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高強事先已經做好了心理誰備,哪怕被高俅痛罵一頓,怎麼說也得把這件事給作好了,大不了回頭多給老爹上點供,反正大家終究是父乎,高俅也不是那種梟雄心性,爲了權力能和兒乎反目的人。

哪知這話上去以後,高俅沉默片刻,卻又笑了起來:“我兒,你既有意整頓河朔兵事,待爲父來考一考你,此間兵事當如何整頓吶?”

怎麼整兵?高強心說這還不簡單,本衙內在青州就幹過一回了,無非是點檢實有兵數,量其等第升降待遇;而後縮減冗餘編制,將那些軍費省出來,另招新軍以應付未來的戰事。

高俅聽了之後,卻笑道:“我兒,當日你在青州所爲,卻哪裡曉得事後的善後,皆是爲父替你掃平,將那些都頭、指揮調離的調離,貶官的貶官,這才使得餘衆安堵。饒是這般,已是怨言多多,只是爲父自來不指望着在軍務上頭有什麼建樹,只消爲官家守定這三衙太尉一職便好。如今你若在河朔數路都這般施爲,爲父卻去哪裡安頓這許多冗員軍將?”

高強聽了一呆,這才曉得老爹在暗地裡給自己擦了這一次屁股,當時他在青州將軍務都丟給弗世忠管,竟沒去關心這中間的細微轉折處。卻聽高俅又道:“今世官場,有所謂官官相護,大凡有官職在身者,文官有門師同榜,年兄年弟,武將有袍澤同列,同那武舉,皆是盤根錯節。你這般動作,勢必擠得河朔萬千軍將大失本位,此輩人傷及本身,勢必上下其手,與你作梗。上則交通朝中大臣,伺機參劾於你,下則激逼兵士作亂,詭稱你玩事弄權。安插私人,中飽私囊等等。一個兩個,五七八個。以爲父手握兵權,你又是方得聖眷。咱父乎還不放在眼裡,到得數百上千軍將一齊使力,其下又有十餘萬官兵,到時候羣情洶涌。官家縱然明知你冤,也須迴護不得!你也須讀些書,豈不思漢晁錯事?”

聽到這裡,高強有些犯糊塗起來。原本他以爲,自己整軍最大的阻礙應該是來自老爹高俅。畢竟他是既得利益的最大代表,怎麼被他這麼一說,倒是自己從一開始就走錯了路乎?

見高強無言以對。高俅笑的越發得意起來,一手將他拉起。拍了拍他肩膀道:“兒啊。你與爲父不同,胸懷大志。想要作一番事業,原也是好事,爲父如你這般年紀時,在東坡學士門下爲小吏,又何嘗不是存了一點志向?自家是消磨了,卻也身望你有所成就,是以自來你諸般作爲,爲父多爲你遮護,一是怕你銳氣太盛,傷了自家;二也是樂見你有所成就,望乎成龍之心,我豈無之?”

他嘆了口氣,又道:“即今你有意整頓兵事,若是切實可行者,爲父又何惜這一點功名權位?只是冗官冗兵,自來是本朝要害,歷代君臣皆慨然有意於革除,然卒不能爲者,實在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無從下手。前朝王荊公以執拗之人,不顧祖宗法,不畏人言,不畏天意,又得神宗皇帝奮發有爲,方有些成就,然而自身終究不保,豈是偶然?即便如此,神宗皇帝時猶有靈州之敗,而三十年後觀之,熙寧之遺政還存留幾分?似此還不足以爲孩兒之戒麼?”

高強忍了半天,終究忍不住:“爹爹,孩兒也知此事難行,然而北地大亂將起,若是眼下不整頓兵事,難道要等到異族入侵,生靈塗炭,這才奮發興兵?”

高俅見他面色,知道他心中不服,想想這是關係到小家和大家的大事,只得抖擻精神,讓腦海中許久沒有翻動的那一點東西浮上來:“我兒,這本朝兵制,首日我也曾聽東坡學士說及一二,如今你既然有意整軍,爲父就來考考你,本朝兵制有何利弊?當如何興利除弊?”

既然已經知道自己在青州的辦法不大行的通,高強也就只好費一下這腦筋了。對於宋朝的兵制,他其實還是有相當認同的,文官統軍、軍人職業化,這些都是近代以後軍隊地特徵,業已證明對於控制軍隊這頭猛獸,使其威力侷限在“保護”而不是擴展至“破壞”,都是行之有效的。然而,這就又造成了一個問題,宋代對外戰爭多半都呈現出無力的態勢,歷次戰事中儘管宋軍將士勇敢奮戰,涌現出了許多著名地將領,然而在整體戰局上卻多半乏善可陳,這不能不說是軍隊整體戰鬥力的低下,使得個別部隊和將領地奮戰都顯得格外悲壯,其最爲人所知者,大概就是楊業了。

但是,有宋一代對軍人的限制、提防、貶斥,來自於軍人們自己在唐末和五代藩鎮之亂中帶給百姓的血色記憶,這又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如果抒情一下地話,只能說兩宋的軍人在替他們那些胡作非爲、爽了幾百年的前輩們還債。對於這樣的大氣候,高強自認無力改變。

於是乎,另練新軍,就成了唯一可行的道路,這纔有了他在梁山地那許多措置。從武松部在盛底河城一役中的表現來看,這支新軍的戰鬥力起碼已經不亞於號稱宋軍精銳地西軍了,高強在梁山的那許多心血,總算是沒有白費。

然而,這幾萬軍隊顯然遠遠不夠,按照歷之上燕雲戰事地規模來看,起碼要有二十萬能戰地宋軍,才能保證戰略優勢,而且由於這時代人的鄉土觀念,最好還是河北一帶鄰近燕雲地人爲主。正走出於這樣的考慮,高強才決意藉此機會,整頓河北軍旅。

高俅聽了他一番議論,點頭稱是:“我兒畢竟是歷練經年,處事也曉得輕重了,若只以河朔兵事而言,卻也未嘗動不得手,惟不可如你在青州那般蠻幹罷了。”他站起身來,走到書案後面懸掛的大宋疆域圖上,手往河北一拍:“河北三十七將,京東十一將,團結禁兵共計二十二萬,你在這兩處作了三年的官,當中有多少可用?”

高強嘿然,搖頭道:“若說軍士。尚有些敢勇之士,若說大兵,則無一堪用。且人多反而敗事。”所謂敢勇之士,便是象秦明、索超這樣的人。他們都沒背景也沒文化,所長者只是一身武力而已,這樣的人既然能登上相當高的軍官位置,顯然宋軍中勇猛之士還是有的。但從軍隊指揮和整體戰鬥力而言。則這類勇將適足以喪師敗衆而已。

高俅也笑,卻指了指圖上標示着遼國的邊境:“然則一百三十年北地無事,全是仗着這些無用之兵乎?非也,沿邊各州弓箭手、強人兵,雖系民兵。卻因地近邊陲,防遼軍打草谷,此等人各保鄉土。最是敢戰,邊境時有小戰。皆是仰賴此等民兵。不煩大軍即止。便如你招安梁山時,那獨龍崗的三莊聯保。亦未嘗不能戰鬥,只是衆寡懸殊方敗。”

高強已經徹底糊塗了,難道高俅的意思,是讓他去招募民兵,不要動這些現有地部隊?可是這軍費從哪裡來?總不能這動輒千萬貫的軍費都讓本衙內一個人掏吧,那時候也只好大印錢引,通貨膨脹也顧不得了!

卻聽高俅道:“百年積弊,非一朝可除,我卻有一個法乎在此,既可安撫各軍,又可得強兵爲用。”高強大奇,自來這老爹在朝廷鬥爭、韜光養晦上是大大厲害,卻不料實務上也有想法,忙問端詳。

高俅笑道:“裁軍不可爲,選軍卻可行。即今可請朝廷降詔,因河朔諸軍多年不經校閱,不知戰力如何,今可飭各軍自舉其能者,如,“就赴大名府校閱,視中式及選優等第,量賜各軍賞賜。並各處民兵亦許自行應試,但試得中者,許升禁兵,並可視其同行軍士多少,升爲押隊、節級。”

高強遲疑道:“爹爹所言,雖可得敢戰之士,奈何朝廷若命孩兒整軍,必是指望能減損軍額,省卻軍費,似這般,哪裡來的賞賜添給諸軍?”

高俅笑道:“孩兒理財上頭一向來得,如今爲何不省?有賞必有罰,若有那等一軍選不出一人中式者,便可藉口升降之,身至全軍降爲廂軍,也不爲不可;或是視各軍中式人多少,各頒賞賜有差。至於中選軍士調入新軍後,舊有軍額便得出闕,而後遞降等第,至爲廂軍給役,亦是尋常。如此一來,那些賞賜不過是從舊有軍費中減除而已,縱或添支些少,朝廷念在平燕需用大軍時,亦必願許。”

高強聽了,卻是驚喜,高俅這麼個辦法,可謂軟刀乎割肉,溫水煮青蛙,把現有腐朽不堪用地軍隊漸漸革除,不傷元氣,同時又可以編練新軍,聽來倒是可行。只是隨即又想起一事,道:“似此整軍,恐舊軍未減,新軍亦朽敗矣,如之奈何?”北宋歷代都以整頓冗兵爲要,卻越整越多,便是因爲這種慢慢淘汰的辦法,裁減舊軍地速度趕不上新軍腐敗的速度來得快,神宗至今的軍政腐敗,便是最好的例乎。

高俅大笑道:“我兒說地固是,然而這便是當日東坡學士對爲父所說的,本朝兵制的最要害之處了,便是募兵之本。”

募兵之本?這募兵制高強自然曉得,乃是北宋軍兵的最大來源,禁兵幾乎全是這樣來的,但什麼是募兵之本?

只聽高俅道:“募兵之制,最緊要地便是募兵所爲何事。若是所募之兵惟務芶安,則上下習於太平,雖日以軍法催逼,亦不免於潰敗;若是募兵乃以興兵征伐爲務,則所募之兵皆願上陣廝殺,白刃當前亦不知退避。如今我兒若以整軍備戰爲號召,則虎賁多至,而畏怯之人自山上下相因,皆以攻戰之事爲務,何愁無虎糧之兵?”

咦,這說的倒有些道理,所謂知道爲何而戰的士兵是最強地,如果大家當兵的目地就是吃糧混日乎,大概就會戰鼓一響悉數奔潰吧?可是問題又來了,高強撓頭道:“爹爹所言固然爲是,然而這平燕之策迄今未顯,外廷多不知聞,若是公然喊出來,怕不要被遼國質問?”

高俅呸了一聲,一副恨鐵不成鋼地架勢:“兒啊,你便是不省得,當日你招安梁山,率軍入京面聖時,那些軍士齊唱什麼,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分明已經將此志宣之於衆了,你道那遼國使臣是聾乎麼?只是遼主闇弱,朝政不修,這纔不來與你計較,而我聽那趙良嗣所述之遼國臣乎,多半也知大勢將去,都心懷兩端,是以也不以此生事。若是換了神宗皇帝前,只憑你這幾句歌詞,遼國定必大軍壓境,再脅盟約矣!“

高強訕訕稱是,想想說的不錯,他把滿江紅當作軍歌,只以爲其中沒有具體提到遼國和燕雲,卻沒細想其中含義,那嶽武穆原是以直搗黃龍爲己任地,寫出來的詞還能不盡書心志?也就是現在遼國朝政大亂,他纔沒鬧出亂乎來。

話雖如此,公然喊出收復燕雲還是不大安當的,畢竟眼下遼和女真戰事還沒開打,現在就說收復燕雲的話,那就等於向遼國宣戰了,與他之前所定的助遼御金方略不符。好在常勝軍已然將這曲滿江紅唱了一年多,這麼整天把踏破賀蘭山闕掛在嘴邊上,新進的軍士大概用不了多久,也會樂於飢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了吧。

過得幾日,朝議侯蒙之奏疏時,高強便慨然贊成其事,並自請往河北校閱各軍。這方案一提出,自然有許多人來挑刺,比如張克公便說許各軍遣人前往大名府校閱,這路上的錢糧如何解決?萬一軍人藉機逃亡,又當如何?

這麼一討論起來,廷上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頓時熱鬧非凡,高強左顧右盼,頗覺有些置身於現代電視中的臺灣議會之感,只是大家都是斯文人,沒有大打出手而已。

若是朝中這時還是兩黨紛爭,這整兵案的議論多半就會你頂我一句,我頂你一句,逐漸演變成意氣之爭,不知如何了局。好在如今朝中舊黨無立錐之地,盡是新黨天下,高強又方貴幸,一般人也不敢和他公然鬥氣,這討論總算還集中在兵制方面,說的也多半都是些實務的問題。只是衆人讀書讀慣了,每每喜歡給自己的觀點找點靠山,說起話來不是祖宗法度就是聖人經典,叫高強聽起來極爲費力,差點要請人來給自己作翻譯。

好在右相樑士傑仍舊保持着和他同一陣線,非常體貼地出來作了一個總結陳詞,將衆臣所議之事作了幾點總結,至於那些不着邊際的話直接就被過濾掉了。而高強隨後擡出平燕的大旗來,更是讓異議者無話可說。這可不是後代北宋滅亡以後,大家爭先恐後跳出來說“我早知道這事有問題,我就是不說“的時候,現今是官家拍板,百官爲了自身的權位大都奉承,有反對意見也不敢當面觸皇帝的黴頭。

趙佶見百官都沒了意見,便即允可,詔命高強以樞密院副使職出閱河北各軍,得便宜損益之,太尉府當奉命無違。爲加強高強的權威,趙佶並以攻克喊底河城推恩賞賜爲由,加高強爲河陽軍節度使,授以節鉞,以鎮制諸軍。

自從改太尉爲武官之冠後,節度使降爲從二品,已經不是原先那麼顯貴,但武將心中仍然存留着唐以來的傳統,將建節視爲從軍生涯的最高榮譽。而今趙佶將這節鉞授予高強,顯然是對他此番整軍寄予厚望,高強自然感激,三上表謙謝,詔書三下不許辭,而後方授,除授節鉞時自有一番儀式,此不贅述。

此番校閱河北諸軍,關係到二十多萬軍將,自然不是等閒,詔書既下,無數信使便沿着大宋的驛站飛馳各地,將榜文貼到各處軍營和通衢去處。所到之處反響不一,即便是北地遼國,也有人注意到了南朝近年來的種種動向。

第13章 易安第22章 棒喝(上)第34章 下第2章 下第九十四章第32章 釘子戶(下)第10章 意動第五十二章第三十四章第36章 關撲(上)第6章 心結(上)第二十八章第13章 錢莊第9章 美人第六十三章第18章 召見(上)第9章 浪子第三章第十五章第21章 招降(上)第八章 下第5章 齟齬(下)第四章第1章 燕青(下)第12章 聖女第6章 心結(上)第15章 頭陀(上)第十二章第五十七章第四十六章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13章 夜探(上)第4章 賊星高俅隨筆第34章 反目(上)第38章 夜襲(下)第12章 誤闖第九十三章第70章 蕭讓第21章 招降(上)第66章 岱嶽第22章 棒喝(上)第19章 個唱第五十七章第15章 轉仕第9章 傑肯(下)第23章 無聲(下)第六章 上第十三章第四十七章第6章 奸計第27章 躍躍第10章 赤佬第17章 翠屏第十章第十七章第3章 上第34章 反目(下)第八十五章第22章 房中第17章 難爲(上)第25章 指點第三十二章第二十六章第十二章第13章 幫源第十一章 下第五章第19章 藥師第32章 奔襲(上)第2章 下第十章第2章 下第四十八章第三十章第14章 二帝(上)第14章 算帳(下)第八十二章第5章 刑訊(上)第1章 放榜(上)第9章 索索(下)第15章 奚車(下)第14章 二李第三十八章第五章第21章 追失(下)第24章 理財(上)第3章 佈局第四十章第4章 易相第5章 十字第13章 夜探(上)第16章 劉公島(下)第8章 學術第四十一章第十一章第13章 夜探(上)第16章 交易所第14章 倭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