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的眼中,總是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在王國慶看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交天下友。實踐萬卷書、萬里路、天下友三者的目的,則是爲了成大氣候。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萬人友,創萬年業”是早年中國第一代企業家魯冠球的人生追求。王國慶當年讀到這些文字時,就很感振奮,覺得人的一生就應該這樣讀過。若干年過去了,常青樹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仍然屹立不倒,估計大半得益於這句話。想想同時代的狂人牛皮大王--牟其中身陷囹圄,禹作敏狂妄自大,身死牢獄,可謂與魯冠球有天壤之別啊!王國慶讓人查了查,魯冠球其實學歷並不高,他爲什麼取得那麼大的成就,成爲中國企業家的常青樹呢?這大概與他自己立下的弘願密不可分。
結合自己的體會,王國慶把自己的追求稱作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天下友,成大氣候。”這三句話,頭三句是因,後一句是果。在王國慶看來,頭三句話又是一句比一句重要。
王國慶也曾把自己的體悟告訴給了晚輩了,包括吳天然在內的小字輩都深以爲是。
早在吳天放還在山東讀研究生的時候,吳天然就把這個理念同他進行了交流。
聽了吳天然的話,吳天放當即就說:“二哥,這四句話總結得好。我也有這方面的想法,苦於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詞,這下算是豁然開朗了。這四句話,正是我一生的追求。”
吳天然說:“好,好,但願你真的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天下友,成大氣候!”
吳天放說:“二哥,你就放心吧!我雖然當不了大官,但我總可以成爲一名大畫家的。二哥,你就走着瞧吧!”
後來,吳天然寫了一篇小文章,並通過信箱發給了吳天放。文章不長,全文如下。
讀萬卷書。學校學習雖然主要就是念書,但一個學期下來念的就是那幾本書,知識面非常狹窄。讀萬卷書能拓寬視野,對素質培養大有脾益。今天,雖然有電視,有網路,書的作用也是不能代替的,它是主要的智慧載體。
萬卷書怎麼個讀法呢?要根據自己的目標,自身的情況,有些精讀,有些略讀,有些瀏覽,有些只需要翻翻目錄,有些只需看看前言……絕不平均用力,也不走馬觀花,有所選擇,有所側重,有所控制地讀萬卷書,建立起自己的最合理的知識結構。
讀萬卷書較好理解,行萬里路人們就不夠重視。行萬里路,可以得到讀萬卷書得不到的很多好處。“紙上得來終覺淺”,“百聞不如一見”。書上看到的,只算是“聞”,而行萬里路,則能夠“見”,效果大大勝於聞。眼見爲實,眼睛看到的事實更能給人以觸動,親身經歷的東西更能夠影響心靈,從而觀念變,見解變,頭腦變!我們應特別重視培養社會性,絕不能呆在書堆裡練本領,練素質,要深入社會,廣泛瞭解社會。行萬里路,有其不可替代的學習效果。
遊學,這是自古提倡的。遊學可以做調查研究,瞭解風土人情,把握社會心理,掌握社會客觀實際,學到書本學不到的東西。今天就是旅遊,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如果有學習目的地旅遊,效果就更大了。這種遊,不是帶着幾千塊錢舒舒服服地去玩,而是要去鍛鍊,像那樣不帶分文,對自身的鍛鍊作用就更大了。
某大學在暑假開展了一項訓練:把大學生放在陌生的城市,身無分文,獨立生存10天。經過嚴峻的考驗,他們都感到在素質上脫胎換骨,其收穫遠非讀幾個月的書可比。這就是真正的素質學習!
交天下友。這不僅能夠增強社會性,培養溝通能力、交際能力、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人就是活的資訊載體、知識載體、智慧載體、優秀素質載體。多交朋友,就會多一些資訊,多一些成才的機遇,多一些讀書得不到的收穫。一個人,所有的關鍵機遇都可能是朋友提供的(這種提供或者是直接的,或者是間接的)。
一位諾貝獎獲得者瓦勃格指出:“一個年輕的科學家,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跟當代的科學巨人進行個人接觸。”李鴻章如果沒有投到曾國藩的門下,那他就不可能有後來那樣的發展空間。諸葛亮如果不交司馬徽、徐庶,劉備就不知有這等高人,也就沒有三顧茅廬,沒有諸葛亮的大展鴻圖了。
即便朋友不能夠帶給你什麼機遇,但與朋友聊聊天,也能夠開拓視野,擴大自己的情報、智慧來源。一些政治家雖然很少讀書,但他們周圍有許多具有豐富學識的朋友,只需30分鐘的時間,便可聽完10本書的核心內容。
日本前總理福田糾夫是個了不起的“經濟通”,他曾直言不諱地坦白秘訣,說:“我的學問全是用耳朵學來的。”可見與朋友“聊天”是何等重要。甚至有時候,真的能夠取得“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效。自己有些糊塗的事情,聽了朋友的一兩句忠告,也許就會頓開茅塞。
朋友,對於塑造自我、修煉自身的作用同樣很大。朋友會對你產生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朋友的習慣、愛好、性格,朋友對待人生、事物的態度都會影響你、改變你。朋友,對一個人的素質影響確實很大。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與益友相處應當是一種對修身作用很大的“隱性課程”。
交朋友,特別是交學友,對學習上幫助也很大。肖伯納說得好:“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一個人學習,與兩個人、三個人、幾個人一起學習,效果是不一樣的,能產生“集合效應”、“競爭效應”。學友之間的互相學習、詢問、辯論,切磋琢磨,比單純師承更有助於成才。
可以說,凡成大氣候者都是靈活的運用好了前面這“三把標尺”(博學、實幹、廣泛社交)。換句話話,如果可以很好地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天下友”,那麼成就一番偉業也大概就指日可待了!
吳天放知道,這篇短文,包含了二哥對自己的期許。他除了自己學習外,還先後把這篇文章推薦給了週一菲和徐文清。