺子宣讀出來。

摺子一出,後周朝堂立即爭論起來。

一部分從後漢留任的老臣和不少武將對此建議不屑一顧,認爲南唐即使得楚,也不堪一擊,不會成爲心腹大患,而北面遼朝、北漢和舉起反族的徐州纔是迫在眉睫的威脅。

不過,左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土王溥等一干原幕僚人則是極力贊成這個建議,因爲王樸的分析太有道理了,南唐正在努力起步奮飛,如果現在不能抓住機會消滅它,一旦其大勢形成,必然後患無窮。

郭威早在天雄軍中就時常聽聞南唐變革的消息,自然也知曉林楓的名字,對這個話題十分感興趣,向王溥詢問南唐變革的由來和利弊。

王溥是後周時代一個天下聞名的奇才——公元948年26歲時考中狀元,32歲即升爲宰相,42歲就告官還鄉,生生就是一個官場“直升機”的絕佳例子。

在任郭威從事時,王溥曾與一幫幕僚私下裡討論過林楓在南唐的變革,他們的最後結論是:林楓的願望很美好,但現實卻更殘酷,變革最後會不了了之。

但是,林楓不顯山不露水地連續幹成了搶才大典、科學院等幾件大事,特別是成功謀楚,讓王溥他們也有點開始懷疑自己最初的結論。

聽完王溥洋洋灑灑地剖析,林楓一系列改革的思路清晰地展現在郭威面前:以科技強軍,以商業創新,解放農業,吸引人才,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發展。

郭威沉吟了良久,揮手止住了殿中衆人的辯論,宣佈了一系列命令:

着王溥率一干原天雄軍幕僚認真研究林楓變革措施,看是否可在後周借用;

選派朝中大臣趕赴南唐,斥責南唐收楚之妄爲舉動;

着澶州節度使柴榮節制河北各軍,合力擊退契丹來犯之敵。同時派左千牛衛將軍朱憲陪同安國節度使劉詞送來的契丹使者回返遼國,向遼陳述改朝換代的緣由,並贈送大批的金器、玉帶給遼國國主;

着晉州節度使王晏積極備戰,嚴防北漢越境來擊;

着郭崇雄領七千騎兵南下徐州,快速平定徐州叛亂。原留右都押衙鞏廷美、元從教練楊溫定斬不饒。

後周龐大的戰器迅速轉動了起來。

身上海上的林楓渾然不知自己再度成爲北南朝堂的漩渦中心,因爲他自己也一下子闖入了現實中的險境。

第三章 只能出絕招了第三十章 咱改換門庭吧第七十八章 燎原之火第一百二十三章 屍山血海(二)第一百零七章 未竟的戰事第三十六章 漏網之魚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渡河攻擊(四)第六十六章 鬩牆恨(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煙花警訊第十二章 梯狀防禦第一百零三章 庶民之碑(三)第七卷 鏖戰 第四章 生不離,死不別第六十四章 戰前序曲第六十四章 明流暗流(二)第九十章 大唐第一辯論賽(二十)第六十章 四本賬(二)第十九章 直殺辰州第七卷 鏖戰 第三章 先下手爲強第六十六章 齊王探訪第六十二章 八貫錢引發的熱潮第六十一章 最重要的是信心第五十六章 搶錢搶美人(三)第五十二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六十六章 第三課(二)第八十六章 菜市場論第二十一章 拜山第一百一十五章 招賢面試(五)第四十六章 出使之月第二十章 一個衝鋒就搞定?第九十一章 靠什麼留住人才第六卷 爲政 第三章 前倨後恭第十章 答疑第十二章 潛龍出海第二十九章 有些人就是屬狗的第九十六章 喬遷之喜第二十三章 實操考試第二十八章 第一課(二)第二十二章 歸心似箭第十一章 只願長醉不願醒第二十四章 北上!北上!第三章 向基地出發第五十七章 風光一小把第一百零三章 我要的是上隱第九十四章 爲富之道第八十三章 佳人如玉愛如蜜第五十六章 強國三疏(一)第二十三章 實操考試第二十三章 實操考試第四十章 前所未有的開業慶典(四)第三十章 分而化之第六十章 局勢突變第九十九章 禁軍比武(一)第八十二章 舌戰(一)第二章 海戰論第七十章 凌厲夜襲第九十八章 兵圍福州第四章 南唐的福建子?第四章 南唐的福建子?第一百零四章 繼續取巧第一百零一章 老虎與牛犢(三)第九十七章 改弦易轍第七十章 你們不要再攔我!第二十五章 我們必須更超級!第七十五章 野外勘測作業(二)第九十四章 三個有利於第六十六章 何謂情報第十九章 驚豔第八十九章 《大唐見聞錄•那個早晨》第七十七章 可惜了這大好楚地第十五章 楚國,再見!第七十九章 大唐第一辯論賽(九)第七十一章 大唐第一辯論賽(一)第八十四章 不對等談判第八十八章 城欲摧第七卷 鏖戰 第一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九十九章 最不可靠的道德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工不巧第三十五章 一個選擇第一百零六章 忠義之士第十七章 誰說女子不如男第二十四章 到壽州去(二)第二十八章 勳爵天下(二)第五十五章 第二次渡河攻擊(二)第十八章 走,到刺史府去!第二十三章 知己知彼第九十二章 泉州求援第一百章 禁軍比武(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屍山血海(四)第十三章 你倆別誤會第六十一章 圈套第九十四章 三大終極武器第七卷 鏖戰 第二章 真正的城市規劃第六十二章 陷馬陣第七十四章 大唐第一辯論賽(四)第一百零二章 庶民之碑(二)第六十一章 驅民攻城第五十章 刺殺(三)第四十三章 囚徒理論第十七章 海外飛地第一百一十九章 敢陣前一唔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