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國立藩後,趙銘決議將藩兵擴充至三十萬。
其中,前後左右中五營軍,每軍三萬人,設元帥一人,設左右都督兩人,水營軍三萬人,設元帥一人,左右都督兩人。
這六軍,共計十八萬人,將成爲吳越國的中央軍,剩下十二萬人,則成爲駐紮地方的郡兵。
原則上,郡兵只負責駐守地方,不跨境作戰,不過特殊情況,也會進行徵調作戰。
中央軍則作爲機動,支援各方,併發起遠征。
除了,中央軍和地方郡兵外,衛所軍依舊保持,不過主要設立於海外總督區,衛所軍不拿餉,還需每年給藩府上繳賦稅,等同與以前的屯軍。
在確立了,議政府七大議政,建立起完善的行政制度後,隨着拜將授旗,吳越國的軍事體系,也隨之建立。
不過,趙銘計劃擴軍至三十萬,但此時兵馬才二十萬,且一半都是最近整編,軍隊的架子雖然搭了起來,但是人馬缺額還很大,右軍都督,還有各軍的副都督、總兵、參將,都沒有任命齊全。
在趙銘整頓自己的勢力,對江浙地區,建立有效統治之際,原本南北對立的局面,正發生着巨大的變化。
湖廣,荊州府。
在吳三桂撤出四川,退守漢中之後,孫可望奪取了成都,控制了雲貴和大半個四川。
孫可望與張獻忠、李自成不同,他是讀過些書的,在治理地方上,要遠強於李自成、張獻忠,甚至還要超過明朝的許多官員,有自己的治理方式和治國理念。
在趕走吳三桂之後,孫可望割據自守,潛心治理四川和西南。
蜀地沃野千里,地方富庶,有王霸之基,期間隆武朝廷欲恢復對四川的統治,何騰蛟曾派遣其子何文瑞,領着一萬多人,進入東川,前往蜀地,想代表大明正朔,來接管蜀地,結果被孫可望派兵擊敗。
孫可望隨對西軍衆將言,“方今四海波盪,羣雄並起,孤割據千里,版圖勝於劉邦方起之時,強於蜀之劉備,若奮威德以投合天時,霸王之業成矣。是以,孤宜改名號,以鎮百姓。”
此後,孫可望向北,派出李定國,駐守保寧府,把守劍閣、巴中,防禦吳三桂,又令劉文秀搶佔巴縣和涪陵,控制重慶府大部,斬斷蜀地與湖廣的聯繫,割據蜀地。
當時,因爲北有強敵,而西軍又剛據有成都,民心不附,孫可望擔心兩面受敵,便在李定國等人的堅持下,接受了隆武朝廷的冊封,成爲了大明的西川王。
孫可望於成都稱王后,便潛心治理蜀地和西南,推行打壓地主士紳的策略,逐漸獲得了蜀地民心。
蜀地沃野千里,兵精糧足,加上孫可望趕走吳三桂之後,蜀地安定,沒有戰事,湖廣、關中等地的百姓,聽說蜀地安寧,爲了躲避戰事,不少人都遷入了蜀中。
西南各土司,也畏懼孫可望的實力,紛紛向孫可望遣使納貢,承認孫可望西南之主的地位。
這樣一來,孫可望在西南,可以說是紅紅火火,西川國也是蒸蒸日上。
孫可望在蜀地,唯我獨尊,整個西南,就他一家獨大,不像滿清在北方,要面臨南面的明軍,還有內部不斷的反叛勢力,也不像明朝,內部分裂,周遭還有諸多敵對勢力,孫可望在西南,可以說是得天獨厚。
在幾年的潛心經營之後,蜀地已經人心歸附,孫可望的野心也日益膨脹。
這時,孫可望與部下商議,又言,“而今中原混亂,南北相爭,人庶相食!百姓屢遭兵災,人爲所屠,城邑丘墟。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糧積滿倉,蜀錦之業,覆衣天下,巨木石材,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漕之便。今孤北守劍閣、巴中,扼守褒、斜的險要,東拒巴郡,擁地數千裡,戰士不下百萬。若時機成熟,則出兵略地,若時機不至,則堅守屯墾,積蓄糧械,待機而出。孤大軍百萬,北可奪漢中,以窺秦隴,東可襲夷陵,建瓴而下,震動荊、揚。屆時,孤之名,天下盡知,當即大位,使民有依。”
與趙銘遮掩不同,孫可望很早就對其屬下,表示了要爭奪天下的野心。
不過,孫可望雖然有心奪取天下,但是西南之地,別人打進來南,他殺出去,同樣不易。
近幾年來,隨着蜀地逐漸恢復,孫可望士馬精壯,有錢有糧又有人,自然就想幹點事情,可是北面吳三桂據守漢中,西軍難以突破,加上明清議和,西川作爲明朝的藩屬,也不好同吳三桂開戰,北進便行不通,而東面,隆武朝廷也拒守夷陵,封堵西軍東出道路,使得孫可望只能在蜀地自己玩。
這讓孫可望十分鬱悶,常常感嘆苦等的時機,爲何還不到來。
數月之前,隆武朝廷的使者,來到成都,向孫可望借兵,平定浙軍叛亂,孫可望頓時大喜過望,認爲自己的機會來臨。
明朝內部的動亂,使得隆武朝廷病急亂投醫,找到了孫可望,便是正中孫可望的下懷。
當下,孫可望便答應使者請求,令劉文秀率領五萬大軍,並藉機以援救南京爲名,裹挾川東忠於明朝的何文瑞、秦翼明等人出川,而他則率領十萬大軍隨後,控制夔州、重慶東部,統一四川,而後出川與劉文秀匯合。
西軍出川后,隆武朝廷湖廣總督傅上瑞,派遣人員來窺視虛實,發現西川兵多達十餘萬,立時心中驚恐。
看架勢,西川兵不像是援救隆武朝廷,反而像是要趁火打劫,加之官紳階層,對流寇的天然警惕性,傅上瑞便下令斷了西川兵的補給,意圖使得西川兵,因爲兵糧不足,撤一部分人回川,留下個幾萬人爲前驅,充當炮灰。
可是不想,西川兵並不是那麼好揉捏,傅上瑞一斷糧,孫可望就找到了藉口,趁機襲取了荊州,霸佔了楚地重鎮,爲西川軍出川,找到一個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