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

自有人類以來,人就很少真正快樂過,這纔是我們的原罪。

—尼采

爲自己獲得最大限度的幸福,是任何合乎理性的行動之目的。

—傑瑞米·邊沁

廣告作品應該是溫暖的,全然是人性的,它觸及人們的需求、、夢想和希望;這樣的作品,絕對無法在工廠生產線上完成。

—李奧·貝納

行爲經濟學逐漸形成一個流派:幸福經濟學。

但是,汪丁丁教授認爲,幸福這個概念,其實未必準確,滿意或許更爲恰當。

大量的一般的好消息比一個非常好的消息更令人感到滿意。經常嶄露頭角比一鳴驚人的人會更感到滿意;每天逛街一次比每週逛街一次更讓人感到滿意。

憂愁是可微的,快樂是可積的,我們運用行爲經濟學的原理,將滿意最大化,痛苦最小化。

錢多未必能搞定一切

10多年前,科學家們遇到一個問題:如何能改善倫敦至巴黎之旅?

他們想出了一個絕佳的工程解決方案,即花費60億英鎊在倫敦和巴黎的蔚藍海岸之間建造全新的軌道,使三個半小時的旅程減少40分鐘。

但是,行爲經濟學家不認爲這是什麼好主意。在行爲經濟學家看來,這種改善火車之旅的方法,是出於“錢能擺平一切”的思維慣性,缺乏想象力。

行爲經濟學家給出的一項建議是:花錢長期僱用一些漂亮的男模、女模,在旅途的全程走秀,免費提供法國乾紅葡萄酒等飲料,供旅客享用。這樣的話,還能省下30億英鎊,而且人們反而還會要求火車開得慢點。

以更小的代價,將全民的滿意度、幸福度大幅提升,花小錢、辦大事,提升幸福的總額度,是經濟學的終極任務。

甲說:“有錢買不到幸福。”乙擡槓:“那是你不會買。”

趨樂避苦是人類行爲的終極原則,追求快樂是人類行爲的終極目的。快樂,也是行爲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對象。

幸福經濟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個熱門話題。

但是,“幸福”一詞其實是有爭議的,未必準確,用滿足、滿意或許更接近宗旨。

峰終定律決定你是否幸福

一天,你在街上走着。

迎面走來一個人,拿着攝像機問你:“你幸福嗎?”

你會怎樣回答?

事實上,當你回憶自己的人生是否幸福時,主要取決於兩個體驗:

第一,在過去的一生當中,你是否有過非常快樂(或悲慘)的一段經歷。

假如有人問你,你學生時代算差生還是優等生?很多人肯定首先回憶的是自己考得最好的那次,或者考得最差的那次作爲判斷的重要依據。有位朋友曾經爲了財富睡過馬路、被人羞辱,甚至坐過牢,如今雖然富甲一方,仍難逃人生的陰影,回憶起來仍覺得人生悲涼。

第二,你最近一段時間是否有過非常快樂(或悲慘)的一段經歷。

假如你昨天偶遇一位佳人,並與之確立了戀愛關係。這個時候,你覺得看周圍的一切都那麼順眼,那麼有趣。這時,突然冒出個舉攝像機的傢伙,你是不是也非常開心?

假如昨天晚上你才和老婆大吵一架,剛纔又被客戶投訴,你正窩火呢,突然有個人問你幸福嗎,你會怎麼說?

卡尼曼和特韋斯基經過深入研究,發現人們對體驗的記憶,很不客觀,由兩個因素決定:高峰(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時與結束時的感覺,這就是峰終定律(Peak-EndRule)。

卡尼曼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讓一羣學生相比另一羣學生多聽8秒鐘相對之前較弱的噪聲,但是相比僅僅聽了較強噪聲的學生,這些多聽8秒鐘的學生反而感覺更好。峰終定律,可以用來提升人生的幸福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人這一輩子,活得是否值,要在蓋棺定論那天才算。

就算一輩子坎坎坷坷,但人爭一口氣,只要最後遂願,人生也就圓滿了。

就像一個故事,開頭只是開胃菜,誘導讀者讀下去。和結尾才能最終形成對這個故事的印象。

卡尼曼舉過一個例子,在歌劇《茶花女》的最末部分,男主角終於趕到了奄奄一息的女主角身前,在分別多年後,有情人終於可以團聚了,但女主角在10分鐘美妙的音樂過後便死去了。

試想,如果不是這10分鐘,是不是《茶花女》就會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10分鐘,對於人的漫長一生來說真的如此重要?

因爲我們的記憶會不自覺地將過程都忽略掉,一些關鍵的時刻,特別是開始、和結尾就代表了整個階段,所以對於一部經典歌劇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正是由這最後10分鐘決定的。

人生如戲,取決於高峰體驗,並且卒章顯志。

如果花的是自己掙的錢,我一點都不反對“大辦”婚禮和喪禮。

普通人的一生,並沒有那麼多戲劇性與浪漫情節。對於太多的普通人,婚禮就是人生的一個高峰體驗,喪禮就是最後的哀榮。

正如一個國家,在做好社會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前提下,不妨大辦奧運、大辦世博,這樣就能夠起到國家營銷的作用。

施恩於人,宜點滴漸進

讓我們再回憶一下泰勒的心理賬戶利用4原則:

收益拆分原則

損失合併原則

大收益與小損失合併原則

小收益與大損失拆分原則

利用這幾條心理賬戶原則,以增強我們的滿足感。

根據原則1,我們可知,滿足感,更多取決於正面情緒出現的次數,而不是正面情緒出現的強度。

如果你想減肥,請用小碗吃飯併購買小包裝的食品,這樣,就能以較低的熱量攝入,換取較大的食慾滿足。

忘記是哪位政治家寫的書了,其中有句話還有印象,就是施恩於某個人,要點滴漸進、累次疊加,不宜一次全給。

比如你是個富翁,想贈予某人100萬美金。如果一次全給,不但會被施予者沉重的心理負擔,而且效果沒有分次給要好。

如果你分若干年,以不同的形式給予他,效果可能會比一次給一百萬好得多。對方也會更快樂。

箇中道理,還可以用在員工薪酬制度的設計上,具體如何操作,就不再贅述了。

老張中了一張200元的福利彩票。

老沈中了一張50元的體育彩票和一張150元的福利彩票。

這兩位誰更快樂?

多數人都會認爲老沈更快樂。

我們可以把“收益拆分原則”這樣推演。如果有多個經濟活動均涉及“好處”,儘可能地單列。

長痛不如短痛

侯寶林有一個樓上樓下的段子。樓上的小夥子喜歡穿大皮靴,深夜歸來習慣隨手扔靴子,樓下的老頭兒睡得早、覺又輕,動不動就被小夥子的大意所驚醒,時間長了老頭兒反而養成了聽到兩聲靴響入睡的習慣。

問題出在突然,突然小夥子不知怎麼在扔下了第一隻靴子之後想起了樓下老頭兒的提醒,第二隻靴子就被輕輕地放到了樓板上,不知道小夥子變化的老頭兒卻爲了第二隻靴聲而整整等了一夜。

細雨常潤的幸福感,比久旱逢暴雨的大幸福效用更大。而痛苦的感覺正好相反,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鈍刀子殺人比較殘忍,有什麼壞事兒倒不如來個痛快。

雖然,對很多人來說,購物是一種樂趣,刷卡是一種痛快,但一定要相信,人在付款的時候是有痛感的。這其實就是“損失合併原則”。

上點檔次的鞋店裡,會同時賣幾款鞋油,並且這些鞋油都挺貴。可以想象,既然已經花2000元買了皮鞋,還會在乎80元錢買盒鞋油嗎?顧客的心理賬戶就是這樣被摧毀的。

天價裝修材料也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賣出的,都花200萬元買了套房子了,還會在乎1萬元買只天天都要用到的馬桶嗎?

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想法:既然痛苦不可避免,索性讓痛苦一次性完成。

根據“損失合併原則”,企業在銷售昂貴的東西的時候,儘可能地創造搭售的備選件,它們比較容易賣給顧客。

比如很多汽車的備選件,也是這麼被推銷的。有經驗的汽車銷售員,常常報一個加了備選件的總價格,而不是單獨強調某一個備選件的價格,讓您覺得和標準型一比,總開支沒加多少。

先報喜,後報憂

有一則老掉牙的笑話,說有兩個消息,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你們要先聽哪一個?

壞消息是,我們已經迷路啦,只能吃牛糞了!

好消息是,牛糞有很多。

其實,在好消息和壞消息不變的情況下,公佈的方式不同,效果(笑果)也會不同。

我們把前面的笑話中惡搞的成分去掉,稍作改編。有兩個消息,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你們要先聽哪一個?

壞消息是,我們已經迷路啦,只能吃蘋果了!

好消息是,有很多蘋果。

顯然,先報憂,後報喜,帶給大家的快樂要多一些。

金融危機了,老張的股票損失了90萬元。

老沈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損失了100萬元,但是投資的房產賺了10萬元。

這兩位誰更鬱悶?

當然是老張。

如果有某個經濟活動涉及大筆開支/損失,同時有某個經濟活動減少了一點該損失,把該經濟活動單列出來。

重大利好可以“沖喜”

爲什麼大收益與小損失要合併?因爲大收益可以拿來“沖喜”。

張三的某部稿子,從出版社拿了50000元稿費,但張三必須自行繳納8000元稅費。

同樣的稿子,張三隻從另一家出版社拿到42000元,出版社代繳代扣了8000元稅費。

哪種情況,對張三來說更愉快呢?

事實上,扣除所得稅比直接讓人去繳稅更好受一些。這廣泛應用於從月收入中扣除一部分收入來支付各種商業保險和分期付款。

老張等老闆發獎金,自己估計是3000塊。獎金到手,果然是3000塊。但是一週後財務打電話說獎金髮錯了,要老張退回500塊。

老沈也等老闆發獎金,自己估計也是3000塊。但是一週後,獎金到手只有2500塊。

他倆誰更鬱悶?

多數人認爲,這次還是老張更鬱悶。

大的好事可以達到“沖喜”的效果。如果有某個經濟活動涉及開支/損失,找個另外有收益的經濟活動並且收益超過前述損失的,合併它們。

送禮有學問,效果大不同

送禮並不是越貴越好,秘訣取決於選擇什麼樣的禮品和以什麼樣的方式去送。

1.寧送“雞首”,不送“牛後”

俗話說:“寧爲雞首,不爲牛後。”送禮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送禮的時候,在一款小禮物類別中選擇一個極品,要比在一個大禮物類別裡選一個普通物品效果更好。

比如送一隻1000元的打火機,其效果要好於送一臺1200元的電視機,很多送禮高手,都會留意一些高級的小玩意。

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