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德國航空

德國與法國的關係得到緩和後,法國總統普恩加萊終於鬆了口氣,將東部高度密集的部隊疏散一部份駐守到西部沿海一帶,以減輕東部經濟落後帶來的補充困難,並隨時策應海外殖民地的需要。

勞合·喬治的大英帝國一直與美國在表面上互相迎合,卻暗裡爭鬥不休。因爲戰爭帶來的消耗太大,帝國的觸角不得不有所收縮,以免得不償失。重創後的海軍自從“柏林和約”得到德軍部份艦船以後,形勢有所好轉,對亞洲西南部的控制很快進行了加強,而唯一頭痛的問題就是許多益利悠關的地方與美國稍有重疊,使得兩國之間時常產生嫌隙。喬治明白,英帝國已經失去了從前的光環,只得忍氣吞聲,強裝笑臉,甚至一味給美國人充當跟班。

埃裡克·艾德里安用自己的智慧解決了眼前的危機,立即電令海軍元帥弗蘭茨·希佩爾收回英吉利海峽戰鬥值班的所有艦船,他真擔心那些老舊的戰艦是否還能順利地開回自己的港口。

這幾天總是陰雨連綿,埃裡克的心情反而非常的好,他覺得這樣的天氣適合自己冷靜地思考問題,就算是法國的老總理克里蒙梭一再指責德意志聯邦單方撕毀“柏林和約”,他也沒有生氣。埃裡克暗暗好笑,明明是你們首先放棄了和約,卻把責任推給德國,真他媽的不是東西,有時候,他真想給克里蒙梭一記響亮的耳刮子,但埃裡克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也只能在心裡罵罵,解解惡氣就行可以了。好在全球英雄榜的座次還沒的排定,英國和美國都只是在互相試探,德國可以在這個時候喘口氣,放下“柏林和約”的重負進行經濟和軍事上的突破。

古德里安接到最高元首的命令後,立即挑選精兵強將,除戰鬥指揮車和隨軍維修保障車外,組織了30輛全新的德III型坦克、兩輛德IIIA型改進版坦克、10輛武裝運兵車以及1000名輕裝士兵的陣容,浩浩蕩蕩地開赴波蘭華沙蔘加這次由德國主導、波蘭參與的機步聯合軍事演習。工程部隊快速搭水上建浮橋,機械化部隊跨過奧得河和波蘭西部沼澤地帶,一路向東挺進。

三天後,德、波兩軍在距華沙150公里以外的東北山區集結,古德里安迅速與波茲南等地指揮官進行演前會商,確定演習口號和對外名稱。由於這次兩國的軍事演習打破了一戰後世界兩大陣營的禁忌,所以,此次軍事演習只能以團結互助和訪問交流爲基礎,突出兩國的高度互信。

波蘭各州對這次軍事演習高度重視,以東部集團軍一個整編師的兵力參演,同時,國內軍事主官親自到場觀摩指導。演習開始前,德、波兩國軍隊混成後分爲A、B兩軍各自做好戰前預設阻攔區域,包括壕溝和反坦克樁、鐵絲網等等,然後進行自由對抗,隨着波蘭觀摩團軍事主官的一聲令下,A軍坦克部隊率先出擊,向B軍前方陣地開進,雙方重火力地毯式覆蓋,剎那間,雙方陣地火光閃閃,硝煙瀰漫,B軍掩體傾刻遭到損毀,接着,A軍輕步兵協同穿插,向B軍陣地突擊前進,B軍在克服A軍炮火重擊的情況下,藉助附近森林的掩護實行策略轉移。就在A軍奮勇前進時,B軍重炮齊鳴,一顆顆炮彈呼嘯而出,飛向A軍輕步兵前進隊伍,兩軍迅速展開救護的同時,升級重火力對抗。這時,B軍坦克裝甲車從無名沼澤前出,兩軍頓時犬牙交錯,雙方輕步兵進行短距對抗,近身肉搏。

幾十輛坦克裝甲車在黑色的土地上快速奔馳,橫衝直撞,隆隆的轟鳴聲震耳欲聾。隨着炮塔的轉動,噴射出黃色的火焰,蔚爲壯觀,讓人目不暇接。

觀摩席上,波蘭軍事主官和當地民衆欣然歡呼,起立鼓掌。

蘇聯方面在幾天前得得知了德、波軍事演習的消息,外交部長米勒事先就對蘇聯方進行了通報,並指出本次演習只是爲了切磋和交流,並不針對波、蘇之間的矛盾。同時,內閣總理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也致電蘇聯方面,對這次波蘭軍事演習進行了陳述,並聲稱德、蘇兩國有着廣泛的利益悠關,不會因爲小小的波、蘇磨擦而改變德、蘇兩國目前良好的經貿合作和外交關係。

黃金、外匯、以物易物是此時國際交易的主要貿易方式,德國之所以從美國進口原料的訂單一直沒有全部暢通,主要原因還是埃裡克總統不願意動用國內黃金儲備和有限的外匯,而是按照中南美洲、南部歐洲的模式,以物易物。然而,美國已經開始創導國際交易貨幣以美元計算,並不打算長期與德國進行所謂的以物易物,這就給兩國經貿帶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尤其是美元匯率問題,說白了,就是德國聽信了英國人的挑唆,對美國自編自導的貿易準則很大程度上不夠放心。實際上,美國在國際貿易中咄咄逼人的態勢確實給德國帶來了壓力,更何況德國能夠拿出來進行資源交易的東西也並不多,讓美國人開始感覺素然無味,畢竟美國人最想要的是國內就業率和大量的外匯儲備,不光是充當德國人的消費者,而且,美國各州的情況各不相同,提出的要求也不盡相同。

賺錢是雙方的事情,埃裡克現在能在世界各地組織國內的生產需要的原料,所以,並不打算在一顆樹上吊死。不久,世界各大媒體暴料一個重磅消息,德國總統夫人以埃裡克集團牽頭成立的德意志聯邦航空公司,短短十幾天之後,大洋彼岸的美國也開始坐不住了。因爲這個公司的誕生將預示着全球距離的縮短,也標誌着德國對外貿易將可能出現新的機遇。

德意志聯邦航空以埃裡克集團控股的方式融資了德國本土其他公司資金,並從容克飛機公司一口氣購買了26架FW-D25-4民航客機,D25代表的含義就是25個乘位,是目前載客量最大的飛機。但是,初創的航空公司定價相當昂貴,平民階層還無法消費,畢竟一張機票就得花費一個普通家庭半個月的開支,因此,只能算得上是高層、貴族、商賈人員的代步座駕。接下來,聯邦航空公司將接軌其他國家,讓人類從陸地和水上交通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這個開天劈地之舉讓世界爲之一震,紛紛派員來德國瞭解行情。此時,聯邦航空一開始就是與政府和國內各大企業合作運營,各地新建的民用機場也是國家與聯邦航空各出一半,後者在後期運營中慢慢償還一半的貸款,不但節約了起步資金,也爲國內航空聯網搭建了理想的平臺。聯邦航空公司的成立如果說帶有濃重絲政府色彩,那麼,接下來由貿易起家的漢莎同盟集資創建的漢莎航空,則成爲了民營企業的代表,並有別於聯邦航空的高端客戶定位。他們在訂單中取消了飛機上那些專供高官和富商使用的配套設備,節約了近一半的空間。充分發揮飛機的大容量後,擁有了35個旅客座位,節約了成本,降低了票價,也爲公司初創站穩了腳跟。漢莎航空不打算與聯邦航空公司競爭國際市場,暫時只爲國內支線服務,起降距離短,速度快,因此不提供餐飲和酒水服務,這樣,漢莎航空在國內中下層收入人羣中贏得了廣闊的低端客流市場。

作爲對美國傲視羣雄做法的迴應,埃裡克的這一舉措的確非常高明,既然屈身找你要不到東西,不如讓你回過頭來主動找我。

因爲洛林危機、特蘭西瓦尼亞戰爭、德奧同盟、英德海上聯合、德法和解等一系列大動作讓柏林幾乎成爲了全世界政治、軍事、外交的焦點,往返德國各地的外國賓客無不嚐到了航空客運帶來的好處。方便、快捷、安全,同時也比陸地和水上交通新奇了許多,人們在辦事效率大大提高的時候,也在把快樂和感受傳遞給了全世界。很多國外友人回到自己的國家後都會津津樂道,大談特談,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快速融入這個國際大通道,並從各個領域向德國靠攏,因爲此時擁有這個綜合技術水平的還僅僅只有德國。

科技催生經濟發展,也能讓一個民爲之族驕傲和自豪,埃裡克永不停歇的前進腳步讓美國感到了壓力,也讓英國和法國嚐到了酸澀的味道。全球向德國看齊的同時,許多國家也紛紛上馬,開始提出開發項目,組建研發團隊,希望能儘快設計出本國的客運飛機,爭搶國際航空客運領域這塊巨大蛋糕。但是,這樣的項目需要整合的資源實在太多、太廣,此時科技並不發達的世界各國,想在大飛機研發上從零起步,幾乎是摸黑趕路,瞎胡鬧。折騰了好幾個來回,他們才明白,高科技人才、先進的軟硬件設施、國家政策的支持、足夠的經費、良好的內外部環境等,哪一環都必不可少,非常重要,如果這些條件不俱備,就不可能達到德國現有的水準。

各國基本上都面昨同樣的問題,缺乏可以有效整合國家資源的機構或者是代理人,企業之間難以自發搭配良好的合作伙伴,不但極大地消費了信譽,也浪費了時間和資金。當然,國情不一樣,效益也會存在很大差異,但是,有的國家在失敗中找到了解決的途徑,而大多數國家則選擇了放棄。其實,說簡單也簡單,大家都應該像德國一樣,從教育開始抓起。

高科技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尤其是循序漸進的教育,從最初的啓萌到高等教育,環環相扣。教育是需要大量的財力投入,需要有國家做爲堅強的後盾;而光有了人才還不行,先進的軟硬件設施也是廣集人才的基礎,這一方面更需要國家的統籌,然後將科技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結出像德國這樣的豐碩成果。

相比之下,奧斯曼帝國做出了明智之舉,他們乾脆放棄了自己的研發計劃,駐德大使在蘇丹的指令下直接拜見了德國總理施特雷澤曼,希望能夠直接從德國購買FW-D25-4客機,以期在開通國際航線前首先搭建好本國國內的支線客運平臺。

第156章 班貝格(二)第149章 老舊戰艦第407章 圓桌密謀第332章 先下六艘(要罵的就在這章裡罵,別跑遠了)第36章 陸軍軍購大會(三)第264章 斯特拉斯堡火車站第280章 資源第267章 第1航空軍第334章 遭心事第355章 展示肌肉第324章 透支資本第427章 陸軍要權第299章 全面戰爭的準備第240章 智取中歐計劃(第二更求訂閱、月票、推薦票、打賞)第157章 軌跡第218章 反坦克炮第221章 心腹愛將第338章 不買賬的空軍第317章 門式起重機第152章 德奸第355章 展示肌肉第2章 不速之客第400章 死貴的德國貨(求推薦、月票、打賞)第272章 法國總理換人第389章 向鷹派讓步第23章 軍事經濟總辦第28章 意見分歧(三)第209章 2165高地(六)第212章 蘇聯那種第355章 展示肌肉第62章 內戰(二)第291章 周的外交天賦第414章 烹狗第290章 華夏的周第114章 外交部高規格訪美第220章 蘇伊士第108章 無休止的爭吵第278章 空艇應運而生第234章 史無前例的國慶閱兵第76章 山雨欲來第416章 人望的作用第214章 提前準備第357章 HS123第108章 無休止的爭吵第311章 萊茵內部分歧第458章 華沙爭奪戰(十四)第27章 意見分歧(二)第217章 合作共贏也是賺第71章 施特雷澤曼內閣成立第287章 MG21第405章 租艦隊保進口(求推薦、月票、打賞)第255章 Z-21方案競爭第194章 專業攪屎棍第330章 陸海不合第75章 真真假假第324章 透支資本第89章 利赫諾夫斯基親王第140章 調停第87章 平息內閣風波第153章 間諜第128章 布爾什維克威脅(一)第185章 慘烈的開始第29章 艾德里安受審第274章 德法再修條約(感謝瓦洛蘭的統治者的打賞)第120章 白宮第339章 廓清環宇(一)第351章 東亞利益盤第95章 停戰會談第176章 全新佈局第236章 裁軍第70章 入主柏林第295章 瘸腿海軍第16章 艾德里安下課第316章 填補空白第421章 全面戰爭的580萬第343章 廓清寰宇(五)第99章 英美區別對待第463章 華沙爭奪戰(十九)第438章 宣戰第310章 保加利亞站隊第415章 全都抓起來第208章 2165高地(五)第200章 漢莎1號的發動機第322章 造價新高(求推薦票,求月票,求訂閱,求打賞混口飯吃)第381章 草根少校第129章 布爾什維克威脅(二)第150章 鄧尼茨的調令第418章 豪賭第100章 攻陷巴黎第274章 德法再修條約(感謝瓦洛蘭的統治者的打賞)第425章 武裝武裝武裝第104章 柏林和會開幕第99章 英美區別對待第111章 破釜沉舟的軍工第161章 國防開支第24章 說親第97章 拒絕和談第356章 摩洛哥重歸第51章 能源研究中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